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矛盾疏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忠实与反逆

☆ 翻译者即反逆者。(Traduttore,traditore.)

——意大利谚语,钱锺书译

☆ 当我写的时候,除了我所写下的之外不存在别的东西。我觉得说不出来而又逃我而去的东西,是一些意念或某种被劫持了的言语,而它们大概让我毁掉了而代之以他物。

——阿尔托,转引自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两千年来,孔门师徒一致崇尚的“忠”和“信”成为传统语境中“君子”自我设定的道德要求和伦理标准。自然而然地,这种道德要求和伦理标准投射到翻译上,成为对译文的评价标准和对译者的伦理期待。

三国时期的佛经翻译家支谦在《法句经序》中说“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其间隐现对实现译文“忠实”难度的关注与顾虑,肯定“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并借老子之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表达对多元翻译评价标准之间普遍存在矛盾的理解。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到,忠实的对立面是“失本”,原因是“三不易”,所以他总是担心译文失实,序中原话是:“推经言旨,唯惧失实也”(转引自罗新璋,2015:22—26)。寥寥数语,足显“忠实”在译者心中的地位与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