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春秋吴王夫差妃
西施,名夷光,又称西子,越国一个施姓樵夫的女儿,因为家住村的西头,所以邻里都管她叫西施。西施出身寒门,但是因为越国山清水秀,仍然出落得亭亭玉立,宛若芙蓉之姿,惊为天仙之貌。
越国佳人,倾国倾城
春秋末年,西施出生在越国的一户普通人家,父亲以砍柴为生。因为家境贫寒,所以西施很小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平时,经常在溪边浣纱。
西施的美貌在村子里是有目共睹的,不仅男人爱慕,许多女子也被她打动,纷纷效仿她。平日里,西施的身子有些弱,经常心口疼,每次发作,捧心蹙额,颦眉而啼,越发楚楚动人。
不久,东村的丑女东施知道了,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缓缓走路,但却十分难看,比她平时的样子还要丑很多,成了大家的笑料,这就是“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的美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西施
吴越交战,策“美人计”
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乞降。越国大夫范蠡曾随越王勾践一起到吴国做人质,深知吴王夫差的致命弱点,那就是好色,于是,范蠡和勾践便策划实施了向吴王进献美人的计划。
范蠡在民间寻觅美女,准备献给夫差。当时,范蠡初见西施,就被她的美貌与纯真打动了,而西施的心里对这位年少英雄、气度不凡的将军一见倾心,两个人双双坠入了情网。范蠡的确动了真情,他很真诚,和西施说明了选美的原委,西施听后,被心爱人的那份爱国热情感染了,立即表示愿意担此重任。
大约在公元前490年,范蠡带着内心的悲痛把心爱的女人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在送行的路上,两个相爱的人终于有机会在一起了。一路上,备尝爱的滋味,由于难分难舍,范蠡有意拖延,送亲竟然送了一年多。等他们走到今嘉兴县南一百里的时候,西施生的儿子已经能牙牙学语了。后人在这里建造了一个“语儿亭”,用来纪念西施与范蠡的爱情结晶。
眼看吴国已经近在眼前,临别时,范蠡向西施承诺,吴国灭亡后,一定会娶她为妻,隐居山野,闲云野鹤,终老一生。
肩负重任,智得王宠
吴王见了西施,十分欢喜。但是,大夫伍子胥认为这是“美人计”,苦心劝谏,夫差却充耳不闻,立刻将西施纳入后宫。
西施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她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尽讨吴王的欢心。夫差对她更是宠爱有加,让人在灵岩山为她建了“馆娃宫”,在馆娃宫附近修了玩花池、玩月池、吴王井、琴台,还有采香径、锦帆径和打猎用的长洲苑等。
到了春天,西施就和夫差到采香径、玩花池游玩;到了夏天,西施就和夫差在洞庭的南湾避暑。南湾有十多里长,两面环山,吴王将此处取名为“消暑湾”,并令人在附近凿了一个方圆八丈的白石池子,引来清泉,让西施在泉中洗浴,起名为“香水溪”;秋天两人一起攀登灵岩山,看灵石,赏秋叶;到冬天下雪的时候,西施与夫差披着狐皮大衣,令十多个嫔妃拉车寻梅,全然不顾嫔妃们汗流浃背,每次都要尽兴后方才返回。整日挖空心思地玩乐,吴王夫差的心思早已不在朝政社稷上了。
时间流逝,夫差对西施越来越喜爱,而西施也时刻想着怎样让吴王高兴,怎样让吴王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荒废国事。
事实上,夫差自从得了西施,就一直住在姑苏台,一年四季享乐游玩,已经不理政事。每次朝中大臣劝谏,都被他或训斥、或驱逐、或罢官,于是大家渐渐也就不敢说了。只有老臣伍子胥,见吴王如此无道,就在姑苏台下进谏劝阻,但吴王还是不理。伍子胥觉得吴王如此势必取祸,劝谏又不听,于是称有病不再上朝。
越王说越国连年受灾,要用钱购买吴国的粮食,使吴国的存粮锐减,次年,越国粮食丰收,便用蒸熟的种子进献给吴国,谎称越国土地肥沃,种子优良。结果到了秋天,吴国颗粒无收,吴民闹起了饥荒。越王得知吴国国力已尽,于是趁虚而入,率领精兵十万,直攻吴国都城。
越国在勾践的治理整顿下,国力日益增强,军队也训练有素。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
功过是非,死因谜团
历史上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赞誉备至,而对西施的下落则言辞不详,毁誉不定。唐代罗隐有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为谁。”
历史的发展,王朝的更替又怎么能完全由一个女人决定的?至于吴国灭亡后,西施的下落已无处考证,有传说越国胜利后,范蠡找到了西施,与西施浪迹天涯,成了一对神仙眷侣。
在《吴地记》中记述有关范蠡与西施在越国破吴后破镜重圆、泛湖而去以及其他有关他们的结局的不同说法。相传,范蠡和西施曾经寓居宜兴,今天的蠡墅就是他们当年居住过的地方,而江苏一些地方的“施荡桥”、“西施荡”等名称也都与西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