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单项授信资产管理流程
单项授信资产风险管理理论上包括风险识别、衡量、监督、控制和调整收益五个基本环节。具体到单一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流程,通常包括授信调查、信用评估(授信内部评级、授信尽责审查)、授信评审、专业审批、贷后监管(包括贷款回收、不良授信资产管理),见图4-4。
图4-4 单项授信资产风险资产管理流程图
一、授信业务发起
授信业务的客户关系经理直接与存在信用需求的客户联系,对意向性及潜在授信客户进行风险识别和开展营销活动。在营销过程中,客户关系经理根据全行统一的信用风险偏好、授信政策以及客户风险特征指标要求,识别和选择公司客户或零售客户;如果客户关系经理能有效掌握信用风险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完整、准确地掌握客户各项风险信息,就能在市场前沿就地量化客户信用风险,现实地将风险管理移到业务前沿。客户关系经理一旦被先进风险管理技术武装起来,与风险经理沟通就会更有效,银行内部协调成本就会大幅降低,整体决策时间将大大缩短,决策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经营收益将因总体信用风险成本的降低而得以提升。
二、信用风险评级
单笔业务授信必须首先经过内部评级,对客户信用等级和债项风险等级进行客观评估,明确客户预期违约概率和每项交易的预期违约损失率;对单项授信资产进行的信用风险度量包括:单一变量、权重量化系统和信用评分系统等越来越复杂和精细的分析技术和程序,多变量回归分析、判断和逻辑统计模型、基于或有债权和资产市场价格等因素计量信用风险模型,以及预测违约概率或根据已有评级标准复制信用等级的人工智能系统,等等。风险经理根据客户预期违约概率、预期违约损失率以及拟授信风险暴露规模,计算该笔授信资产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由此决定预提损失准备金和经济资本占用量,从而得到该笔授信资产的风险定价。专业审批人也将把该笔授信的经济资本占用以及可能带来的收益作为考虑授信的重要因素,最终决定对该笔授信是否审批、审批多少以及审批的附加条件。
多数银行的信用评级系统是建立在自有贷款的历史数据之上,这些方法直接与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原则相呼应。所以,根据巴塞尔Ⅱ要求建立起先进的内部评级体系,将大大提高识别客户风险能力,也为专业审批人提供了可靠的授信决策依据。
三、信用尽责审查
尽责审查是授信业务过程重要环节,现已成为国际银行业授信业务的一项基本制度。巴塞尔委员会2001年10月出台的《银行客户尽责调查》,提出了尽责调查的建议性框架,建议世界各国以此为蓝本,制定自己的尽职调查制度。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在考虑客户背景、国别、社会地位、相关账户、经营活动以及其他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明确的客户准入政策,并据以区分客户信用等级,对高风险客户进行深入调查;与客户发生关系时,识别客户及业务类型,并据以决定获取相关信息的范围和深浅程度;建立完善的监控标准、程序以及监控信息系统,以确保及时了解客户非正常的、可疑的账户往来;重视尽责调查本身的监督管理,包括相关部门的职责定位、培训及相关政策制度等。
根据通行的5C原则由业务营销部门负责初查,尽责审查(Due Diligence)人员进行复查,重点调查客户资信/财务情况、担保(保证人、抵押品)情况、授信可行性情况等。尽责审查部门和授信评审部门(Credit Compliance)负责重点审查授信的合规性、手续完备性、总体风险防范可信性和可行性等。尽责审查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它的独立性,一要保持尽责审查组织机构的独立性,由风险、行业、财务、法律等尽责审查专业人员组成的尽责审查机构,在开展工作中不受任何部门或个人干预;二要确保审查方法和渠道的独立性,可以从业务部门获取客户信息,也可直接从客户那里获取信息,如有必要,也可从政府有关部门、专业咨询公司等机构咨询或通过网站查询;三要审查内容和结论的独立性,不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业务发起报告的影响,可全面深入审查,也可进行任何针对性独立审查。尽责审查独立开展工作,审查小组包括主审在内由3至5个资质合格的专业人员组成,尽责审查小组采取与合规审查、行业与财务分析、集体讨论方式开展工作,报告完成并经小组内所有成员签字后,经秘书机构审查后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
尽责审查过程主要包括信息收集、风险分析、得出结论三个环节,形成尽责审查报告。信息收集是尽责审查的基础,全面收集国家政策、经济走向、行业状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对企业授信的全部要素等信息;力求收集项目本身的准确信息,了解项目所在企业的管理状况、财务状况、行业地位以及竞争力,行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银行资产组合策略、授信投向政策等综合衡量项目风险和收益。一方面要对授信要素如授信对象、金额、期限、利率、借款人需求、贷款用途、担保条件、授信前提条件、提款期、还款期、还款计划、还款来源等进行全面审查;另一方面还要审查各项授信要素的合理性、真实性和可行性,如借款需求合理性、担保物价值的真实性以及还款计划的可行性。对不确定授信要素可设一个底线,从而计量和评估项目风险。对单项授信进行风险分析,要深入分析项目和企业股权结构、治理机制、现金流量、关联交易情况,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为风险计量、化解和提示奠定基础。项目整体报告内容要言简意赅,报告结论要简单明确。
四、授信审批决策
授信审批一般遵循审贷分离、统一考虑、展期重审三项基本原则。授信审批应完全独立于贷款营销和贷款发放,在进行授信决策时,应当对可能引发信用风险的借款人所有风险暴露和债项统一考虑和计量,包括贷款、回购协议、再回购协议、信用证、承兑汇票、担保和衍生交易工具等。对于原有贷款和其他信用风险暴露的任何展期都应作为一个新的信用决策,需要经过正常审批程序。大型商业银行授信业务一般集中在各区域管理中心,基层网点不做授信业务,客户贷款申请由大区中心的客户经理直接受理,然后报风险控制部门审批。审贷层级少,一般只有分析员、审贷官、审贷委员会三级,大额贷款上报总行审贷委员会授予派驻各业务中心的高级审贷官,并实行审贷官双人签批有效的方式控制授信风险。国际先进银行授信审批决策机制大致分为集中审批制和个人审批制,集中审批制可集思广益,但效率较低,不易分清个人责任;个人审批制责任清晰、效率高,但审批人要有很强的能力、经验以及优良品格。授信审批人员,尤其是高级专业审批人应具有长期信贷工作经验并在不同地区工作过,都经过长期考察和严格的选拔。
贷款(债券、衍生品交易)如何定价才能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很多金融机构通过以下方法实现这个目标:(1)购买大量公司的违约概率估值数据;(2)根据违约概率建立资本分配体系并向各部门分配资本;(3)估计各部门的资本成本;(4)结合资本数量、资本成本和借款者信用风险,对新的交易进行定价。以客户为中心综合贷款定价,单个客户贷款综合收益率=[(贷款利息收入+贷款承诺费+代理收费或清算手续费+其他相关费用收入)-贷款额×(单位资金成本+应摊入各项费用)+回流存款额×(单位资金成本-活期存款利率)]÷(贷款额-回流存款额)× 100%。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应根据单笔贷款风险大小以及资金成本、经营成本和资本成本,来对贷款定价(见图4-5),即:
贷款定价=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
资金资本包括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经营成本以所谓的部门成本(即管理成本、税收成本等)包括在价格计算中,风险成本一般指预期损失,资本成本主要是指用来覆盖该笔贷款信用风险所需要的经济资本成本。一项贷款在放入资产组合后将会改变组合整体风险,这种风险变化可通过VaR分析来加以确定,也即所谓的边际VaR。为计算各定价要素,输入参数需要有最近3—7年的相关数据估算。一般情况下,风险管理部门确定的定价应视为刚性的,即只有在例外的情形下才可偏离这一定价,并需要有必要的授权。
图4-5 贷款定价的主要决定因素
绝大多数国际主流大银行采用授信个人审批制,把贷款权限授予不同层级的个人,权限大小取决于贷款金额、风险评级以及授权者的经验和地位。如果一笔贷款需要由具有很大权力的人员审批,即使办理贷款的业务部门与有权审批人之间还存在多个审批层级,为提高效率,该笔贷款可以越过中间层级,直接报给有权审批人审批。不同专业级别人员有不同审批权限,专业级别与行政级别相互独立,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批准权限的设置和管理。一般按照业务品种、单一借款人、行业、国别设定不同的限额,设置依据是客户的内部评级、本行的行业政策、国家风险等因素,其授权基本上是按余额或总量授权。
对授信申请进行审批时至少应考虑并记录以下七项因素:一是授信资金用途和还款来源;二是借款人、交易对象和抵押品当前的风险状况(包括风险的特性和总量),及其对经济形势和市场变化的敏感程度;三是借款人的还款记录以及根据历史财务趋势和未来现金流量推算的各种情况下的还款能力;四是认真审查和评估商业性贷款的借款人专业技能、所在行业状况和借款人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五是明确授信的条款和条件,包括所涉及的控制借款人未来风险状况变化的合同条款;六是在各种可能的情形下,抵押品和担保品充足程度及可实施性;七是对借款人或交易对象的第一次授信时,应考虑他们的诚信、声誉和承担债务的法律能力。
五、贷款发放与贷后管理
贷款发放由信贷管理部门(授信执行部门)审核各项贷款条件落实情况,监督营业部门在满足所有贷款发放条件的基础上,对授信申请客户发放贷款。一旦贷款发放后,一笔授信在到期或结束授信关系之前的时间段内,风险管理部门、贷款发放部门、清算部门等都在不同方面负责进行跟踪监控。跟进授信后借款人清偿力变化情况、监控担保清偿力变化情况、授信使用和偿还进度等。一笔授信交易自发起到结束整个期间,持续时间越长,不确定性因素越多,风险越大,因此,监控是信用风险管理中心环节。
为实现资产多元化、分散风险和增加收益,提高经济资本配置效率,贷后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通过贷款出售实现风险转移。相对于组合贷款而言,单笔贷款的出售相对较容易,但由于贷款出售程序涉及提供详细信息以便投资者能够评估贷款的风险,双方协商(或投标)确定购买价格,签署贷款出售协议以及办理贷款出售手续等,这种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单笔贷款出售交易费用相对较高,意味着只有出售足够高数额的贷款才具有经济意义。因此,选择单笔贷款出售,应根据收益与成本的综合分析来确定。
贷后管理的另一形式,对债务人因种种原因无法按原有合同履约时,为降低客户违约损失,银行对原有贷款结构(期限、金额、利率、费用、担保等)调整、重新安排、重新组织。贷款重组应注意:是否属于可重组的对象或产品,应参照相关具体规定。如,许多银行不允许对标准化的产品进行重组,在这方面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对进行重组流程的贷款应有专门的分析报告并陈述理由;对是否值得重组,应从成本收益出发,对将要重组的客户必须进行细致科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同时应对抵押品、质押物或保证人定期重新进行评估。在相关部门配合下,信用资产管理部门重点制订不良授信的清收计划和方案,采取法律、经济等一切必要手段追索借款人、保证人,变现抵押品还贷等措施。
六、信用风险监控预警
风险预警是各种工具和各种处理机制组合结果,一个动态化、系统化和精确化的风险预警系统,都应逐级、依次完成这样的程序,即,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风险分析→风险处置→后评价。通过对银行内外信息收集、分层处理、甄别和判断后进入到预测系统或预警指标体系,根据输出结果与预警参数对比,再决定是否发出以及发出何种程度警报;根据警报类型和性质,采取预控处置或全面处置措施。预控性处置在预警报告发出前由风险预警部门或决策部门做出。全面性处置是对风险类型、性质和程度进行系统分析后,从内部管理、业务活动范围等方面采取措施控制、转移或化解风险,使风险预警信号回到正常范围。经过风险预警与处置后,对风险预警结果深入分析、修正或调整,不断完善预警系统。风险预警运行中要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等技术来检验有效性,包括数据源和数据结构改善;预警指标和模型改进,包括模型解释变量筛选、参数动态维护等。
风险预警方法依托IT技术,非结构化逻辑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了预警模型,主要方法有传统6C法、内部评级法、统计模型法等。根据风险征兆等级分为指数预警法和统计预警法。指数预警利用警兆指标合成风险指数进行预警,统计预警法分析警兆与警素之间的时差关系;根据警兆变动情况,确定警兆警级,结合警兆重要性得出警级综合,预报警度。信用风险预警主要包括行业风险预警、区域风险预警、客户风险预警。
行业风险预警是中观层面的预警,主要包括对行业风险因素的预警,如,行业环境风险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周期、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及外部冲击等方面。从行业环境信息中可捕捉到的行业风险指标有:国家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如汇率、利率的调整、政府产业政策鼓励或限制某一产业;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重大调整、多边或双边贸易政策变化。行业经营风险因素包括市场供求、产业成熟度、行业垄断程度、产业依赖度、产品替代性、行业竞争主体经营状况、行业整体财务状况,侧重于分析行业市场风险、产业成熟度、行业垄断程度、行业增长性与波动性、产业依赖度、行业产品(或服务)可替代性、行业增长潜力等。行业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行业盈亏系数、资本积累率、销售利润率、产品产销率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六项关键指标。另外,要跟踪分析行业内重大突发事件对授信客户的影响程度。
区域风险通常表现为区域政策法规的重大变化、区域经营环境恶化以及区域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下降、区域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等。区域政策法规重大变化的相关警示信号包括有:国家政策法规对当地不利影响,与地方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极不相称的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内某产业集中度过高并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区域法律法规明显调整,等等。区域经营环境恶化的相关警示信号包括:区域的经济整体下滑、产业集中度高、主导产业衰退、客户资信状况降低、产品质量差、购买者对产品失去信心等。还要特别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如地区GDP增长率、地区GDP占比、地区开放度、区域经济合理性、产业集中度、企业竞争力、区域信用环境等。还有区域内银行分支机构的相关警示信号包括:风险分类数据显示区域资产质量明显下降,短期内区域信贷规模超常增长,行内经营管理恶化情况,外部审计监管机构要求重大整改,发生违规/违法案件等。
客户风险监测和预警就是要及时探测出客户财务和非财务预警信息,并提前采取预控措施。企业早期财务警示信号包括:未及时提交财务报表,客户现金流状况恶化,应收账款数额或比率的急剧增加,存货周转率放慢,流动资产占比下降,固定资产剧烈变动,准备金大量增加,资产负债表结构的重大变化,不合格审计,利润率逐渐减少,营业损失不断上升,总资产回报率或总资产周转率不断降低,银行存款余额不断减少,过量或未曾预见票据延期,严重依赖短期负债等。非财务风险监测的警示信号主要有:高管人员行为异常变化,关键人事变动,缺乏系统性或连续性职能安排,冒险参与企业并购、新项目投资等投机活动,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缺乏管理连续性,公司业务性质发生改变,主要产品系列、特许权、分销权或供货来源丧失,丧失数个大客户,厂房或设备维护差,保险公司发出保单注销函,司法机构针对客户发出判决,遇重大自然灾害、火灾等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