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几乎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钥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父母自恋是孩子的灾难

如果父母不能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需求,他们就很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这样一来,尽管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也经常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我所想的和所感受到的都是错误的。”

实际上,那些能够理解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一般都能健康成长,而那些给孩子带来伤害的父母一般都比较自恋。

自恋的父母总是特别强势,他们自以为是,缺乏共情的能力,不会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些父母之所以会这样,其实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也很陌生。因为了解自己的感受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前提。

比如说,如果孩子因为其他人不跟他玩而感到伤心,那么妈妈必须能自己体会伤心这种感受,否则她就无法体会孩子的情绪和所遭遇的情形。如果妈妈对待这种情绪的方式是逃避和置之不理,那么她也会让孩子这么做。如果妈妈想不出其他办法,她可能会严厉地告诉孩子:“别这么傻,有什么伤心的,你那个朋友就是个坏蛋。”那么,孩子就会学到:“伤心这种情绪不正确,另外那个朋友是个坏蛋。”

如果妈妈(或者其他照料者)具有共情的能力,很擅长处理这种悲伤的情绪,那么她会让孩子接受并理解它。这时候她会跟孩子这样说:“孩子,我能理解你今天为什么伤心,是因为约纳斯今天不想跟你玩是吗?”并且还会与孩子一道分析约纳斯拒绝和他一起玩的原因,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才导致了这个局面。通过这样的言行,孩子不仅知道这种感受的名字叫作伤心,还会知道在他需要理解的时候,他不是独自一人,并且也会明白,人们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父母设身处地的言行会让孩子学会如何分辨归类情绪。因为父母传达给他的信号是,他的情绪没有问题,于是他就会慢慢学会处理情绪,并用一种合理的方式调节情绪。

因此,父母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父母有没有共情能力,是孩子接受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