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法:名校学霸教你把学习变得轻而易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Part 3 瞄准超出射程的靶子,逼出自己的潜力

在我念初中时,中考的科目包括体育加试。其中,有一项最考验人的项目是立定跳远。要想取得优秀,女生至少要跳到190厘米的距离。

由于加试成绩会以一定比例计入中考总分,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大概都会记得那段全校督促锻炼的日子。特别是临近考试前几个月,全年级出动,同学们每天差不多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在操场上大练特练。

立定跳远的练习设备最为简单,复杂的需要一把卷尺,简单的只要在塑胶操场上量出190厘米的距离,拿粉笔画一条横线即可。练习者只需要全神贯注,努力让脚后跟跃过这条横线就行。

平时模拟测试时,我都侥幸能恰好跳过横线,将将达到“优秀”的标准。

可是平时在班级场地自由练习的时候,却总会离“优秀线”差半只脚的距离。与我有着同样问题的女生也有很多,眼见着考试临近,大家不由得都有些抓耳挠腮,心中发慌。不过,十三四岁的中学生精力最为旺盛,体能的潜力也很大。经过蛙跳、蹲起和反复的动作指导,我们肉眼可见地慢慢进步了,从十有八九不过线,到过线的概率提高到五五开,再到十有八九能过线。我们这才放下心来。

令人吃惊的是,在考试当天,全班同学都取得了远超平时练习水平的成绩——大多数女生的成绩达到了200厘米,有的甚至一跃到了两米一二。男生也比平时训练的记录多了10厘米~20厘米。

在所有人都认为自己考试超常发挥,欢欣鼓舞之际,平时监督我们练习跳远的班主任背着手笑眯眯地走过来,道出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在我们班级场地上画的那条粉笔线,并不是190厘米,而是210厘米!男生们练习的终点线也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画得更远了。当我们为了跳过那条“优秀线”而苦恼并努力着的时候,早已不知不觉具备了超过真正的“优秀线”的能力。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也在之后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确立学习目标的思维方式。关于实际能力、个人潜力、目标和心态之间的关系,虽然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千变万化,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一个稍微高于现实能力的目标才是有益的目标。

简单来说,合适的学习目标是你“踮起脚尖蹦一蹦”才能够到的目标。

这种“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目标,指的是既有挑战性,也符合现状,在可实现的范围之内的目标。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目标呢?

我们再来看看立定跳远这个例子——为什么班主任老师要在日常练习中“欺骗”我们呢?

我能想到的理由有三:其一,通过适度加压,增加我们练习的紧迫感,防止骄傲自大,从而激发潜力;其二,提高平时训练的难度,以确保我们在正式测试时,即使发挥一般,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三,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的意志力。

其实这三点理由,也正好回答了为什么在选择学习目标时,要瞄准射程外的靶子这一问题。

首先,潜力是逼出来,甚至是——被“骗”出来的。

如果选择一个没有难度的学习目标,最好的结果也只是达成了一个没难度的目标而已,遑论能力本身的提高。但如果在合理范围内,为自己提供一个较高的目标,从而创造出良性的压力环境,结果则时常能给你惊喜。

实际上,越是“温柔”的目标定位,越容易让自己滑落进平庸的安全港。目标没有难度,人向愿景前进就会非常缓慢。若是出于懒惰、自卑或者胆怯,心里总想着为自己留退路,那么大概率会走上退路的。

仅仅冲着及格而去,原本努努力能够考八十分的你,却往往只能拿到六十分。冲着八十分去努力,就算力竭而未达,至少也会及格。选择保底确实是一种策略,但保底也很容易成为你最终的归宿。

有许多人在备考时会暗示自己,实在不行可以“二战”。怀着这种心理,在第一次考试时便没有拼尽全力的觉悟。至少在我所接触的备考者中,包括我自己,无论是考语言、考研究生还是其他资格证,凡是怀着这种心态去备考的,几乎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二战”的曲折道路。

2018年司法考试改革,将客观题和主观题分为两次进行考试,若是今年客观题及格但主观题未及格,客观题的成绩可保留一年,第二年可以直接再参加一次主观题考试。此消息一出,有许多对主观题没有信心的备考者松了一口气——即使今年没有通过,明年还有第二次机会呢。

但仔细想来,单论对学习者的激励,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考试方式。由于目标被两次机会削弱和分化了,抱着今年先试试,实在不行明年再战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在备考中出现懈怠的心态。

相反,那些出于种种因素,不得不将所有的精力押注在一次考试中的人,能够通过考试的概率则远高于为目标设立安全港的备考者。

我也曾一度挣扎于这样的心态,并为自己辩解:我只是把目标拆解为许多阶段性的小目标而已——跳不到优秀,就先跳到及格,然后再向下一个等级进发嘛!

在自控力较弱的情况下,这样的心态会导致完成了小目标,就满足于此,进而忘记了大目标的情况。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给伦敦的出租车司机设定每个月赚得六千英镑的目标,将目标拆解后,每天只需要赚到两百英镑即可达到这一月的收入。

在实验中,大部分司机在乘客较多、不到半天便能赚够两百英镑的情况下,会早早收工回家,而很少有人选择继续工作。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心态上,会趋向于满足阶段性的小目标,而不会在有提升空间时向下一个高度进发。对于学习而言,这是对潜力的极大浪费。

其次,从实用主义、应试主义的角度来谈,这样的目标可以保证即使发挥一般,也能够达到愿景。

许多人学习还是有着具体的考试目标的,而考试有一大不稳定因素就是临场发挥。临场紧张、题型变化、身体不适、考场有人“作妖”……这些都很容易让考试时的水准低于真实水准。

若目标是一匹马,那么还是冲着成为一头骆驼去努力比较保险。这样,即使突发意外,也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里举几个简单易懂且很容易操作的例子。

在平时练习、做模拟考试的时候,将时间定早五到十分钟结束——在不知不觉中,做题速度就提高了,即使实战中遇到难关,也能为自己留有余裕;本来作为文科生,不需要练习理科难度的数学卷子,但若是以理科标准要求自己,能够在数学考试题目很难的情况下游刃有余……

说到底,这是把自身潜力逼出来,以此逼出一个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自己。

最后,选择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培养自己的成就需求能力。这对于完成未来的学习任务,培养学习品质,是非常有益的。

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利兰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将动机按照成就、权力、亲和三种人的高层次需求进行了分类。其中,成就需求(Need for Achievement),即渴望事情做得更好、效率更高、获得更大的成就感的需求,和我们学习时的心态比较类似。

而麦克利兰总结出高成就需求者的特征中,就包括“喜欢设立具有适度挑战性的目标”“不喜欢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特别容易或特别困难的工作任务”“喜欢中等难度的目标”。

换句话说,高成就需求者,在选择目标时,会选择在能力范围内最艰巨的挑战——即一个人拼尽全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这样一种进取的姿态,不仅仅是一次立定跳远考试的收获,也是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使得你我持久受益的心灵姿态。

这一节的最后,我来讲一个儿时的故事作结。

小学三年级时,我想竞选班干部。班长这一岗位竞争激烈,我又是刚转学一学期的“新人”,对自己没什么信心。于是,我打算退而求其次,竞选学习委员这个稳妥的职位——尽管这个职位并非我最渴望的,却是最保险的。

但我的父亲在得知此事后,非常严肃地对我说:“要么就竞选班长,要么就不竞选。学习委员有什么意思?”

于是我连夜修改了讲稿,认真准备,并最终打败了其他竞争对手,高票当选了班长。

直到如今,在进行目标定位犹豫的时刻,我都会反复地告诉自己:

“要么竞选班长,要么不竞选。”

既然有达成目标的可能,就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委屈”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