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五、牙痛治疗经验
牙痛为口腔科最常见病证之一,其病因多端。李老历经多年临床实践,抓住基本病机之共性,创制经验方“滋肾清胃护牙汤”(下筒称“本方”),用之大多收效佳良。
(一)牙痛病机
牙痛多归于热邪作祟所致,即风热、风寒郁久化热,湿热、阴虚火旺、胃火炽盛等多源于胃、肾,这是因为胃经食管、咽直通口齿,为胃系所属。故临床上常见牙痛多为胃腑热盛所致。又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直指方》云:“齿者骨之所络,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精盛则齿轻,虚热则齿动”,故齿病亦关系于肾。所以李老治牙痛多从胃、肾着手。
(二)立方依据
滋肾清胃护牙汤就是以滋肾阴清胃火为其治疗总则。药用元参、生地甘寒养阴;元参,《本草纲目》:“壮水以制火,故元参与地黄同功”;《景岳全书·本草正》“能退无根浮游之火”。生地,《本草经疏》言其“乃补肾家之要药,养阴血之上品”;《本经》赞其“通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生者尤良。补阴必先泻火,故重用地骨皮泻火而保阴液。石膏,清泻阳明胃火,《本草经疏》云其“至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辛甘,则能除火热。”升麻,李杲经验其能“引石膏,止足阳明齿痛”,《药性论》亦云:“治口齿风肿疼;牙根腐烂恶臭,热毒脓血”其解毒之功可知。骨碎补,“入骨治牙”(《本草纲目》),补肾,续伤。现代药理试验证明生地、元参、升麻有抑制口腔内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良好作用。加之随证加减故治疗各型牙痛均有较好疗效。即令风寒牙痛,细究之,亦系寒热夹杂之病机,治当寒热并用,治疗时只须在基本方基础上益以白芷、细辛之属即可。本方所治数百病例中,相当部分是在口腔科医师建议采用拔牙、补牙、切断牙根神经或局麻封闭等治疗方法效不佳后,从而改用本方法获效者。本法口服、漱口即可,治疗快捷,值得推广。
(三)用方经验
滋肾清胃护牙汤组成:
生地、元参、石膏、地骨皮各15~30g,升麻、骨碎补各10g。日1剂,水煎,2~3次饭后温服。
加减法:
根据不同证型化裁,藉以全面兼顾,更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1)风热牙痛:
症见牙齿胀痛,得凉则痛减,得热或辛辣刺激性饮食则痛增,齿龈红肿,伴发热,口渴,舌尖红苔微黄而乏津,脉浮数。本方加金银花、连翘各15~30g。
(2)风寒牙痛:
症见牙齿掣痛,得热则痛减,得冷则痛剧,伴恶风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迟缓。本方加白芷、细辛各10g。
(3)胃热牙痛:
症见牙齿剧烈胀痛,齿龈红肿较甚,甚至形成溃疡,或流脓渗血,肿连腮颊,头痛,口渴喜冷饮,口气臭秽,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腻,脉洪数。本方加北沙参30g,天冬15g,蒲公英15~30g,黄芩、黄柏各10g,麦芽30g。
(4)虚火牙痛:
症见牙齿隐痛,牙龈微红肿,久则有牙根浮动感,午后痛甚,或朝轻暮重,伴腰脊疼痛,头晕眼花,口干不欲饮,舌质红嫩,无浊苔,脉细数。本方加北沙参15~30g,麦冬15g,知母、黄芩各10g。
(5)龋齿牙痛:
症见牙齿龋蚀成洞,重则牙痛时发时止,遇冷热酸甜等刺激疼痛加剧。重者痛不可忍,涕泪俱出,夜不能寐。本方加露蜂房10~15g。辅以川椒、烧石灰等量为末,蜜丸、纳蛀孔中,良验。(《辨证录》)
此外,兼见齿衄者加白茅根、藕节;头痛加谷精草、白蒺藜;口干心烦加百合、知母;腰痛加桑寄生、怀牛膝;纳差加山楂、山药;寐差加夜交藤、丹参;便秘加大黄、芒硝;神疲乏力加北沙参、麦冬、山药。
将上药加入适量温水浸泡30分钟,浓煎2次为240ml。口服,每次20~30ml;口中含漱片刻后咽下,每2~3小时口服一次,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任何药物。
本方治牙痛效果显著。通过本方及时治疗,使很多患者牙齿免于拔除,特别是不少老年人的的牙齿已处于极度松动之中,由于坚持用药,多数成功得以保住,且感到较前坚牢。是故,护牙坚齿固齿,为本方治疗最大优异之点。
(四)验案举隅
马某,女,41岁。
主诉及病史:
牙痛反复发作2月余,曾在数家医院口腔科就诊,多次建议其拔牙以“除根”均被拒绝,给予抗生素静滴3~5天后症状可减,但每于食辛辣之物后又复发,遂来我处就诊。
诊查:
牙痛剧烈难忍,受热则痛增,饮凉则痛减,故每日含服冰水方能减轻牙痛,症兼牙龈红肿,咽喉肿痛,口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
胃火牙痛。
治法:
生地、元参、石膏、地骨皮、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茯苓各20g,升麻、骨碎补、黄芩、茵陈、石斛各10g,3剂。一日1剂,水煎服。服1剂后牙痛大减,3剂后痛止;又3剂症状、体征消失。数天后又犯,再服前方3剂,数月后来告之一直未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