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西域屯戍
思想的发轫者晁错
晁错是西汉早期屯戍思想的倡导者,历文、景两朝,是献身帝国大业的良臣谋士。他曾多次上书,积极倡导屯垦戍边,针对匈奴游牧民族军事行动特点,提出徙民屯田、开发边疆的主张。
晁错(前200—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人。青年时代的晁错曾跟随张恢等人学习申不害、商鞅等先秦法家之学,后又师从伏生,学习《尚书》。文帝时,晁错以博学多识、文采横溢而任太常掌故,倍受文帝赞许。随后,晁错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由于他善于分析问题,且能提出较为中肯的建议,对太子刘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得文帝的喜爱和信任,被誉为“智囊”。后来,由于晁错提出的“削藩”主张触动了诸侯国的根本利益,酿成了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的“七国之乱”,为消除弭乱,晁错被腰斩于市,成了“替罪羔羊”。但是,作为西汉屯垦戍边思想的发轫者,晁错及其治国强边之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对后世的边疆治理和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募民徙塞屯田思想
西汉建国伊始,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盘踞北方边地的匈奴则趁机扩张领地,侵略汉边。为此,西汉只得以屈辱的和亲政策求得边界的短暂和平。这并非一劳永逸之计,和亲政策在换取暂缓和平的同时,反而更加刺激了匈奴的掠夺欲望,“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甚至长驱直入攻至长安附近的云中、太原等地,对西汉政权造成严重威胁。
为扭转汉匈战争的不利局面,晁错上书分析了对匈奴一直消极抵抗、片面求和的危害性,提出了“募民徙塞屯田”的主张及实施方案。晁错指出,令徙民常驻西域,不仅便于熟悉本地情况及匈奴的作战特点,改变汉军的不利局面,严防匈奴进攻,并通过屯田发展边境经济。晁错进一步提出,为使徙民有长居之心,要对招募来的民众实行安抚的优惠政策:一方面,给予边远之地的募民赐以高爵和免除税赋的优待;或让有罪但被免刑的弛刑士来边城居住,给予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对那些来西域进行屯田的奴婢等,则改变他们的卑微身份。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徙民屯垦戍边的积极性,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长久屯戍,在匈奴犯边时毫不畏惧地与匈奴搏斗,让他们视戍边为己任,保卫边防安全、驻守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保障移民的粮食、衣服等适当补给,供给徙民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具,并派遣巫医为其诊治疾病以保证移民的健康,为没有配偶的募民安排配偶,这样才能使募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此外,在募民之前要考查戍边之地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宜耕种、草木茂盛之地,营造房屋、防御工事等设施,保证募民屯驻与生产的顺利进行。
晁错的屯垦戍边思想,基于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同生产与生活方式,“以己之长击彼之短”。现今出土的诸多资料皆证明,晁错的屯垦戍边思想在此后西汉经略西域的屯田措施中得到了具体落实。屯田戍卒在生活上不仅得到了国家给予的口粮,而且还有发给的酒类、衣服等,如罗布泊汉简四二:“凡用世三石七斗七升大”、简四三:“十二月十日,□□粟二石”、简四九:“为东卿造水三斗,醇酒一斗”;《居延汉简》甲编1348又记:“十月食三石三斗三升少,盐三升,六月癸巳高兰取部”。《罗布淖尔汉简考释》简五四:“袍一领,络□一两”,表明屯田戍卒曾领到细葛布袍一件,生丝一两。晁错的移民实边思想在居延汉简中也有所体现,如《居延汉简》甲编135.36记有:“更钱五千具,从农田具”,国家用更钱五千钱,购买农业器具并统一发给。此外还有大量的普通民户、商人来边疆屯田的事例,有的自建房屋,有的居住于田舍,如“遮虏田舍”、“中部田舍”、“宜谷田舍”和“当道田舍”等,田舍应是官府修盖的公房,一个田舍为一个居民点,并且编号。
《居延汉简》中所见屯戍史料
(二)重视管理和军事训练
此外,为保障军事上的胜利,晁错主张对屯戍军民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以充分发挥实边御敌的作用。其一,按军事组织编制募民。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侯。这种管理体制既方便平时耕种,又使得军事训练、战时出击更为高效。其二,主张“以夷制夷”,瓦解西域诸国的联盟,减轻边疆威胁。对归降部落而言,他们的生活习惯、作战策略与匈奴相近,若配给武器,再与汉军联合、里应外合,戍边之效则更为显著。其三,晁错就军事要地建设、军事组织建立和军事训练的安排,提出要与地势条件配合筑城备战,坚固城墙,以防匈奴的突然袭击。总之,晁错对募民的编制、训练进行的设想,进一步丰富了屯垦戍边的内涵。
汉简所见西域屯戍组织
晁错是西汉屯垦戍边理论的发轫者,其徙民实边、屯垦戍边的政策,为后世历代屯垦戍边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后的西汉赵充国、三国曹操、唐代陆贽、宋代叶适、明代李贽、清代林则徐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或借鉴了晁错治边中的屯戍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完善。《剑桥中国秦汉史》这样评价:“(贾谊与晁错)可被视为具有时新派精神的人,因为他们希望维护当时国家的现状和加强帝国的结构;……晁错也是献身于帝国大业的政治家,制定和总结了影响与匈奴关系的战略和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