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北凉流亡
统治者沮渠安周
沮渠安周(?—460年),匈奴支系卢水胡人,北凉统治者沮渠蒙逊之子。北凉永和七年(439年),北魏攻打北凉都城姑臧,沮渠安周及其兄沮渠无讳率众西迁。沮渠氏余部起初迁至敦煌,以期进行复国行动,但因无力抗击北魏,元嘉十九年(442年),沮渠无讳和安周率领北凉的残余势力弃敦煌、西渡流沙,占据高昌,开始了在高昌经营西域的活动。宋曾加封其为河西王,承认他在河西地区的统治地位。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沮渠无讳再称凉王,改元承平。承平二年(444年),其兄沮渠无讳过世后,沮渠安周继位,仍然称臣于刘宋政权。承平十七年(450年),北凉终于统一吐鲁番,沮渠安周也改称“大凉王”,脱离刘宋政权控制,成为河西及西域东部地区的霸主。
(一)高昌屯田
沮渠安周即位时,适逢高昌发生大饥荒。他攻灭西凉进占高昌,任命高昌太守,继续在高昌大规模屯田,有效地解决了高昌的饥荒问题,巩固了高昌郡及北凉政权的稳定。《吐鲁番文书》第一册收录《兵曹下八幢符为屯兵值夜守水事》,反映了北凉在高昌军屯及用水情况:
1.右八幢知中部幢次幢之日幢共将校一人撰兵十五人夜住
2.守水。残将校一人,将残兵值苟还守。
3.兵曹椽张豫,史在法疆白。明当饮水灌西部。
4.司马蔺功曹史璋
5.典军主簿嘉
6.录事参军悦五官洿
北凉屯田采用“幢”的编制,一幢即100屯田士兵,文书中说高昌右部八幢,即有800屯田士兵在高昌地区屯田,每幢军屯组织有校将官1人,屯兵15人,此外,还有老校将官带着老弱士兵和猎犬守卫。在这份公文后面,押衔者有司马、录事参军,说明高昌军屯是属于军府管理。从文书中可以推断,除了“右八幢”、“中部幢”以外,可能还有“左八幢”,三处均以八百屯田士兵计算,共有屯兵两千四百人,人均种地20亩,共4.8万亩,由此可以看出北凉王朝在高昌进行屯田颇有成效。
除了兵屯外,还有少量的民屯。吐鲁番出土文书《都乡啬夫被符征发役作文书》记载了北凉在高昌民屯的情况:
1.令狐玩
2.右五家户作次,逮知为官种荒芜
3.应□罪
指出在军屯的右面有五家百姓,在耕种属于官府所有的荒地,由此可见当时高昌屯田的形式是军民混合类型。
北凉承平年间(443—460)高昌郡高昌县赀簿
□预等户赀簿
前缺
1.(苜)宿(蓿)四亩空地一亩半
2.赀合二百廿八斟五□
3.预蒲陶十亩半破三亩半
4.桑八亩半 常四十六亩
5.无他田五亩
6.田地桑一亩空地二亩入田地
7.得冯善丧(爱)蒲陶二亩常
8.桑一亩半入张叶奴
9.田地桑一亩半枣一亩半空
……
沮渠氏高昌屯田的意义不仅在于军屯与民屯结合,还提高了高昌地区土地的生产能力,增加了农作物的品种,如《北凉承平年间(443—460)高昌郡高昌县货簿》中所记载的一户名为康豪人家种植的情况,康豪不仅经营农桑,而且还大量经营葡萄园、枣园等。高昌地区由一郡五县分为三郡八县,为其后的阚氏、张氏、马氏、麴氏高昌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在高昌国的发展进程中,屯田对北凉高昌郡的军需供给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中原文化影响高昌
北凉高昌屯田、移民对高昌郡县管理体制的完善功不可没。正是在高昌屯田的基础上,政权才得以巩固,高昌国的历史才得以发展和延续,也使得中原的文化传入西域。《宋书·胡大且渠蒙逊传》记刘宋元嘉三年(426年),北凉“世子兴国遣使奉表,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太祖并赐之,合四百七十五卷”。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即反映了沮渠氏在高昌的造寺活动及政治背景。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沮渠安周造寺碑》(又称《沮渠安周造像记》),夏侯粲撰文,隶书,现存22行,每行47字,北凉承平三年(445年)刻,碑文虽然仅记述笃信佛教的沮渠氏雕造佛寺之事,但是从文章风格、字体特征、所记习俗等诸多方面,都可窥见儒家文化和中原习俗通过北凉政权对高昌的影响。
沮渠安周造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