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厂商行为
自己当老板的经营方式——业主制企业
从历史进程上看,业主制企业是最早出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公元8世纪末到9世纪,西欧仍处于纯粹的农业状态,生产活动以家庭生产为主,其产品供自己消费,偶尔有剩余,也只是与邻居或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交换。虽然这一时期也有大量的小集市,但它的作用只限于满足附近居民的家庭需要。随着市场的缓慢拓展,生产活动逐渐由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劳动者来完成,此时的产品生产已形成完全的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到了11世纪,城市中集中了新兴的工业及大批手工工匠,出现了一些面包师、屠户、鞋匠、铁匠、成衣工以及其他小手工业者的作坊。在早期的手工作坊中,生产与销售并没有分离,产品以“自产自销”为特征。这些手工作坊就是私人业主制企业的最古典形式。
业主制企业也称独资企业,由个人出资经营的企业。出资者就是企业主,掌握企业的全部业务经营权力,独享企业的全部利润和独自承担所有的风险,并对企业的债务负无限责任。独资企业不是法人,全凭企业主的个人资信对外进行业务往来。业主制企业常被称为“夫妻店”,即我们经常所说的个体经济。
单一业主制企业是企业制度序列中最初始和最古典的形态,也是民营企业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优点为:一是企业资产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高度统一。这有利于保守与企业经营和发展有关的秘密,有利于业主个人创业精神的发扬。二是企业业主自负盈亏和对企业的债务负无限责任成为了强硬的预算约束。企业经营好坏同业主个人的经济利益乃至身家性命紧密相连,因而,业主会尽心竭力地把企业经营好。三是企业的外部法律法规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进入与退出、设立与破产的制约较小。
虽然业主制有以上的优点,但它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一是难以筹集大量资金。因为一个人的资金终归有限,以个人名义借贷款难度也较大。因此,业主制限制了企业的扩展和大规模经营。二是投资者风险巨大。企业业主对企业负无限责任,在强化了企业预算约束的同时,也带来了业主承担风险过大的问题,从而限制了业主向风险较大的部门或领域进行投资的活动,这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三是企业连续性差。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产权结构,虽然使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但这也意味着企业是自然人的企业,业主的病、死,他个人及家属知识和能力的缺乏,都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四是企业内部的基本关系是雇佣劳动关系,劳资双方利益目标的差异,构成企业内部组织效率的潜在危险。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业主制企业的不断增长,主要是居民生活的迫切需要为业主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具有分散化、小规模、随时性、个性化等特点,政府难以顾及,大型企业难以涉足,而业主制企业正好具有这方面的比较优势。业主制企业以其规模较小、经营灵活、适应面广而分布在国有经济和大型企业不太愿意进入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业主制企业主要分布在以下几大领域:
(1)个体手工业。目前,我国木器制造业、制鞋业、缝纫业、食品加工制造业、玩具制造业、刺绣业、制笔业、塑料制品业、竹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打铁业、零配件加工业、采掘业等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个体企业。
(2)个体建筑业。现在小型建筑工程大部分都是由个体建筑业主承担的。
(3)个体交通运输业。改革以前,我国交通运输业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坐车难、运输难问题随处可见。这给改革开放以后个体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981年,国家允许个体经营者使用非机动运输工具从事客货运输,随后运输市场逐步开放,允许个人经营者使用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少数地区(如广东)甚至允许个人承包经营火车运输。目前,已形成了运输工具多层次的个体运输体系,其中既有人拉肩挑、半车半畜、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木帆船、人力船等非机动工具,又有大小客运汽车、摩托车、轿车、出租车、机动船等。
(4)个体商业。零售商业是个体经济分布的传统领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个体商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在粮油类、禽蛋类、肉食类、烟草类、糖果糕点类、干鲜菜类、调味品类、文化用品类、五金交电类、特产类、日用杂货类等事关居民日常生活的零售商业中发挥主要作用,并形成了以个体商业为主体的小商品交易或专业交易中心,如温州瑞安商城、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城等。
(5)个体饮食业。饮食业是业主制企业分布的又一传统领域。改革以来,个体饭店、个体酒馆、饮食摊铺、茶馆、咖啡屋、冷饮店、面馆广泛分布于城镇的大街小巷,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6)其他服务业。在旅馆业、理发业、洗浴业、照相业、洗染业、刻字业、信息传播、科技交流、咨询服务等服务业,钟表、自行车、摩托车、收录机、电视机、汽车、冰箱、皮鞋、钢笔、雨伞等修理行业中,业主制企业起主要作用。
从总体上看,我国业主制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占总户数的80%以上。
由于业主制企业建立在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条件基础上,本身又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在各个社会形态之中,都不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它总是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作为一种附属和补充的经济形式存在。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赢利也需共担风险——合伙制企业
合伙制也是一种较为古老的企业形态,由于它与单一业主制企业的区别,使其成为继其后发展起来的股份制企业的原始形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合伙制企业并不是在单一业主制企业失去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后才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企业形态而与单一业主制企业并存的。
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投资者共同出资兴办的企业。这种企业一般通过合同来规定投资者的收益分配方式和亏损责任。合伙制企业的财产为合伙人的共有财产,由合伙人统一管理和使用。合伙制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负连带无限清偿责任,债权人有权对合伙人中的一名或数名直至全体同时或先后行使债权,要求其偿还全部的债务。
与业主制企业与公司制企业相比,合伙制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1)合伙协议是合伙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合伙协议是处理合伙人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内部法律文件,仅具有对内的效力,即只约束合伙人,合伙人之外的人如欲入伙,须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并在合伙协议上签字。所以,合伙协议是调整合伙关系、规范合伙人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处理合伙纠纷的基本法律依据,也是合伙企业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这就是合伙企业的契约性。当然,合伙协议的订立方式既可以是书面协议,也可以是口头协议,但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企业的合伙协议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如果合伙人之间未订立书面形式的合伙协议,但事实上存在合伙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了事实上的合伙营业,仍然视为合伙。
(2)合伙须由全体合伙人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出资是合伙人的基本义务,也是其取得合伙人资格的前提。合伙出资的形式丰富多样,合伙人除了以现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和知识产权4种方式出资外,还可以以劳务、技术、管理经验、商誉等方式出资,只要其他合伙人同意即可。合伙人之间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关系。合伙人的目的是盈利。
(3)合伙人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合伙人既可按对合伙的出资比例分享合伙盈利,也可按合伙人约定的其他办法来分配合伙盈利,当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合伙债务时,合伙人还需以其他个人财产来清偿债务,即承担无限责任,而且任何一个合伙人都有义务清偿全部合伙债务(不管其出资比例如何),即承担连带责任。
合伙制作为一种联合经营方式,在经营上具有的主要优点有:一是出资者人数的增加,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企业资金受单个人所拥有的量的限制,并使得企业从外部获得贷款的信用能力增强、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这样不论是企业的内部资金或外部资金的数量均大大超过单一业主制企业,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二是由于风险分散在众多的所有者身上,使合伙制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之单一业主制企业大大提高。企业可以向风险较大的行业领域拓展,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三是经营者即出资者人数的增加,突破了单个人在知识、阅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众多的经营者在共同利益驱动下,集思广益,各显其长,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必然会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然而,合伙制企业也存在与单一业主制企业类似的缺陷。一是合伙制对资本集中的有限性。合伙人数比股份公司的股东人数少得多,且不能向社会集资,故资金有限。二是风险性大。强调合伙人的无限连带责任,使得任何一个合伙人在经营中犯下的错误都由所有合伙人以其全部资产承担责任,合伙人越多,企业规模越大,每个合伙人承担的风险也越大,合伙人也就不愿意进行风险投资,进而妨碍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三是合伙经营方式仍然没有简化自然人之间的关系。由于经营者数量的增加,在显示出一定优势的同时,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变得较为复杂。合伙人相互间较容易出现分歧和矛盾,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下降,不利于企业的有效经营。
如今,合伙制企业在经济活动总量中仅占相当小的一部分。其原因在于合伙制的缺点不适合大企业的形式,最主要的缺点就是无限责任。如果你在合伙制企业中的份额是1%,而企业失败了,那么你应该赔偿1%的亏损,而其他合伙人应赔偿99%。但是,如果你的合伙人无力偿还,你可能被要求支付所有的债务,这会使你倾家荡产。
无限责任的风险和筹集资金的困难解释了合伙制为什么总局限于农业和零售商业这类小型的、个人的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合伙制显然具有太高的风险。
合伙是一种古老的商业组织形态。欧洲中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合伙经营日益普遍,合伙形式也得到了新的突破,合伙的团体性质得到了增强。到了近现代,虽有公司这一萌生于合伙的营利性法人组织的出现,但合伙并未因此退出历史舞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伙因其聚散灵活的经营形式和较强的应变能力,仍成为现代联合经营所不可缺少的形式之一。
发达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主体形式——公司制企业
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的形式,公司具有独立的合法身份,实际上是一个“法人”,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购买、出售、借钱、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以及签订合同。另外,公司享有有限责任的权利,在公司里,每一个所有者的投资都严格规定于特定的数量。
18世纪后期,由于蒸汽机的出现,发生了工业革命,此时的生产活动表现为机器生产,大规模生产的工厂制度亦随之产生。在这一时期,技术革新的浪潮席卷了所有的手工工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成本也在不断地下降,大企业把它的小竞争者从市场中逐渐地排挤出去,从而使失业的手工业者沦为雇工。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亦随之兴起。
19世纪中期,由于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在利润的驱使下,公司走上了大规模扩张的历程。在石油、钢铁、汽车等需要巨额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中,逐渐产生了一些巨型企业。由于这些巨型企业动辄需要数亿美元、数十亿美元甚至数百亿美元的资本,几乎没有人能拥有这样一笔巨款,即使有人拥有这笔巨款,也可能不愿意冒如此大的风险。承担有限责任并拥有高效管理体制的公司制企业,便为吸收大量的私人资本并且分散投资者的风险提供了一种平台。
美国的一些巨型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波音飞机公司等,成千上万的人拥有其股份,其中没有一个人拥有较大的份额,是一种标准的大众持股公司。在大型公司中,所有权的分散程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在中型公司中也达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并且,一般来说,公司规模越大,其所有权就越分散。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公司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这就是说,我国《公司法》只规定了两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对于我国此条法律规定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公司法不认可无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等其他的公司形态;不能创设其他公司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指不通过发行股票,而由为数不多的股东集资组建的公司(一般由2人以上50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其资本无需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在出让股权时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有限责任公司中,董事和高层经理人员往往具有股东身份,使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程度不如股份有限公司那样高。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必向社会披露,公司的设立和解散程序比较简单,管理机构也比较简单,比较适合中小型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是把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的公司,又分为在证券市场上市的公司和非上市的公司。股东一旦认购股票,就不能向公司退股,但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转让其股票。这种组织形式比较适合大中型企业。
因此,公司的核心特征如下:
(1)公司的所有权属于那些掌握了公司普通股的所有人。如果你拥有一家公司股份的10%,那么,你就拥有10%的所有权。上市公司在股票交易所,如沪深股市交易所估价。大型公司的股票在那里交易,国家的大部分风险资本在那里投资。
(2)从原则上来讲,股东控制他们所拥有的公司。股东按照他们所拥有的股份比例分取红利,他们选取董事会,对许多重要问题进行表决。但不要认为股东能在企业经营中起显著的作用。实际上,大公司的股东并不能真正控制公司,因为他们太分散,不能左右拥有实权的经理们。
(3)公司的经理和董事会拥有制定公司决策的合法权利。他们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如果有其他公司想要接管公司时,他们决定是否出售公司。简单地说,股东拥有公司,但经理经营它。
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公司占主导地位呢?很简单,因为它是最有效从事经济活动的方式。公司是一个可以从事经济活动的“法人”。市场经济的要求决定了市场主体必须拥有明晰界定的财产权,而且必须是独立的、平等的。法人制度以其独特的性质使法人在市场经济中充当了主要的角色。公司作为法人的一种形态,其特质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必然使公司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并且,由于公司自身的优点,使其成为最典型的企业法人而在市场经济的主体中居于重要地位。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公司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决定了对公司投资的股东既可满足自己谋求利益的需求,又可使自己承担的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增加了投资的积极性。
(2)公司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债券,在社会上广泛集资,便于兴办大型企业。
(3)公司实行彻底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
(4)公司特有的组织结构形式使公司的资本、经营运作趋于利益最大化,更好地实现投资者的目的。
(5)公司形态完全脱离个人色彩,是资本的永久性联合,股东的个人生存安危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因此,公司存续时间长,稳定性高。
公司企业属法人企业,出资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是现代企业组织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效地实现了出资者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具有资金筹集广泛、投资风险有限、组织制度科学等特点,在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公司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组织形式的主体。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委托经营
委托经营是指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按照预先规定的合同,对委托对象进行经营管理的行为。委托经营的内涵是企业的委托代理,主要以企业产权及其经营权为对象,由受委托人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目的是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委托经营成为可能的最基本条件是:所有者即委托者不能够或者没有必要亲自主持经营,从而把经营权让渡给经营者即受托者。比如一个国有或集体所有的企业,所有者都是一个群体,为了实现经营目的,他们就必须把自己经营企业的权利进行让渡,即让渡给经营者。
现代的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了分离,公司不得不选拔有能力、有技术的专业经理人为公司的股东服务,来更好地实现股东价值及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这时就形成了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下,股东(委托人)的目标与经理人员(代理人)的目标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股东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经理人由于不是公司财产的所有者,他们拥有的只是人力资本,即“管理才能”,他们往往并非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现代企业中的委托经营问题具体表现为:由于经理人员不能获得自己努力工作的全部收益,他可能在工作中不会发挥全部的努力;经理人员会力争提高自己的薪金和奖励,增加自己的闲暇时间,追求豪华的办公室和高级专用轿车,从而显示自己的威望、权力和地位;甚至,经理人员会以低价将企业的资产出售给自己所拥有或控股的其他公司等。
由于股份公司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奠基之作《国富论》中认为,分散的所有权是不可能创造有效率的经营活动的。现代经济学又是如何解决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呢?
1.所有权解决办法
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最显而易见的办法是企业的所有者把经理管理的企业出售给他。作为所有者,经理将有适当的激励:如果他努力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的回报。然而,一般来说,经理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企业,而且即使有,他也不一定愿意购买。因为所有者的收入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且也取决于变幻莫测的市场,因而作为所有者的收入可能比薪水收入的变化幅度要大得多,经理可能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2.股票期权激励法
所谓股票期权激励法,就是公司给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一定期限内可以以一种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股票期权使经理人员的收入取决于他们所管理企业的业绩。例如,假设某家公司股票的现行价格为10元/股,经理被授予可以在3年之内的任何时间以10元/股购买10万股股票的期权。如果3年内该企业的股票升值为每股20元,经理就可以用100万元购买股票并以200万元的价格卖出,这样他就得到了100万元的收入,该收入可以看作是对他在提高企业价值中所作贡献的回报。
实行股票期权制的目的,是要在经理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建立一种纽带,将经理个人收入与企业价值牢牢地捆在一起。世界上第一个股票期权计划1952年产生于美国,尔后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在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公司中,有80%的企业已向其高级经理人员实行经营者股票期权的报酬制度。
3.建立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市场
由于培养一个经理需要大量的投入,维护其声誉和继续提高其素质也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这些投入就是经理人员为自己所支付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投资的收益率和增值率最终取决于经理人员所经营公司的收益情况。如果公司的经理人员未能尽到经营责任而使公司效益不佳甚至破产,必然使其声誉受损,甚至断送其职业生涯。这样,其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就很低甚至没有收益。可见,完善的职业经理人竞争市场是一种优选经理并使其努力工作的机制。
4.建立完善的产品竞争市场
一般地说,如果企业产品市场的竞争是充分的,那么这种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也会对经理形成努力工作的压力。虽然企业所有者由于所掌握信息的不完全,不知道经理是否努力工作以生产质量高、成本低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但是,处于竞争条件下的产品的市场价格可以向所有者提供经理是否努力工作的信息。如果其他竞争企业经理的努力工作使产品成本很低,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会对经理形成一种通过努力工作来降低产品成本的压力。而且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激烈,产品的市场价格就会越低,那么经理的压力也就越大。
5.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机制
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制度可以部分地解决公司经理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种防止经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来损害股东利益的有效机制。注册会计师就像二手汽车市场上的经纪人一样,是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专门对企业的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督检查的专业人员。目前,注册会计师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经济警察”而备受重视。
6.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法律监督机制
由于公司是一个独立并与股东分离的法律主体,特别是大众持股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更加彻底,股东很难有效地监督经营者的具体行为。为了保证经营者忠诚于股东的利益,完善的法制是必不可少的。法律是维护股东利益的重要保障,它使经营者不敢侵犯股东的利益;法律也是现代企业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如果经营者能够随意侵犯投资者的权益,那么股票就只是一张代表财富的纸而已,谁还愿意对股份公司进行投资呢?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公司股东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只要有利润就愿意——生产者剩余
与消费者剩余相对应,也有个生产者剩余的概念。所不同的是,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而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实实在在得到的好处,它等同于生产者出卖商品所得到的价格减去生产者实际支付的成本。
为了更好地认识什么是生产者剩余,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
抛去道德层面不议,我们可以将凯宁的这种赚钱方式理解成迎合消费者行为的低价策略。对凯宁而言,他用100美元买了一头死驴,可是最后他不仅没亏本反而赚了898美元,这在经济学上叫作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就是生产者出售一种商品得到的收入减去成本,说白了就是企业赚的利润。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各家的成本,谁的成本低,谁就能够获得较多的生产者剩余。假如现在有3家电脑供应商,IBM的成本是7800元,联想的成本是7500元,华硕的成本是7000元,如果都按照8000元的价格出卖,那么他们出售1台电脑将分别获得200元、500元和1000元的生产者剩余。同时,如果这些企业采取新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成本进一步下降,那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生产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也好,生产者剩余也罢,其实都是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它所表示的实际上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我们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图示来了解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从几何的角度看,它等于供给曲线之上和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三角形面积。
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分布图
我们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解释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张老师之所以把工程交给第二家装修公司,是因为第二家装修公司的价格低,张老师有了消费者剩余。那么是不是第二家装修公司吃亏了呢?没有,否则他不会接这单活干,做亏本的买卖。因为第二家公司老板通过直接进货降低了自己的成本,使得成本低于他所报的价格,从而也获得了生产者剩余。
选择饼干还是方便面——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家食品公司同时生产饼干和方便面两种产品。临近年末,公司开始制订明年上半年的生产计划,该怎样筹划呢?我们知道,公司的资源(如工人、机器、厂房、资金等)是有限的,怎么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生产,使得公司取得最大盈利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调动所有资源,单去生产饼干或者方便面,各自都会有一个最大的生产值。但是,公司不可能光生产一种物品,而忽略另一种物品,饼干和方便面都有各自的市场,放弃任何一种产品,公司都会失去订单。因此,管理者们商讨的核心就是怎么确定饼干和方便面之间的产量关系。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现代企业中是经常遇到的。在经济学上,这涉及“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概念。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可投入资源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在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理解稀缺性和其他重要问题的关键。如果企业的生产在这一边界内,则说明尚未达到有效生产;但是如果超过这一边界,则意味着目标会超过企业的生产能力,是难以达到的。
我们在一个简化了的经济模型中来说明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模型具有对理解现实经济至关重要的特征,但又略去了现实经济的许多细节。这个模型有三个重要的简化:
第一,生产的所有产品都用于消费,所以,在这个模型中,资本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换言之,在简化的模型中,生产规模是不变的,始终维持一种简单再生产。
第二,只生产两种物品:玉米与布料。在现实世界中要用稀缺资源生产无数产品与劳务,在这个简化的模型中,我们只分析生产两种产品时的情况。
第三,只有一个人,假定他的名字叫王文,他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与其他人没有任何交往。
我们假设王文用孤岛上的所有资源生产玉米与布料。可以用下表来说明王文对玉米或布料的生产可能性:
玉米和布料的生产可能性
我们可以用图加以说明。x轴代表布料,y轴代表玉米。a点表示王文把全部时间用于种植玉米,每月产量20磅,但没有时间生产布料,则布料为零。在b点时,王文用8个小时种植玉米,产量为18磅,2小时生产布料,产量为1码。以此类推,在f点时,全部时间用来生产布料,产量为5码,没有时间种玉米,产量为零。下图中的a、b、c、d、e、f点分别代表上表中的a、b、c、d、e、f 5种可能性,当然,王文还有其他分配时间的方式,例如,用7.5小时种植玉米,2.5小时生产布料等。各种不同分配时间的方式,有不同数量玉米与布料的组合,这些组合都在连接a、b、c、d、e、f点的曲线上。这条曲线表示了王文可能生产的玉米与布料的最大数量组合,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线。
玉米和布料的生产可能性分布图
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概念对我们理解许多经济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由王文一人组成的社会同样面临着“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生产可能性边界也有助于理解这三个问题,选择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哪一点就是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当王文从资源使用的效率出发来决定选择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哪一点时,也就是选择如何进行生产。当他选择a或f点时,资源利用效率不如选择其他各点高,因为过多生产某一种产品,会由于资源的不适用而使同样的努力得不到同样增加的产量。在王文一个人的社会中,为谁生产问题并不明显。但如果再有另一个人,这个人的偏好与王文不同,就会有为谁生产的问题。如果王文偏好食,而另一个人偏好穿,那么,选择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a或b点,就偏重于为王文生产,选择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e或f点,就偏重于为另一个人生产。或者说,在前一种情况下,王文在收入分配中占的份额更大,在后一种情况下,另一个人的份额更大。
当王文生产的玉米和布料的组合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任何一点时,表明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说是有效率的。如果王文生产的玉米和布料的组合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任何一点,表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或者说是无效率的。在资源与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边界上任何一点都是王文所能生产的玉米与布料最大数量的组合,因此,也就是实现了效率。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任何一点都不是玉米与布料最大数量的组合,因此,也就是无效率。当然在资源与技术既定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任何一点上玉米与布料数量的组合都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资源增加或技术进步,即发生了经济增长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任何一点上玉米与布料数量的组合才能实现。
而上文中提到的食品厂作为一个企业,属于微观经济主体,将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用途间进行分配时,借助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帮助其最有效率地实现目标。微观经济主体中,除了企业,还有家庭和个人。实际上,即使对于一个高中生,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同样适用。对他而言,生产就是“学习”,资源就是“时间”,但他不会将有限的时间全部用于学习物理,也不会将时间全部用于学习英语,像这种“极端的生产”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利的。他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个最有效率的时间安排,这也可以看作“生产可能性边界”。当然,因为学习技巧一般是在不断提高的,所以他的可能性边界也会随之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原理与企业生产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