第六节 需求与消费行为
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需求定理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作为需求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购买欲望;第二,有购买能力,这两者缺一不可。
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商人为打开了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对把洋布销到中国十分乐观,他们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l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即使加班加点也不够,何况这只是睡帽,还有衣服、裤子、被子、单子……都需要洋布。于是他们把大量洋布运到中国,结果却是一枕黄粱美梦:洋布在中国根本卖不出去。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洋布并没有满足中国人需求的两个条件。当时中国人没有戴睡帽的习惯,衣服也用自产的丝绸和土布,所以对英国机织洋布没有购买欲望。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也很穷,农民手中现金极少,缺乏购买商品的能力,所以洋布在中国卖不出去。英国人可以用炮舰打开中国国门,把洋布运到中国,但无法强迫中国人购买他们的商品。
我们到商场去购物是为了得到效用,因此总要比较一下货币支出与能获得的效用,看值不值。如果我们的货币收入是一定的,即每单位货币给我们带来的效用都是相等的,那么我们对某物品愿意付出的价格就以该物品的边际效用为标准。如果边际效用大,我们就愿意付较高的价格;如果边际效用小,我们就只愿付较低的价格。随着我们购买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的边际效用随之递减,这样我们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就降低。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我们对某物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就呈反向变动,这就是需求定理。在理解需求定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其他条件不变是指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离开了这一前提,需求定理就无法成立。例如,如果收入增加,商品本身的价格与需求量就不一定呈反方向变动。
(2)需求定理指的是一般商品的规律,但这一定理也有例外。比较重要的是炫耀性商品与吉芬商品。
(3)需求定理反映了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这种变动关系是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作用形成的。
(4)贵的优势商品和差的劣势商品各加上一个相同的固定费用,那么贵的优势商品就相对便宜,根据需求定律,相对便宜即意味需求量上升。
如果我们用横轴OQ表示需求量,纵轴OP表示价格,那么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可以用一条曲线D来表示,这条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其斜率为负,称为需求曲线,如图所示。
需求曲线
在众多知名的连锁超市中,人们对沃尔玛的低廉价格有着深刻的印象。如果你问沃尔玛的员工:沃尔玛靠什么来吸引顾客?他们大都回答:便宜。有人甚至会说沃尔玛是5元进的货3元卖。5元进的货3元卖,这不是亏本的买卖吗?沃尔玛靠什么赚钱?怎么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呢?原来沃尔玛并不是什么商品都打折,只有部分商品打折,给顾客留下便宜的印象。于是根据需求定理,就会吸引顾客到沃尔玛来。顾客既然来了,就会稍带买些并没有打折的商品,于是带动了整个商场的销售量。为了避免顾客只冲部分商品来超市,沃尔玛采取了轮流打折的策略,让顾客也搞不清今天哪种商品打折,反正总有打折的商品,从而养成到沃尔玛消费的习惯,保证了沃尔玛的可持续发展。
需求定理认为,价格与需求是成反向变动的,在经济学史上就曾经有一个探讨需求定理作用的有趣故事。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埃尔里奇认为,由于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等原因,人类的前途堪忧;而马里兰州州立大学的未利安·西蒙认为,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人类社会的前途还是光明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形成了两个派别:悲观派和乐观派,进行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由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用时间来检验了。为此他们打了赌,赌不可再生性资源是否会消耗完的问题,如果像埃尔里奇说的那样,不可再生性资源总有一天会消耗完的话,它们的价格必然会大幅度上升;如果像西蒙说的那样,技术的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人类社会发生的各种问题的话,它们的价格不但不会大幅度上升,还会下降。他们选了5种金属:铬、铜、镍、锡、钨,各自以假想的方式买入1000美元的等量物质,每种金属各200美元,以1980年9月29日的各种金属价格为准,假如到1990年9月29日,这5种金属的价格在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果然上升了,西蒙就输了,他要付给埃尔里奇这些金属的总差价。反之,假如这5种金属的价格下降了,埃尔里奇就输了,他将把总差价支付给西蒙。经过了漫长的10年的等待,事情终于有了结果,最后是西蒙赢了:5种金属无一例外都降了价。
为什么这5种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价格都下降了呢?这是因为世界上任何资源都有替代品,当这些资源的价格上升时,会刺激人们去开发和使用它们的替代品,它们的需求就会减少,这就是需求定理。而需求的减少又会使其价格下降。比如在青铜器时代,人们用铜做器物:铜锅、铜盆、铜剑……甚至镜子和货币也是铜做的:铜镜、铜钱。现在为什么只能在博物馆看到这些东西呢?就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了很多青铜的替代品,比如用铁制锅和剑,用塑料制盆,用玻璃制镜,用纸制钱,等等。铜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价格也就下降了。
因此正如西蒙所说的,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类社会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享受有差别的生活——消费与消费品
消费品是指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方面消费需求的物品。市场上提供的种种有关衣食住行方面的产品或者劳务,如家电、食品、理发等都可以称为消费品。而人们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经济行为就是消费。
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消费品可以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3类。
(1)便利品。又称日用品,是指消费者日常生活所需、需重复购买的商品,诸如粮食、饮料、肥皂、洗衣粉等。消费者在购买这类商品时,一般不愿意花很多的时间比较价格和质量,愿意接受其他任何代用品。因此,便利品的生产和销售,一般具有分销的广泛性,经销网点遍布城乡各地,以便消费者能及时就近购买。
(2)选购品。指价格比便利品要贵,消费者购买时愿意花较多时间对许多家商品进行比较之后才决定购买的商品,如服装、家电等。消费者在购买前,对这类商品了解不多,因而在决定购买前总是要对同一类型的产品从价格、款式、质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因此,选购品的销售网点一般都设在商业网点较多的商业区,并将同类产品销售点相对集中,以便顾客进行比较和选择。
(3)特殊品。指消费者对其有特殊偏好并愿意花较多时间去购买的商品,如电视机、电冰箱、化妆品等。消费者在购买前对这些商品有了一定的认识,偏爱特定的品牌和商标,不愿接受代用品。为此,企业应注意争创名牌产品,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要加强广告宣传,扩大本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同时要切实做好售后服务和维修工作。
基础消费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的所吃、所穿、所用包涵了各种各样的消费品。如果基础消费品一旦短缺,人们生活将会陷入巨大的混乱之中。
苏联解体前,基础消费品短缺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一些主要人口聚居区也如此。这些商品在一些大城市偶尔得依靠配给供应。在分析前苏联消费品短缺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件可以看到的商品就一定能以它们的标价买到。例如,在迎接许多外国游客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供应就比全国其他地方好得多,直到19世纪80年代末,那里还没有出现过实物配给。类似的,在一座小城市,国营商店货架上展示的商品仅仅意味着它们是用来配给的,不能随意购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短缺就意味着空空的货架和长长的队伍。到19世纪80年代末,短缺更严重了。到1991年末苏联解体的时候,几乎每种食品都得配给。非配给消费品事实上已经在国营商店消失了。尽管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的非国营商店部分缓解了消费品短缺,但非国营商店的商品价格比国营商店的高出5到10倍,普通人无力承受。可以说,消费品供应的问题是造成前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消费品市场上供应的各类消费品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于是,除了基础消费品外,奢侈品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消费青睐。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与品质的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的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从经济意义上看,奢侈品实质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
简单来说,人类追求奢侈品主要有以下4个动机:
(1)富贵的象征。奢侈品是贵族阶层的物品,它是贵族形象的代表。如今,虽然社会民主了,但人们的“富贵观”并未改变。“劳斯莱斯”汽车就有贵族车的象征。
(2)看上去就好。奢侈品的高级性应当是看得见的。正因为人们对其奢华“显而易见”,它才能为主人带来荣耀。所以说,奢侈品理当提供出来更多的“可见价值”——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好。那些购买奢侈品的人完全不是在追求实用价值,而是在追求全人类“最好”的感觉。
(3)个性化。正是因为商品的个性化,才为人们的购买创造了理由。也正因为奢侈品的个性化很不像大众品,才更显示出其尊贵的价值。
(4)距离感。作为奢侈品必须制造望洋兴叹的感觉。在市场定位上,奢侈品就是为少数“富贵人”服务的。因此,要维护目标顾客的优越感,就要使大众与他们产生距离感。奢侈品要不断地设置消费壁垒,拒大众消费者于千里之外。
对于人的消费而言,维持和延续人体基本生存的生活资料属于必需的消费品,如满足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食物、满足人们保暖的住房等。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生存资料标准与范围也不相同,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需消费品的种类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而满足人的高级享受需要的消费品就是奢侈消费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奢侈消费品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阶段是奢侈消费品,随着经济发展就有可能转化为必需消费品。
渔翁为什么只要小鱼——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是指消费者对以商品和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那么,消费需求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1)对商品使用价值的需求。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属性,也是消费需求的基本内容,人的消费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的物质内容,无论这种消费侧重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是心理需要,都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载体,且这种物质载体必须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对商品审美的需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消费需求中,人们对消费对象审美的需要、追求,同样是一种持久性的、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对于消费者来说,所购买的商品既要有实用性,同时也应有审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消费者决定购买一件商品也是对其审美价值的肯定。在消费需求中,人们对消费对象审美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商品的工艺设计、造型、式样、色彩、装潢、风格等方面。人们在对商品质量重视的同时,总是希望该商品还具有漂亮的外观、和谐的色调等一系列符合审美情趣的特点。
(3)对商品时代性的需求。没有一个社会的消费不带有时代的印记,人们的消费需求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时代的特征。人们追求消费的时代性就是不断感觉到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调整其消费观念和行为,以适应时代变化的过程。这一要求在消费活动中主要表现为:要求商品趋时、富于变化、新颖、奇特、能反映当代的最新思想,总之,要求商品富有时代气息。商品的时代性在商品销售中具有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商品的时代性意味着商品的生命。一种商品一旦被时代所淘汰,成为过时的东西,就会滞销,结束生命周期。为此,一方面,营销人员要使经营的商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消费者对商品时代感的需求;另一方面,生产者要能站在时代的前列,及时生产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商品。
(4)对商品社会象征性的需求。所谓商品的社会象征性,是人们赋予商品一定的社会意义,使得购买、拥有某种商品的消费者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例如,有的人想通过某种消费活动表明他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的人想通过他所拥有的商品提高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等等。了解消费行为中人们对商品社会象征性的需求,有助于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突出高档与一般、精装与平装商品的差别,以满足某些消费者对商品社会象征性的心理要求。
(5)对优良服务的需求。随着商品市场的发达和人们物质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优良的服务已经成为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花钱买服务”的思想已经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
实际上,消费需求可能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有个故事是关于个人需求的。一个渔翁在河边钓鱼,看样子他的运气很好,没多久,只见银光一闪,便钓上来一条。可是十分奇怪,每逢钓到大鱼,这个渔翁就会将它们放回水里,只有小鱼才放到鱼篓中。在一旁观看他垂钓很久的人感到很迷惑,于是就问:“你为何要放掉大鱼,而只留小鱼呢?”渔翁答道:“我只有一口小锅,所以煮不下大鱼,并且小鱼的味道更鲜美。”
由此看来,并不是渔翁对大鱼没有需求,而是客观因素限制了他的需求。而对于市场上的消费者而言,经济状况决定人们的购买能力,也影响其消费需求。现实经济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能力的直接因素之一,同时也影响着顾客消费的选择及其结构。
在市场活动中,当商品经济处于不发达阶段时,消费者的消费领域比较狭窄,消费的内容很不丰富,满足程度也受到很大限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及其满足程度都处于一种压抑状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是商品,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消费需求的满足都离不开市场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企业将向市场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产品,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同时,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并有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消费内容日益丰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的趋势。
随着生活需要满足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生活态度及方式的改变,随着直接或间接的生活、消费经验的丰富,随着消费心理的不断成熟,人们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开始从追逐潮流、显示个性,逐渐到体现品位、追求自我满足,心理追求逐步向高层次发展,生活及消费动机也在不断多样化。
需求的多样化是高层次化、个性化、情感化的直接结果。随着心理需要层次的提高,消费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特别是对于不同的个体,在情感、精神的追求方面将会表现出更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对同一种生活行为,不同个体表现出千差万别的追求。物质短缺时代,对某项产品或消费属性的需求较为集中。随着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属性开始呈现出多样性。整体上追求的属性增多,而不同个体的各种需求属性权重的差异性越来越大。
(2)同一个体为满足某一生活需要表现出更多的需求。如为满足休闲的需要,可以有传统的聊天、散步、运动、读书等,还可以有旅行、健身、网上冲浪、电子游戏、购物等多种选择。
(3)对于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其追求的差异性也变得愈加明显。由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而相应的消费需求也会呈现出差异性和多样性。
大米涨价了就多吃面——替代效应
2009年岁末一场大范围降雪使得各地的鲜菜价格猛地涨了很多。细心的人会发现,青菜价格是涨了,但买的人也跟着少了。据卖菜的摊主说,虽然鲜菜价格涨势汹涌,但整体上还不如正常天气下卖菜赚的多。这是为什么呢?随着鲜菜价格的大涨,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们开始盯上了价格一向稳定的腌制蔬菜。“菜价涨得凶,只有腌菜价格没动。一年到头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偶尔换换口味也不错。”很多消费者都这样想。于是,腌制的萝卜、雪菜、苋菜、霉干菜等,都卖得不错,风头明显超过了平时颇受青睐的新鲜蔬菜。不过,随着天气转好,鲜菜价格恢复平稳,鲜菜的销量也随之上升了,腌菜又重新回复“冷门”了。
这其实就是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替代效应是指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比如,你在市场买水果,一看到橙子降价了,而橘子的价格没有变化,在降价的橙子面前,橘子好像变贵了,这样你往往会买橙子而不买橘子了。对于两种物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
替代效应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7年3月2日,信产部发布了中国联通公司申请停止30省(自治区、直辖市)寻呼业务的公示。该文件显示,中国联通向信产部申请停止经营全网(除上海市)198/199、126/127、128/129无线寻呼服务,已经基本完成北京、天津、河北等30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在网用户的清理和转网等善后处理工作。联通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寻呼业务,预示着BP机将正式告别历史舞台,成为一个时代的背影。BP机刚出现时,价格贵得惊人,一部要几千元,而当时人们的工资一般才几百元。谁要是有一部这样的机子,是很叫人羡慕的。中国的寻呼业获得飞速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全国用户发展的增长幅度曾高达150%,用户规模一度逼近一个亿。但是繁华易逝,自1999年年底开始,随着手机的迅速普及,寻呼业被打入漫长的冬天。
尽管寻呼企业也曾尝试转向股票、警务等专业化服务,但依然无法扭转颓势。2002年,联通还高调接收了另一家著名的寻呼企业——润讯通讯的用户,仅广东就接纳了50万户之多。但是,兼并与重组也不能改变寻呼企业每况愈下的经营状况,寻呼业务再也没有寻找到翻身之日。所有努力都无法阻挡寻呼业走向没落的脚步。
寻呼机为何只发展了短短的十几年,就从辉煌走向衰落?从经济学角度解释,替代效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人们有了更方便实用的手机,谁还会选择BP机?BP机完全被手机替代了!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萝卜贵了多吃白菜,大米贵了多吃面条。一般来说,越是难以替代的物品,价格越是高昂。比如,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价格就越高,因为高技术的产品只有高技术才能完成,替代性较低,而馒头谁都会做,所以价格极低。再如艺术品价格高昂,就是因为艺术品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物品,找不到替代品。王羲之的《兰亭序》价值连城,就是因为它只有一幅。
当2008年猪肉价格暴涨后,许多市民增加了其他涨价较少的肉类食品的消费比例,其实这就是替代效应在发挥作用。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具有这样的智慧:当我们发现某种经常使用的消费品涨价后,往往会选择价格更为便宜的其他商品。
2008年7月宝洁正式启动了旗下产品的第二轮提价,护舒宝、帮宝适等系列产品涨幅达10%左右,创近年新高。如潘婷200毫升装洗发水,从15元左右涨至约18元;玉兰油400毫升装沐浴乳从21元涨至约24元。联合利华也紧随其后,力士洗发水、香皂,夏士莲香皂,中华牙膏等价格上涨10%~15%。
大品牌洗化用品结伴涨价,引起一些消费者的抱怨和抵触,部分未涨价的国产品牌成为其选择的替代品。在这些国外大品牌宣布涨价后的一个月内,来自家乐福的销售数据显示,大品牌洗化用品销售并不理想,但国产品牌却逆势上扬,如六神、霸王、匠人等洗发水、沐浴露,以及雕牌、立白等洗衣粉及皂类。
还有其他的情况出现,比如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感急剧增加,在当时他们不愿意喝国产奶粉,这时应该寻找哪些替代品呢?聪明的人们找到了七种牛奶的替代品:燕麦粥、豆浆、生牛奶、羊奶、水牛奶、奶糊、椰奶等。
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替代效应也在发挥作用。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是香饽饽,老板见了又是加薪,又是笑脸,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很多,找一个能替代的人更是不容易。而普通员工,企业很容易从劳务市场上找到替代的人,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你不愿意干,想干的人多的是。对于别人的薪金比自己高,不要吃惊和不平,只要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自己的待遇自然会提上来。
替代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认识并充分利用这种效应,做一个聪明的经济人。
物价涨跌中的消费决策——收入效应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
例如,在消费者购买商品X和商品Y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商品X的价格下降时,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名义货币收入不变,但是现有的货币收入的购买力增强了,也就是说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消费者改变对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
另一方面,商品X价格的下降,使得商品X相对于价格不变的商品Y来说,较以前便宜了。商品相对价格的这种变化,会使消费者增加对商品X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Y的购买,这就是替代效应。
总之,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
总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按照一般的消费理论,引起消费变化的主要因素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不管是发生了收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还是两者同时都发生了,总之,由于这两种效应的作用,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时,其购买量会增加,当价格上升时,其购买量会减少。这是人人凭生活经验就可以感受到的需求规律。
显然,依靠商品价格的下降提高消费不是消费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源泉。因此,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政府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补贴,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新配置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对于提高整体消费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消费长期低迷的症结不是老百姓热衷储蓄“不愿花钱”,而是居民收入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如工资水平作为衡量居民收入的指标,其在经济指标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态势。
长期以来,我国治理消费低迷的措施全然集中于替代效应,也就是出台政策令消费变得“更便宜”,而储蓄“更贵”(如低利率、加征利息税等)。这些措施的目的是要引导储蓄向当期消费转化。其实,相对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应是消费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源泉,不过就一个国家增加居民收入而言,并不是意味着要过多地干预企业与职员的工资合议。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仍有40%以上的劳动力在从事生产率较低的农业,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其他经济部门的1/6左右。这个部分农业劳动力有一半为剩余劳动力,若重新配置到其他行业中,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中,就业类型的转变可能给这些劳动力的收入带来质的变化。一旦收入提高的速度超过价格水平的上涨速度,将会有效刺激市场需求。
在现实中,税收也会对人们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如果把所得税看作是人们向政府购买公共物品所付出的价格的话,所得税的税率提高了,就相当于公共物品的购买价格提高了,由于公共物品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共享资源,所以个人不会因为享受它们而产生比别人更多的满足感,而且税收是强制性缴纳的,所以又不能选择减少公共物品的购买。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税率提高会使人们产生两种感觉:第一,感觉自己的实际收入降低了,从而会更加心疼钱,而且为了补偿税收的损失,人们会工作更长的时间或做多种工作以增加收入,这就是收入效应;第二,工作是为了取得收入,而取得收入是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得到快乐和满足,但闲暇娱乐也会使人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税率提高尤其是累进税,会让人们觉得自己挣钱越多越不值得,工作越多越不值得,于是,闲暇的快乐具有了更强烈的吸引力,人们会更多地选择闲暇来替代工作。
这么看来,所得税税率提高使这两种效应对经济各自发挥了不同方向的作用:正面的和负面的。而这两种效应并不是平均起作用的,那么什么情况下收入效应占主导,什么情况下替代效应占主导呢?
如果你挣了1元钱,而这1元钱中要纳税8角,那么你肯定不会去挣这1元钱了。所以新增加的收入税率越高,人们就越不愿意多工作,宁愿闲着。所以新增收入的税率(边际税率)越高,税收的替代效应越明显。
而如果平均税率较高,那么无论人们的收入在何种档次上,税收比例都是一样的。这时人们则会倾向于多增加收入,因为多增加的收入不用多缴税。如果所得税是比例税,挣多挣少都缴同样比例的税,那么多挣钱就没有什么阻碍,所以这时候收入效应就会发生主导作用了,人们就会多工作来增加实际收入。
由此可见,税收的替代效应会导致人们工作努力程度的降低,是一种对经济的阻碍力量,也被称为税收的抑制效应。而反过来,努力降低替代效应的作用,降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和减少税率档次,则可以作为振兴经济的一条政策出路。
汽车与汽油的销量有什么关系——互补品
对于消费者来说,要满足同一种需要,往往不只消费一种商品,而是消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只影响该种商品的需求量,还会对与之有关的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产生影响。反之,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不仅会影响该商品自身的价格,还会影响到与之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这就是说,商品之间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根据这种交叉关系,消费者可以利用有关商品的不同组合进行合理的消费,以期达到最大效用。商品本身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它们之间可以存在着替代性、互补性和无关性,据此可将商品分为替代品、互补品、独立品。
所谓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在效用上相似并可以相互代替,消费者可以通过二者的组合来满足同一种需要,并可以通过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而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来保持商品的组合效用不变。如肥皂和洗衣粉、牛肉和猪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替代的。
而独立品是指一种产品的销售状况不受其他产品销售变化的影响。假设存在两种产品A和B,那么,A是独立品的情形会有两种。一是A和B完全独立,不存在任何销售方面的相关关系,日光灯与空调机之间的关系就属此类;二是尽管A和B从功能上讲是独立的,但是,产品A的销售增长可能会引起产品B的销售增长,而产品B的销售变化决不会作用于产品A的销售状况。换句话说,A对B的影响关系是单向的,B则不会影响A,那么A相对B而言仍是独立品。
互补品是指两种商品在效用上是互相补充的,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共同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也可以把这种需求叫作联合需求,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将会因为互补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求量的下降。
也就是说,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照相机和胶卷。胶卷的需求量与照相机的价格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照相机价格上升,胶卷的需求量下降,两者呈反方向变化。所以,如果X和Y是互补品,X的需求量就与Y的价格成反向变化。
与替代品是满足消费者同一需要而不用同时使用的商品不同,互补品是共同满足需要,而且必须同时使用的两种商品,缺一不可。汽车销量的增加导致汽油销量的增加,油价的上涨导致汽车销量的下降,因为两者是互补品。也就是说,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使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减少;相反,一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引起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也增加。
互补品会大大提高你的主打产品的销量。例如1900年的法国,就在安德烈和爱德华两兄弟刚刚接管家族设在克莱蒙费朗市橡胶生意之后不久,他们就决定为旅行者出版一本指导手册——《米其林指南》。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旅行指南和汽车轮胎可以被称为“互补品”——也就是两种常常会被联系在一起进行消费的商品。随着《米其林指南》变得越来越流行,这本小册子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品牌构建和营销渠道。事实上,仅仅是销售《米其林指南》就给这家公司带来了滚滚财源。
利用互补品的经济学原理还可以给公司带来运营上的收益。美国早期的城市电车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期的电车运营商们投入了庞大的资金来修建专门的道路网络,可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虽然电车在上下班的时候客流量很大,但高峰期之外却很少会有人搭乘电车。毫无疑问,这种客流量的不均衡性大大降低了运营商们的盈利能力。为了提高非高峰期的客流量,运营商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们决定在市中心之外修建娱乐公园。到1901年,美国有超过一半的市区交通公司都修建了类似的公园。这些公园不仅增加了电车的客流量,它们还提高了发电机的使用率,从而大大提高了电车运营商们的资本效率。
我们再来看生活中的一个有关替代品与互补品的例子。微软的Office软件有好几种替代品,如WPS2007极好地兼容Office2003,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依旧使用盗版的Office2003。造成这种情况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互补品的差别。举个例子,你如果使用智能手机,你往往需要安装Outlook,而这是Office2003的一个组件,它直接调用Word编辑电子邮件。不仅微软围绕Office2003构建了一系列产品,其他厂商也以其为范本来开发自己的产品。例如EndNote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个人文献管理软件,它可以直接在Word中导入参考文献,而在WPS中却无能为力。这样一来,EndNote的用户就不能放弃Word。无论是企业级用户还是个人用户,最终要选择的都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这就使得互补品成为一个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WPS对个人用户免费的主要原因——至少要网罗到一个较大数量的用户群体,才能使其他厂商兼容你的产品。即便软件可以免费获得,用户也不认为他的转移是无成本的,即使WPS在菜单设置上和Office2003几乎一样了,文档格式也达到很高程度的兼容,但是有些用户可能还是不愿意转移过来。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互补品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