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智慧·魅力:北京市北达资源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展示(2008-2018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博物选修课与学校的自然教育

张继达

从2009年开始,北大附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达资源中学的一些教师和一批热衷于自然教育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在长期从事自然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博物学的理念和内容创造设计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选修课程——博物选修课。我们努力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在青少年自然教育方面做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希望通过博物选修课带给青少年更多直接的自然体验,为他们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开设博物选修课的背景

1. 自然教育的缺失

若干年前,我们在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时发现,不少孩子对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神奇的花卉或是可爱的小动物熟视无睹。在野营的夜晚,面对深邃静谧的夜空,孩子不仅没有为满天星斗而兴奋,相反有不少人感到恐惧。外出开车途中,面对车窗外的大自然美景,相当多的孩子无动于衷,始终低头用手机或iPad打游戏。这让我们这些曾经长期带领学生外出考察的教师深受触动。

当下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长期被禁锢在校园里、被禁锢在教室里,除去生吞活剥地接受书本知识,就是为应试而无止无休地做习题。孩子们不仅从生活上远离了大自然,更严重的是从情感上疏远了大自然,致使不少孩子甚至畏惧大自然、逃避大自然。

反观日本、韩国的青少年,他们普遍参加野外活动,这些国家已经将青少年的自然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2. 我们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

除学生缺乏自然教育,我们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样十分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但绿色发展不仅仅是理念,要落实下去,除去必要的行政手段,还必须有足够的人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只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自然教育,使他们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后继有人。因此,在学校开展自然教育也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基础性工作。

二、博物选修课介绍

1. 博物选修课是对青少年进行自然教育的校本选修课程

博物选修课是北大附中与北达资源中学教师在长期从事自然教育的基础上,借鉴博物学的理念和内容,集体研发、创造设计的一门对青少年进行自然教育的校本选修课程。

2. 开设博物选修课的宗旨

应该说明的是,冠之以“博物选修课”,并不是一个向学生讲授博物学知识的学科课程,其实质是借鉴博物学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

这门课程旨在引领学生投身到自然环境之中,接触自然、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让学生在接触、感悟自然的过程中,体会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与人和谐交往;培养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基本能力,培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终让学生真正做到“回归自然,敬畏生命”。期待学生们最终有一天能够对“天人合一”有所感悟和理解。

3. 博物选修课的目标

为落实选修课的宗旨,通过课程学习着重做到: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将其发展为终身爱好,最终形成正确的自然观。

4. 博物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及实施

博物选修课的学习以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感悟、实践为主。为保证这些学习能够顺利实施,在课程学习的初期,我们会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基础性学习和培训。在此基础上,学生利用学校安排的小假期或暑假、寒假到野外进行实践,完成在选修课中所选的项目。

(1)基础性学习和培训,主要包括:博物知识系列讲座,自然观察基础培训。

博物选修课是按照项目分类学习的。在课程发展初期,内容主要与生物学有关。在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在植物、昆虫、鸟类和动物等项目中选择。随着选修课的发展,目前又新增加了天文和地质地理方向的内容。

我们在课程学习开始时就会明确地告诉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项目去学习,其最终目标不是学科的知识。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载体,通过这种学习,要逐渐达到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

(2)到大自然中实际体验、感悟,并完成事先选定的课题,主要包括:学段考察,学年考察。

非毕业年级学生在中、高考期间不到校,我们利用这个时段安排了小假期,设计安排学段考察;利用寒假和暑假时间设计安排学年考察。学段考察和学年考察都是实践性很强的野外实习考察。

在学段考察期间,我们通常安排野外活动技能或生存技能方面的培训,包括野炊、野外露营、高山穿越或是河谷穿越,如图1~图5所示。在此期间也安排基础性的观察等能力或技能训练。

暑假和寒假的学年考察,也被我们叫作博物夏令营(或冬令营),这是博物选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选修该课程的同学到大自然中去接触自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的课程实习,是学生初步体验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践内容。对参加博物课的学生来说,尽管到野外生活条件艰苦,还要完成繁重的观测、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学习项目报告并最终与全组成员一起提交报告、在结营式上向大家汇报等任务,但他们仍将夏令营视为盛大的节日。

图1 学生动手野炊

图2 师生互助穿越河谷

图3 学生自己搭建帐篷

图4 夜晚露营

图5 白河峡谷穿越

三、学生与博物选修课、博物学、自然教育

为什么学生对博物选修课,尤其是对博物夏令营(或冬令营)充满喜爱和向往,在探讨其原因之前我们看看他们在回归到自然中时的心情和感受。

1. 对大自然的向往

学生武嘉言是这样描写她在秦岭的感受的:“师生们穿越在海拔1500~2600米的高山,保护区里的风景在不停地变换:由普通的林间小路中漫步,听着树莺婉转歌唱,看着紫啸鸫蹦蹦跳跳地穿过小路;到悬崖峭壁上俯瞰,瞥到白顶溪鸲从身边飞过;再到拨开树叶才能找到的狭窄小道,怪石嶙峋的山坡,松树参天的原始森林……”

再次来到秦岭的刘婷婷同学,写下了在烈日下重逢秦岭的感受:“……不复第一次来这里的陌生与激动,心中却是急切、急切地要再次见到你。这样的一群人,带着满腔热血,乘着自然之翼扑入你的怀抱,在等待你敞开心怀接受他们,承认他们是你的挚友。文字还不够表达我的心情,因重逢而生的情感总是复杂的,不论怎么说,你都是我一生中至亲的好友。”

学生王子仪的《心与自然》是融合在一起的。他写道:“……我深深意识到,观鸟,不是要看有多么精彩清晰的片子,不是要看发现的鸟的种类有多么珍贵,最重要的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让我们的心与自然贴近,聆听最纯真的声音,目睹最神奇的世间万物。”

…………

学生们的这种感受是十分普遍的,但有上面的例子已经足够表达其思想了。

字里行间没有“爱”字,因为已经不需要再表白,因为“爱”已经完全溶化在学生们的情感中,流淌到他们的心田里面了。

2. 博物选修课所进行的自然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是一种生命的教育

在博物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对大自然感到亲近仅仅是学生们的初级认识和感悟。这些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好自然教育的决心。

“在这颗星球上,不论是我们这群自称为‘高等’动物的人,还是微小的昆虫、千姿百态的植物,都是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保护自然是一种责任,是我们存在这里与生俱来的职责”,参加博物课程的学生刘婷婷写了这样的一段感悟。

学生邓雪球这样讲述她的理解:“博物观察不只是科学家们的事,我们同样有必要去了解身边的草木鱼虫鸟兽,由此新添一个生活的维度,以一种更加阳光而不干瘪的方式活着。……我理解了生命的伟大,即使是旁人看来极其脆弱或是微不足道的那些生命,都比我们所能想象的强大和伟大。”

我们从没有在博物选修课明示过“爱”,从没有明示过“平等”,也没有刻意追求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探讨。随着课程不断深入和延续,学生们在大自然中的感悟不断加深,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领悟到,博物选修课所进行的自然教育实际是一种爱的教育,是一种生命的教育。

面对我们课程的宗旨,“回归自然,敬畏生命”,我们知道已经在向这个目标前进了。

3. 学生、博物选修课与博物学

在博物选修课中我们基本没有专门讲授过博物学的知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参加我们秦岭夏令营的北大附小四年级学生焦典,在她的文章《秦岭的花花果果》里,就能够分别从花、叶子、果实来区分辨认。

学生阙子仪在《长青采蕨》文章里,观测、记录蕨类植物十分详尽,对当时无法在图鉴中查找到的也不放过,最终搞清楚当时记录的25株疑似蕨类植物的真实身份。不仅如此,他对蕨类充满感情:“这些植物不仅有美丽的外表,它的内在也是很精彩的。这些蕨类植物一般都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一般和许多高大的植物长在一起。我看到的蕨类很多都被其他植株压着或挤着,有一些就长在岩壁上。即使如此,它们也坚强地生长着,成为秦岭一道不为人知的风景线。”

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对植物(包括自然界)的描述都不是严谨的科学语言,但这些认识和理解,不正是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过程完全相吻合吗?在他们的描述和认识中,不就反映出博物学的色彩和智慧吗?

这些学生真的没有什么博物学的知识,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博物学,但通过在野外对大自然的观察、感悟,他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已然远远超越了那些没有这种经历的同龄人。

四、博物选修课学习的特点

参加博物选修课学习的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展与变化?回归自然是否就是简单地带他们回到大自然就行了?是否在大自然中简单游戏或学习就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期待的自然教育?

我们在博物选修课中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是有具体的思考、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其关键在于我们为学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1. 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现有的中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过于注重间接知识(书本知识)的获得,注重甚至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和联系,而缺少学科间的联系,也缺少与自然、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局限在课堂,学习方式局限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没有选择的可能,只能接受,因而学习兴趣低下,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变得令人忧虑。更令人忧虑的是,由于目前课堂教学大多数内容远离自然界、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难以从观察和分析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

而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是锻炼学生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和培养探究能力的理想空间。教师根据博物选修课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一批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课题确定后,除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其他内容,包括课题学习的方法、过程安排、新知识学习、课题的研究与分析报告等,都要由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和设计。在研究课题的准备阶段,学生要主动查找资料,进行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进入课题调研后,要到野外进行考察,进行必要的观察、记录(如图6~图7所示),然后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最终要给出课题的研究报告。

图6 学生野外实地考察学习

图7 根据项目要求做野外数据采集

这些学习内容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己选定的,对于未知的新知识他们自己主动查资料、主动学习。这就改变了课堂书本知识学习中常见的被动和机械记忆的现象。这种学习,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变了,基本没有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变成了学生和教师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局面。这种学习,教师的职能也变了,通常是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学生活动的导师。

2. 新的学习组织结构和新的学习关系

博物选修课是根据学生选择的课题进行学生群体组合与分类的。在同一课题组,可能有不同班级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博物选修课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新课题学习,不强调原来知识的共有基础。在这个群体中,大家研究同一个课题,又分别承担不同的内容,因此,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互相帮助与合作,而不是个人名次的竞争。即新的学习组织结构形成了学习过程中新的学习关系,由课堂教学中纸笔测试的名次竞争转化为共同解决课题、团结协作的合作关系。

正是这样的学习组织结构构成的新学习关系,学生在学习中还体验了合作,较好地解决了大多数独生子女不善于合作、不会合作的问题。

3. 新的评价维度、新的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

对博物选修课学习结果评价不是采用试卷纸笔测试的方法,而是以项目小组共同完成课题后提交报告,在全体大会上进行汇报和答辩的方式进行。

博物选修课的学习、研究以及成果展示是多维度的:课前要有必要的论证,学习和研究过程要有必要的记录,结论要结合记录的数据分析和研究才能够被认可。这些都是对博物选修课学习评价的必要内容。因此,这样的学习同时产生了新的评价。

由于重视博物选修课的学习过程,因此评价就不仅仅看课题的最终结果,而是对过程诸因素进行评价。由于在博物选修课的学习中每个人分别承担不同的内容,因此,对博物选修课成果的汇报,不是对其中某一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群体的整体评价;博物选修课不再是纸笔测试个人名次的评价,而是对群体协作精神和合作成果的整体评价。在这种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示自己的空间和平台,都得到应有的肯定,每个人都是成功者。

在这种新的多维度评价方式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大家全面的评价,既看到了自己的发展与成果,也明确了进一步发展、继续努力的方向(如图8、图9所示)。

图8 学科项目组汇报

图9 学年考察汇报现场

五、开设博物选修课对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更深层的意义

除前面提到的博物选修课学习中的几个全新特点外,它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既以大自然为课堂,又以大自然为课题。这个特点决定了:学生生活、体验在其中;在体验、感悟过程中发现和确立课题研究;由于以大自然为课题,学生在生活、感悟和研究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了人与生命的关系,为他们更加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每一学年结束时,我们都会将本年度学生的考察报告,以及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总结和夏令营活动等内容汇编成册。这个小册子被命名为《自然之翼》。它是课程教学过程和阶段性成果的记录,是体现师生参与课程的实践、思考与收获的结晶。每学年一册的《自然之翼》记录了学生们艰苦的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取得的成果,成为学生完成课程的骄傲和标志,成为学生争相珍藏的宝物。

博物选修课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除去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记录与思考外,也包括正确使用相关的工具与技术,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去大自然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和价值观。

博物选修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研学方向的权利,为学生创设多渠道、多方式自主掌握知识及发展能力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组成专业小组,一起观察自然,学习相关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展,自我管理和在野外生存能力得到提高,他们在接触、感悟自然的过程中,更加热爱自然,对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入的理解。他们初步建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并在具体活动中不断体现出来。

通过博物选修课的学习,学生建立起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切实向“回归自然,敬畏生命”的目标靠近,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培养和发展。这也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自然教育所期待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