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戏曲艺术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我们到底有多少“剧种”——对戏曲工具书中有关数据的分析[1]

一、“剧种”的含义及其运用

从字面看,“剧种”的本意应该是戏剧的种类。由于“剧种”实际上是在作为戏曲名词使用,它的本意应该是指戏曲的种类。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在实际运用中,被称作“剧种”的众多流行于各地方的戏曲,常常并非在艺术上都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它们被称作不同的剧种,常常都是沿袭历史上出现的名称,大多都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并不是经过深入研究后形成的分类名称。例如,陕西的秦腔、西府秦腔和同州梆子三个剧种,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主要表现在艺术风格上,在唱腔及音乐上并没有多大区别。秦腔、西府秦腔和同州梆子原为四路秦腔中的三路,即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中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的西路秦腔和流行于关中东部的东路秦腔。中路秦腔曾又名“西安乱弹”。民国时期,成立于西安的改良剧社“易俗社”对西安乱弹进行改革,形成不同于西路和东路秦腔的“改良新声”。西路开始衰落,东路在相比之下则被称作“老秦腔”。三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其实是它们曾分别主要流行于陕西关中的中部、西部和东部。不过由于三个剧种流行地区方言相同,都讲“关中话”,其演唱语音也没有多大区别。但长期以来它们一直被称作三个剧种。

二、“剧种”的多重含义及其复杂性

由于大部分剧种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剧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文化现象。同时,由于大部分剧种都流行于不同的地域,都是用方言演唱,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于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区域文化现象。因此,人们也常常将京剧、昆曲以外的剧种称作“地方戏”。

如何对流行于各地的众多戏曲种类进行分类,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戏剧类型的角度看,可将流行于各地的戏曲分为大戏和小戏两种类型。从音乐的角度,特别是各地戏曲剧种演唱腔调的角度,又可将戏曲分成众多的剧种。同时,根据其演唱腔调的历史渊源,又有“戏曲声腔”一词将同源的剧种归为同一种声腔,如梆子腔、皮黄腔等。

剧种作为一种戏剧文化现象,原本与行政及政治无关。不过由于众多剧种都流行于特定的地区,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同时,由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严格户籍及行政管理,戏曲剧团和戏曲艺人均由所在地的各级党政部门管理。通过对演唱不同剧种的剧团的管理,剧种其实也被置于其流行地的各级党政部门的管理之下,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各地各级党政部门的管理对象和行政及文化资源。如何对待和管理剧种,自然也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戏曲工作的一部分。最能体现各级党政部门对剧种进行管理的例子便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没有在本地形成的剧种的地区根据领导指示“创造”了一批新剧种。例如,吉林的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的龙江剧、龙滨戏等剧种都是根据省委的指示创造出来的。50年代开始创造,80年代终于形成的宁夏的夏剧,恐怕是最晚形成的一个剧种。

三、剧种的数量及统计问题

(一)我们到底有多少剧种

根据各种权威工具书,我们共有300多个剧种。但这个数字是有水分的。首先,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些剧种已经是徒有其名,实际已不存在。其次,有些剧种其实在音乐及演唱语音上并没有明显区别,只是由于流行于不同的省区或县,便被称作不同的剧种。据笔者对出版较早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2]中戏曲剧种条目的统计,其中共有243个剧种条目(不计重复的条目)。[3]稍后编辑出版的《中国戏曲剧种手册》则用文字介绍了267个剧种。[4]其中另有“各省市自治区本地、外来戏曲剧种简况表”共列出360个本地剧种。这是到目前为止较早出版的列出剧种数目最多的戏曲工具书,可能也是我们常听到的戏曲有360个剧种说法的最早出处。但这个数据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笔者核对后发现,列入表格的360个剧种中其实还包括了早已失传的南戏和海盐腔、余姚腔。其他已经失传的剧种也不在少数。

相对而言,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5]卷的“中国戏曲剧种表”则比较客观,其中共列入317个戏曲剧种。关于戏曲剧种的数量,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几种“大书”是不能不提的。一种是《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6],其中收入戏曲剧种335种。另一种是更具权威性的《中国戏曲志》[7]丛书。全书按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分为30卷,各卷分别收入流行于各省(区或市)的戏曲剧种,加起来共有368种之多(去掉跨省区流行而被多卷重复收入的剧种)。还有一种是主要收录各剧种乐谱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8],也是30卷,其中共收入302个戏曲剧种的乐谱(去掉因跨省区流行而被多卷重复收录的剧种)。

以上所列举的都是权威的戏曲工具书,但有关戏曲剧种的数目的数据却是如此的不同。从上述书籍中我们很难确知戏曲到底有多少剧种。换句话说,戏曲有多少剧种其实是个比较含糊、让人存疑的问题。我们急需弄清楚的,或者说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戏曲现在还有多少剧种?对作为传统文化的戏曲的保护和发展来说,这恐怕是更重要的问题。

(二)剧种统计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重要特点之一的众多剧种的数量确实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变化,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现在我们急需了解的是,我们还剩下多少剧种?当然,如果有可靠的统计,我们也可以看到剧种的数量在时代变迁中的变化。这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数据。但遗憾的是,从上文提到的几种权威的戏曲工具书中,我们不但看不到我们实际都能感到的戏曲剧种数量不断减少的事实,反而会形成相反的错觉——戏曲剧种的数量增加了!因为上述各书提供给我们的数据确实如此。

需要说明的是,如何对戏曲剧种进行统计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对剧种进行认定就是一个繁难的问题。但我们似乎不应再继续受制于剧种认定上约定俗成的惯例,争取在有关的学术研究上有所作为。因为约定成俗的惯例已经给我们造成了一些麻烦,更会误导希望进一步了解戏曲剧种问题的戏曲界以外的读者。退一步说,如果我们限于问题的复杂性不能为读者提供准确的信息,至少我们应该把问题的复杂性告诉读者。举例来说,仅以笔者认为比较符合戏曲剧种实际情况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中国戏曲剧种表”所列的剧种来说,表中总共列出了22种秧歌戏,其中仅山西一省就有16种。此表中还列出18种采茶戏,其中江西省有12种。表中还有花鼓戏18种,其中湖北7种,湖南6种。我们知道,秧歌戏和采茶戏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及音乐分类,各种秧歌戏和采茶戏所演唱的腔调也常常是五花八门。但同一省区,特别是同一方言区的秧歌戏或采茶戏,常常在历史渊源和腔调上有一些相同的特点。相比而言,山西的方言不是很多,主要是流行于晋中、晋北的以太原话为代表的晋语和流行于晋南的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话。山西境内的16种秧歌戏,是否在唱腔曲调及演唱语音等方面迥然不同,而必须被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剧种?[9]江西的方言相对较多,除了赣方言之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但是否存在着12个采茶戏剧种?这些其实都是值得研究、需要解决的学术问题,不宜以约定俗成来替代戏曲剧种研究。

如果说上述问题比较繁难,一时难以解决,那么下述问题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据笔者对上述工具书中关于戏曲剧种有关数据的分析,即使是比较严谨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的“中国戏曲剧种表”,其中也有将多种流行于不同地区的同一剧种分别列为不同剧种的情况。如流行于陕西、山西和青海的眉户被列为三个剧种;流行于陕西和山西同一方言区的碗碗腔被列为三个剧种;流行于南北方的昆曲被列为三个剧种。除此之外,一些当时(20世纪80年代)已失传的剧种也被列入剧种表(虽然表中注明“失传”)。这就又涉及一个上文已提到的很实际的问题:在某个历史阶段,我们到底有多少剧种?我们应该怎样统计现存剧种?剧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剧种数量越多越好吗?未必。对戏曲艺术来说,应该是剧团而不是剧种越多越好。过去剧团走南闯北跑码头,追求的常常是对其剧种原形成地之地域特点的超越,而不是相反。在笔者看来,我们的剧种统计,既应该包括统计时现存剧种的准确数量,还应该包括统计各剧种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如有多少专业剧团以及有无专业剧团。《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的“中国戏曲剧种表”这点做得比较好。它不但在有的剧种的“附注”一栏中标明“已失传”或“基本失传”,有些剧种还在“附注”一栏中标明“只有业余演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附注。据此我们可以知道,至少在“中国戏曲剧种表”制表的1982年,有些剧种已失传或已无专业剧团。[10]于是,表中列出的当时流行的317个剧种,减去前面提到的重复列入的7个剧种,已失传或基本失传的10个剧种,剩下300个剧种。如果再减去表中注明只有业余演出的49个剧种,当时比较流行的戏曲剧种应该是251个。[11]

《中国戏曲志》各卷中大部分都有“剧种表”,许多剧种表中有与剧种现状有关的栏目,如有的剧种已失传,有的剧种只有业余剧团演出。但提供比较具体数据的省卷不到一半,我们难以据此进行全面统计。[12]总之,我们很难根据各卷剧种表中的内容对全国剧种的现状进行准确判断。相比之下,《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的“中国戏曲剧种表”中的数据,应该最能说明20世纪80年代戏曲剧种的实际情况。根据书中的“剧种表”,当时全国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00种左右(不是360种),其中比较流行的有250种左右。所以,关于我们曾经有过的戏曲剧种的数量,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300种左右,而不是300多种,更不是360种。

其实如前所述,过去我们到底有过300种还是360种戏曲剧种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有多少剧种。遗憾的是,20多年来,我们还没有对现存剧种的数量进行过全面的统计。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全国戏曲剧种现状有进一步认识,以下试根据已有资料及有关调研成果对现存戏曲剧种的数量试作推算和估计。

2003年,为进行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剧种剧团调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与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联合组成调查组,对山西省各地的剧种剧团进行了调查。根据当时山西省各地市文化局填写的《剧种剧团生存现状调查表》,截至2003年年底,山西省现存剧种28种。[13]而1990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则收录了当时流行于山西的戏曲剧种49种。与20年前编辑戏曲志的80年代相比,剧种的数量减少了57%。也就是说,在山西省,戏曲剧种的数量实际减少了一半以上。如果以山西省剧种减少的比例来估算一下全国戏曲剧种减少的数量(以上文提到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中国戏曲剧种表”所统计的剧种数317种为基础),目前全国戏曲剧种的数量最多不会超过180种。考虑到山西省是一个戏曲观众较多,戏曲演出活动相对比较多的一个省区,根据山西省的数据估算全国现存戏曲剧种有180种之多的数字肯定是偏高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存戏曲剧种只有100多种了。我们不能再说戏曲有300多个剧种了。其实如果我们再仔细翻看一下《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便会发现:在“戏曲曲艺卷”的“主要声腔剧种”部分,有98个剧种有专门的条目。根据笔者对戏曲剧种生存现状的了解,这些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专门条目的主要戏曲剧种,很可能就是今天的现存戏曲剧种。当然,具体剧种的名称会有一些不同,但至少其数量跟目前现存剧种的数量相距不会太远。另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是1985年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中收录的114个“现存剧种”。[14]《中国音乐词典》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室编辑,条目均由各专业的专家撰写,是一部有关中国音乐,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权威工具书,其中收录的当时的“现存剧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戏曲界以外的学者对戏曲剧种现状的看法,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上述参考性数据,笔者以为,现存戏曲剧种的数量,可能也就在150种左右。有学者十余年前估计,“目前仅有60~80个左右的剧种还能保持经常性的演出和稳定的观众群”。[15]这60~80个剧种差不多是上文估计的现存戏曲剧种数量的一半。也就是说,现存戏曲剧种在数量上恐怕已是20年前的一半,而其中经常演出的又是现存剧种数量的一半,仅有70种左右。

面对这些数据真让人心情沉重。笔者倒真是希望上述估算是算少了,是对现存剧种的数量估计过低。但实际情况恐怕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因为从我们阅读有关戏曲现状的论文、参加学术研讨会以及到各地调研所了解的情况判断,各地戏曲剧种的生存现状一点也不容乐观。虽然国家及各地各级政府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政策使一些剧种的生存状态有所好转,但并未根本改观。

(三)剧种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意义

剧种其实是个很重要、很值得研究的戏曲现象。除了上文反复提到的对现存剧种现状及数量的调查和研究,对剧种进行科学的分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虽然以往我们已经有一些对剧种的分类。如根据其演唱腔调之间的渊源关系将其划分为同一个声腔剧种;根据形成时期将其分为古代剧种、近代剧种和新兴剧种;根据演唱腔调的多寡将其分为多声腔剧种和单声腔剧种;根据其戏剧形态将其分为大戏剧种和小戏剧种。但更重要的,或者说是当务之急的,则是应该对一些流行于不同地区而艺术特征及音乐特点基本相同的剧种进行比较研究,将实际存在的名异实同的现象梳理清楚。虽然可以预期的研究结果是: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戏曲剧种的数量会进一步减少,但我们对戏曲剧种的了解则会大大加深,我们的戏曲剧种研究的水平会有所提高。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能够向公众和政府提供更准确的有关戏曲剧种的信息,并更准确地向国外介绍戏曲剧种文化现象。而所有这些,对我们保护和发展戏曲剧种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

2.《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3.《中国戏曲剧种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4.《中国戏曲志》丛书,中国ISBN中心,1990—1999年。

5.《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丛书,中国ISBN中心,1992—2002年。

6.《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1] 本节作者:海震,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2]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

[3] 有的剧种有两个条目,如“沪剧”“申曲”,按一个统计。

[4] 《中国戏曲剧种手册》,李汉飞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出版。

[5] 按学科专业分卷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由张庚等主编,1983年。

[6] 《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7] 由张庚、余从、薛若琳主编,1990—1999年陆续出版。

[8] 周巍峙、余从主编,1992年起陆续出版。

[9] 记得20多年前跟随余从先生参加《戏曲音乐集成》审稿会,曾听到一位资深的戏曲音乐专家谈及他曾应邀对分别流行于相邻两个县的两个剧种进行鉴定。通过对其演唱腔调等艺术特征的分析,结论是两者其实是一个剧种。

[10] 演唱特定剧种的剧团及其演出,是剧种存在的载体及表现。如果剧团及演出没有了,剧种也就不存在了。因此,有无专业剧团也是衡量一个剧种流行程度及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标。

[11] 需要指出的是,这251个剧种并非都是历史上传下来的剧种,其中还包括20世纪50—60年代创造的新剧种。

[12] 有几个省卷调查工作做得较细致,对所收剧种现有剧团的数量也一一注明,遗憾的是列出具体剧团数据的省卷数量也较少(仅有8卷)。

[13] 刘文峰:“全国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编《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14] 减去其中的“皮影戏”和“木偶戏”两种。

[15] 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