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什么造就了中年人?
我认为我们的天父创造人类,是因为他对猴子失望了。
——马克·吐温(Mark Twain),《马克·吐温自传》,1942年
想了解中年,我们就必须从一些最基础的问题入手。生命中许许多多的面向汇集成我们称之为中年的现象,乍看之下或许像一个无法解决的庞大课题。四五十岁之间,我们的身体、心智、性、情绪和社交面向都改变了,这些改变既错综复杂又深奥。此外,不同个人、性别、文化的中年,都有极大的差异。我们该如何理解这持续发酵的改变和差异呢?
不过,我们总得有个开始,所以我先从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入手:哪些过程造就了中年人?我们将在第一章看到,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了解三件事——基因、发育和演化。
首先是基因。
任何动物的存在都需要三样东西:能量、化学物质(化合物)和信息。其实,要组成像中年人这样神奇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能量、化学物质(化合物)和信息。不过,我们不用担心能量和化学物质(化合物)——我们和其他动物一样,靠着吃和呼吸得到这两种要素,所以让中年人与众不同的,并不是能量和化学物质(化合物)。我们会把重点放在信息上,因为信息才是最令我们感兴趣的一个因素。只有人类拥有造就中年人的必要信息。
在造就中年人所需要的信息中,多得超乎想象的信息都储存在基因里——虽非全部,但已经包含了大部分。你体内几乎所有细胞的细胞核里都有46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都是非常长的链状分子,也就是脱氧核糖核酸,或叫DNA。DNA所拥有的某些特性非常适合储存构成动物的信息。第一,DNA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我们的身体拥有修复DNA的机制,使得DNA可以维持得更久。第二,DNA拥有“双螺旋”结构,因此一个DNA分子可以分裂复制,重新形成几乎和原来一模一样的两个DNA分子——细胞分裂的时候,就会发生这样的事。第三,DNA可以任意分解,再重新组合,这发生在两个个体产生卵子和精子,准备要宝宝的时候。这个听起来似乎没什么用处,不过请听我继续说。这个DNA的“基因”序列有用处,是因为每个细胞里都有一套复杂机制,这个序列就是密码。特殊的分子不断解读这个基因密码,以制造分子(通常是蛋白质分子),然后由这些分子完成细胞运作的一切需求。基因可以制造各种蛋白质——切断或结合化合物的蛋白质,让物质进出细胞的蛋白质,或是胶原蛋白这类支撑结构的蛋白质。其实你体内发生的所有事情,几乎全都是这23000个基因制造的分子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结果。
所有这些编码和产物听起来或许很神奇,不过这些基因码是大部分动物能获得的所有信息,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是从一颗蛋里孵化出来的,完全没有双亲照顾,那你一辈子只能依靠遗传自父母基因里的讯息过活。这些基因就是你获得的所有指示,你靠这些指示形塑你自己及你的成长、行为和生育。少了基因,我们什么也不是。
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人类除了基因里的密码,还能得到其他信息,不过并不多。区区23000个基因码指示就能满足一个中年人的大部分所需,实在不可思议。事实上,最初统计人类基因的时候,生物学家发现数目这么少,其实很惊讶。许多汽车的零件数目都不止这个数字,而汽车能做的事远比人类少。想一想,这些基因之中,大约有30个是负责制造各种不同的胶原蛋白,超过1000个基因专司侦测气味,所以剩下来可以协调生宝宝这类复杂事情的基因和协调中年危机的基因,其实少得惊人。
说了这么多基因的事,现在来看看发育。
常常有人邀请我给大学里的工程师和建筑师谈生物学。我举出许多理由向他们证明我的论点:我那些有血有肉的“机器”,远比他们那些铁和玻璃组成的“机器”聪明。不过最让人信服的,往往是我的生物机器需要自主发育、生长,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像活生生的生物这样运作。举例来说,人类的发育过程中,没有哪个阶段是身体的组成部分零零落落地搁置在工作台上,等着哪个好心的建造者把我们拼起来。人类和动物必须把自己组合起来,而且在组合的过程中需要能持续运作。
我们的23000个基因指示可以安排许多事,不过自我组合是其中最神奇、最迷人的事了。由于难度太高,因此我们怀疑这是23000个基因中许多基因的主要功能。所以,发育生物学在现代生物科学上占了很大的部分,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努力想要找出,一个单细胞受精卵自行演变为功能完全、巨大又复杂的成年动物,需要哪些程序。结果他们再度发现,要造出成熟人类的主要讯息(指示)都包含在基因简单的A-C-G-T编码中。发育中的动物经历一连串的基因活动,个别的基因产物会启动其他基因,继而发动更多的基因。然后,这一系列的基因产物会促使细胞以非常复杂的结构进行增殖、迁移、合作、专门化或衰亡,进而产生手、耳朵、肾脏及心脏,等等。
现代的发育生物学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很神奇的事。例如,有些基因太常用在构成身体上,所以在演化过程中不断出现。也因此,在人类、小老鼠、鱼、苍蝇和虫子身上,许多和发育有关的基因是共通的。我们似乎有一个相同的基因工具箱,里面有分子扳手和蛋白质螺丝起子,几乎可以用来做任何事。其中有许多基因太好用了,因此在创造一个身体的过程中重复使用很多次,例如,一个基因也许能用来制造像大脑、肝、骨头和睾丸等形形色色的东西。同样的基因能够重复使用于不同目的,很可能是我们只用了23000个基因就能了事的原因,不过这也显示,这些多功能的基因必须非常小心地运用。否则,脑袋里可能长出睾丸呢。
这一切与发育相关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不过,关于基因怎么控制人体的建造,我想提出两个重点。这些重点和大多的发育生物学都无关,但对我们很重要,因为我们对中年充满好奇,而且中年很特别。
首先,大部分的发育生物学着重于研究我们出生前发生的事,但是我们千万不可以受到这一点的误导。我们完全能理解为什么会把重点放在那里,因为驱动发育生物学的是一股好奇心,希望知道这么微小的受精卵是怎么被塑造成婴儿这么奇妙的物种的。然而,发育绝对不只关乎胚胎和胎儿——我们出生之后,还有不少需要发育的。这种出生后的发育虽然步调比较缓慢,却和出生前的发育一样关键,也一样受到基因的驱使。比方说,生命中的前两年,头脑不断以和出生之前同样的速度成长。接着在停滞一阵子之后,生殖器突然在青春期早期开始迅速发育。生命的前二十年里,四肢的骨骼持续地一波波生长。然而,即使那时也还不是发育的终点。这本书的中心思想之一是,发育的程序并没有在出生、青春期或骨骼成熟的时候停止。基因的“生命时钟”会不停走下去,人们继续改变,直到成年之后还未停止。我们会看到有一连串明确而活跃的基因变化持续进行,时间很长,甚至会产生像更年期和中年发福这类事。举个惊人的例子,男性的体毛分布在人生的前六十年里不断变化、发育。像这样具体、独特的变化,绝对找不到其他的解释,也绝对不能视为无法控制的老化现象或衰退的过程。中年人类必须按着和人类胚胎差不多的方式继续发育——否则,中年人看起来会像邋遢的二十岁青年。人到四十岁的时候或许已经长大了,但发育的过程还未结束。
对于中年人的发育,我想强调的第二点是,人脑有个不寻常的特性。头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是非常聪明又非常社会化的物种。然而,头脑却有个古怪的特性——头脑对身体其他部分的反应,和其他器官截然不同。就拿中年女性的社交行为与性行为为例吧,中年女性的思想和行为显然不同于相对年轻的女性,而这应该部分起因于头脑的基因和细胞变化。不过,还有另一个因素会影响这些女性的行为,那就是:她们的头脑清楚意识到身体正在经历的改变。头脑和其他器官不同,它会反映对身体的主观感觉——它有自觉。一个人看起来年轻漂亮或是年老憔悴,都会强烈影响自我的形象、态度和思考过程。大家都太清楚自己在人类社会的地位有多重要,因此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会不断影响他们如何思考。当然,你是不是真的年老憔悴,主要取决于年龄和基因,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年龄和基因并不会直接影响你的头脑。相反的,年龄和基因会先改变禁锢头脑的身体,再间接影响头脑。
想了解中年的起因,我们还得考虑到一件事:演化。
造就现今中年人类的基因,遗传自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原始人,甚至类人猿,努力在这个世界活下来,有时失败,有时成功。18世纪初,很多动物学家得出了结论:动物的物种会随着时间改变,有时甚至分裂成几个后继的物种。有些物种的外表和其他物种太相似,因此很难想象这些物种分别出自神圣创造的不同作为。也有些动物似乎只是其他动物小小修改之后的版本。这些动物类型随着时间而渐变、繁衍的过程被称为“演化”,这个名字源自18世纪的语言学家,最初是用来解释人类语言是如何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两位英国的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和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最先提出一个可信的进化机制,我们现在称他们巧妙的理论为“物竞天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注意到动物族群的差异——任何物种的动物都有各种体型大小、生长速度快慢不同的个体。经验丰富的畜牧业者都知道,如果一只动物经过选择性育种,它们的后代就非常可能遗传父母的特征。换言之,动物族群可以被视为一团乱哄哄的变量,可以依靠某种物理特性(而非超自然的)方式代代相传。当时没人完全了解这些物理特性方式是什么,不过我们现在知道了,那就是基因。
华莱士和达尔文明白,动物的物种借着可遗传的性状而逐渐改变;他们收集了大量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想要了解人类如何演化出中年,物竞天择的确切过程非常重要。按物竞天择来看,如果特定的性状对动物有益、可帮助这类动物成功繁衍许多子代,那么产生这些性状的基因就会存活下来,在未来继续繁衍。世世代代之间,这个过程不断发生,促进成功繁殖的基因会逐渐累积,无助于成功繁殖的基因则永远消失。随着一个物种周遭环境的改变,在该环境下有助于繁殖的性状也会不同,因此产生了神奇的结果——动物在千年之间会缓慢变化。所以动物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这非常有助于解释演化如何发生。
本书完全根据一个前提——人类的中年是基因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而形成的。因此,我想开门见山地谈一些问题。
首先是证据的问题——我们有多少证据能证明真的存在物竞天择的演化呢?有一类证据其实很丰富,那就是,现存的动物和我们从地下挖出来的动物化石,经过比对,看起来的确很像长期演化的结果。不过,有人会说这种事后的证据还不够充分,因此生物学家已经尝试观察正在发生中的演化。演化发生得非常缓慢,要观察演化并不容易,但还是有可能观察到的。科学家观察了演化迅速的生物(例如微生物)在世代之间的改变,也观察了处在物竞天择强大压力下的较大型动物,例如来自其他岛屿的蜥蜴。他们甚至可能在处于逆境中的人类族群身上观察到演化,像食人的新几内亚部落,整个部落对致命的脑海绵化库鲁症(kuru,“笑着死”之意)迅速发展出了抗病基因。总而言之,物竞天择演化理论的证据是足够充分的,而且人类的演化也不例外。
第二个问题是演化科学中一个引发诸多争议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演化。我们的思考方式对我们的人生如此重要,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心理经过和生理特质一样的过程,演进成现在的状态。于是,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诞生了——那就是演化心理学。演化心理学虽然受到批评,但我要在此澄清,我并不是批评的一员:我认为演化心理学是个讨论人类行为起源的合理方法——绝对不只是闲聊人类行为为什么最后会变这样的“假设”故事。毕竟,能让我们思考为何取得成功的基因,在物竞天择的作用之下,为何不会一并遗传到我们身上呢?
第三件也是最后一件与中年有关的基因演化的因素,是物竞天择理论中与生育的核心重要性相关的一个矛盾。简单来说,如果物竞天择能延续有助繁衍的基因,那么不再生育的人怎么办呢?例如,达尔文主义认为只有儿童和成年的年轻人才会受到物竞天择的影响。那么,生育期结束后的中年人完全与演化无关吗?我们之后会看到,这是本书里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40岁以上的人不会受到物竞天择的影响,就表示他们其实完全不会演化。那可就尴尬了,因为这本书要讲的根本就是中年人的演化。
以上简短地介绍了造就中年人类、至今仍产生这种人的基本遗传过程,希望这样的介绍能让你稍微了解中年人类为何那么特别。不过,窥见我们的演化起源之后,现在有更大的问题需要解答。在人类的历史里,中年(以及中年带给我们的一系列反复无常的惊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人类的中年如果发生在大多数人的生育期后,中年人为什么还会演化?如果造就中年人的信息除了基因这一主要来源,还有其他的来源,那么其他的信息从哪里来?我们这个探索中年的新故事,现在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