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片面单一的才能等于无能
很长时间以来,我就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能力就是生命机能。这一信念从多年以前开始,我一直坚定不移地恪守到现在。我认为,人的生命力在适应环境和外部条件时会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能力,而这种巨大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的。
学分并不等于能力
几年前,我曾应邀去札幌做了一次有关音乐教育的演讲。这次演讲的主题是音乐,意在推广我的小提琴教学法,但同时也谈到了听众们感兴趣的教育的其他方面问题。我记得,在演讲现场,听众反应非常热烈,特别是那些领着小孩来听演讲的父母们,他们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情简直令人惊叹。
这种现场气氛正是我所需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次演讲到了后来渐渐演变成了我和听众之间进行的讨论会。而又有什么样的演讲能够比听众与演讲者一起讨论更有趣、更能产生精神的碰撞呢?
正是由于受到听众们高昂情绪的感染,演讲过程中,我不知不觉竟走下了讲台,来到了听众们之间,与他们就大家都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作更进一步的讨论。就这样,在与听众们的交流过程中,不但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面向大众得到了有效的推广,而且还得到了不少我特别需要的反馈信息。在现场,相当多的父母向我讲述了他们的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种种情况,也推心置腹地谈起他们的教育方法。这些讲述,的确给了我很多有价值的启发。
尤其想要在此着重一提的是,一位名叫美智子的小女孩向我倾诉了她心中的苦恼。这位小姑娘年仅9岁,她是由其父亲带来听演讲的,由于美智子也正在学习小提琴,所以她非常信任我,将那些她不愿意对别人提及的事情都一股脑儿地告诉了我。
“铃木老师,”美智子起初有些不安,她小心地说,“我如果把精力都放在小提琴上,会不会因此而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学业呢?这是我很担心的一个问题。”
我有点不明白她的意思,于是就问:“为什么呢?难道学习音乐不是人生中快乐的事情吗?它会帮助你,让你变得越来越聪明,怎么会影响其他学业呢?”
美智子听了我的问话,有些难为情,她说:“铃木老师,真不好意思,您说的话当然是正确的,可是……”
“可是什么?”
“您不知道,我的功课一直都不太好。为此,我爸爸经常责怪我,说我不用功。这——这真是太难为情了。”美智子低着头羞涩地说。
我开始有点明白她想要说的话了,于是进一步启发她:“美智子小姐,你能够说得具体一些吗?这也许并不是你所想像的那么让人难为情,或许,我还可以帮助你呢。”
于是美智子进一步说起了她的烦恼:“我每一次考试都只能得80分左右,从来没有上过90分。我真难过!我为这件事想了很久,我知道自己并不是个笨孩子,可是为什么考试成绩总是不那么理想呢?所以我想这一定是由于我在学习小提琴上浪费了时间的缘故吧。”
“是啊,铃木先生,”这时,美智子的父亲插进话来,“美智子的学习成绩始终是中等水平,我真有些担心她将来的学习呢!以这样的成绩发展下去,要想在将来考入像京都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恐怕有些困难吧!”
“原来你们担心的是这个呀!”我对他们说,“其实,美智子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为什么一定要考上90分呢?难道只有考上90分才能说明她的聪明吗?分数不能代表一切。坦率地说吧,我在像美智子这个年龄时,顶多也就能考70分。”
“什么?您说的是真的吗?”美智子和她的父亲惊讶地望着我,似乎根本不相信我的话。
“你们不相信,是吗?其实,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的爸爸甚至只要求我考60分就行了。”我对他们说道。
“这——这不可能吧?铃木先生,您不会是在开玩笑吧?”美智子的父亲半信半疑地对我说。
我没有正面回答美智子的父亲的疑问,而是对美智子说:“美智子小姐,你想不想听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
“当然,这太好了。”美智子兴奋地回答道。
于是,我便向他们讲述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记得,在我上小学时,老师对我们说:“谁的学习成绩好,谁就是好孩子;谁的考试分数最高,谁就是最优秀的人。这样,考试成绩就成了学习的惟一目的。”
然而,我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总是那么“不尽人意”,常常考65分、70分,最高的一次也只有78分。因此,我在学校中根本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不仅如此,还常常受到批评。
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单发下来时,我又一次遭到了老师的批评:“铃木同学,你的学习怎么总是不能提高,这次你又只考了72分,在全班的成绩里,你可是倒数第五名呀。别的同学都有进步,可你为什么总是这样呢?这样下去,你能升入中学吗?”
老师的批评使我难过极了,并且再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太笨了呢?我带着这种焦虑不安地回到了家。
细心的父亲发现我的神情有点不对劲,他走过来对我说:“哦,镇一回来了。怎么,你看起来似乎有点不高兴呀,到底出了什么事呢?”“爸爸,请原谅我。”我沮丧地对父亲说。
“你要我原谅你什么呢?你倒是向我讲清楚呀。”父亲不解地问。
我低着头把成绩单递给爸爸,并向他转述了老师的批评。
父亲听了之后,脸色很平静,他说:“镇一,你真蠢。老师对你的批评是不正确的。其实,你只要每门课都考60分就行了。”
“什么?60分?60分就行了?”我吃惊地问,甚至以为父亲在和我开玩笑呢。
“是的。60分就表明你及格了,及格就是合格的意思,你合格了,难道这还不够吗?”爸爸说道。
“可是,老师却要求我们都考90分——最好是100分。”
“考100分当然好,但却没有必要只为100分而奋斗。你仔细想一想,工厂里的产品只要合格了就可以出厂,就可以投放市场。你考60分,就意味着合格了。既然合格了,为什么还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虚名上呢?”爸爸耐心地向我解释,“现在有很多孩子在父母和老师的压力下,总想去拿第一名,总想次次都考100分,这有什么意义?镇一,你一定要记住,追求知识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争名夺利的手段。如果学习只为了考试,只为了分数,只为了争第一,那么,学习知识还有什么快乐呢?那只能是一种痛苦。”
“真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学习不就变得很轻松了吗?”听了父亲的话,我兴奋地问。
“当然是这样。学习应该是一件轻松和快乐的事情。倘若学习变成一种负担,那就不但无趣而且无奈了。”
就从那次和父亲的对话后,我再也不为分数而烦恼,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博览群书和学习课外知识上。我可以这样说,我的童年是在享受追求知识的快乐中度过的。
在听了我的讲述后,美智子的脸上明显洋溢出兴奋的表情,她的父亲则如释重负,好像还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铃木老师,这么说来,我学习小提琴是对的了?”美智子问道。
“当然。你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享受到了别的孩子没有的乐趣,也有效地开发了你的智力,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
我进一步对美智子说:“美智子小姐,请你一定记住,一个人最关键的一点不是分数和名次,而是快乐的生活,以及得到这种快乐生活的能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而考试的分数并不能代表你的能力,当你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你一定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现在,我们的学校以及我们的家长往往都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完全靠不住的。其实,教育的正确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以及他们处理生活的能力。这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不仅在他们小时候需要,当他们长大了,同样也需要。
总结我的求学生涯,我在功课上花的时间很少,始终保持中等的学习成绩。但是,在那大量空出来的时间中,我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并认识到大自然才是我真正的老师,是我真正应该花精力去认识和了解的最有意义的东西,它的乐趣和价值要远远超过老师所打的分数和名次。
正确的判断力决定人的命运
我时常告诉我的学生们这样一种观点:所谓才能,它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只是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而是实现完美人生的能力。在此应该特别申明的是,我所说的这种能力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比如解题能力、说话能力、绘画能力或是乐器演奏能力这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能力。在这种综合能力中,判断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我认为,拥有正确的判断力与否极其重要,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写一本专著加以探讨,我不准备将话题扯得太远,只想举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例子来说明。
我的某个大学同学,他有一个儿子,名叫青山荒木。我第一次见到他时,这个孩子刚好8岁,现在则已经有18岁了。我初次见到青山荒木时,他正在学习绘画,而且据说很用功。
我的同学告诉我,青山自幼就喜爱绘画,并立志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然而,愿望毕竟是愿望,由于他在小时候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使他至今也没有向他的理想靠近一步。可能有人会这样说,既然孩子从小就有这种爱好,且他自己也很努力,就应该会有一定的成功嘛。可是,事实并非如善良的人们所想像的那样一帆风顺。
为了让青山学习绘画,他的父亲给他请了一位绘画老师,但糟糕的是,这位老师却根本没有半点才华,只会一些画匠的技巧。因此,在教学中,他总是向小青山灌输什么用笔法、着色法之类的死板的技法,至于帮助青山开阔艺术方面的视野,他连想都不曾想到过。不仅如此,他还不许小青山做出任何超越他所教的范围的尝试。
几年下来,青山天生的艺术感觉和创造精神不但没有被开发,反而惨遭破坏。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青山除了学会了一些死板的所谓技法外,根本没有培养起审美能力,他甚至根本分不清哪些作品是优秀的,哪些作品是低劣的。
也就是说,几年的绘画学习,没有使青山形成自己的正确的判断能力。可以想像,一个没有判断作品好坏能力的人又怎么能够成为一名艺术家呢?
有一天,青山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我家做客。听说他在学习绘画,我便将自己收藏的一些绘画作品以及画册拿给他看。可是,这对小青山竟然如同对牛弹琴。
“青山君,你想成为画家,就必须要向这些大师学习。”我指着几幅毕加索、凡高的名画对他说。
“这些是名画吗?”小青山茫然不知地看着这些画问道。
这一回轮到我吃惊了,立即回答说:“当然啦,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大师,凡高是后印象派的大师,他们的作品都不是名画,那还有谁的作品算名画呢?你应该好好地研究他们。”
“可是,这些画一点儿也不好看。”小青山的不以为然让我更吃惊了。
我转念一想,认为像青山这样的小孩子可能不大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绘画,于是拿出了我们日本的优秀绘画作品给他看。
“那么,你一定喜欢东山魁夷了?他可是我们日本最伟大的画家呀!还有这些浮世绘,都是最优秀的作品。”众所周知,东山魁夷的作品非常唯美,浮世绘则非常华丽,我想这些青山一定能够接受,便向他推荐。
可是,他的反应仍大出我的意料——他对这些精品还是没有丝毫兴趣。
“铃木先生,我觉得这些画都不好看。”
“青山君,那么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呢?”青山的话使我越来越吃惊,我确实搞不懂他喜欢谁的作品了。
“我喜欢这样的作品。”说着,青山从他随身的小包里拿出了几张图片,兴高彩烈地递给我看。
“青山君,你喜欢这些?你真的喜欢这些?”看了他递给我的那些画,我只差没大叫起来了。
原来,青山随身带的都是些品味极低的美女画片。假若是一般的小女孩,那也情有可原,可是像青山这种学习过几年绘画的孩子——而且是男孩子,居然喜欢这种东西,真让人匪夷所思。
后来,我向青山的父亲问起了他学习绘画的情况以及他的绘画老师的情况。这一回,我不再吃惊了,但我为他感到惋惜。
因为他所接受的绘画教育毫无艺术性可言,简直是对他艺术感觉的一种无情的摧残,出现这种结果自然一点也就不奇怪了,要是不出现这种结果,反倒奇怪。
现在,青山的情况如何呢?很令人惋惜。虽然他只有18岁,但他并没有再进入更高的领域学习绘画,而是放弃了学业到一家制作雕花石膏装饰材料的工厂工作,成了一名雕花学徒工。
当我得知青山目前的情况后,感到非常痛心。如果他在幼年时期就得到了很好的艺术教育,如果他从小就形成了敏锐的判断艺术品好坏的能力,恐怕他真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那么,他的命运也会得到彻底的改变。
演奏技巧的高超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伟大的音乐家
人们都知道,音乐和绘画是相通的姐妹艺术。其实不仅如此,世上的一切事物在本质上大抵也都是相通的。虽然我主要从事音乐教育,但我想,我在教育孩子的其他方面上也有很多类似之处。
前面我说过,青山荒木由于没有在幼时形成艺术的敏锐判断力,最终没有使他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而是沦落为匠人。那么在我的学生当中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我可以肯定地回答,这种危险时时都在发生,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还不是那种误人子弟的老师。只要一经发现,我就会及时进行纠正。
众所周知,学习乐器的演奏,涉及的技巧问题比绘画和其他门类要多一些。在我认识的不少音乐教师中,有很多人只注重对学生技巧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培养他们的音乐感觉,因此,在他们手里,只生产了批量的只会技巧的演奏者,而不是真正的音乐家。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音乐修养作为根基,演奏的技巧是不可能达到一定高度的。
丰田林子是我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一位小女孩,她的手指机能和先天条件都极为优越,好像天生就是来拉小提琴的。由于这样的原因,她在小提琴技巧的训练上进步很快。在她8岁时,她就能演奏帕格尼尼的《第二十四号随想曲》了。只要稍微具备音乐知识的人都知道,帕格尼尼的这一组随想曲难度极大,无论在技巧上还是音乐上都是对任何一位小提琴演奏者的严峻考验。帕格尼尼自己就曾说过:“这《第二十四号随想曲》是专门为我自己写的。”而这位大师本人则被称为“小提琴魔王”,可以想像,这组曲目的难度是何等之大。然而,林子却能很轻松地将它们演奏出来,而且演奏得很有水平。
我自然为自己的学生有这样的才华而骄傲,这本身就是对我教学的一种肯定。可是,林子的问题却正出在她的天赋上。
那是一节乐理课,我发现丰田林子没有来上课。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她今天生病了吗?
乐理课讲完后,我回办公室时路过琴房,从琴房里传来一阵阵近乎疯狂的小提琴声。那正是帕格尼尼的《第二十四号随想曲》,我一听便知这是林子在练琴。
琴声的速度快极了,如同潮水般地奔涌而出,听上去已经远远超过了标准速度,显得狂躁不安,如同狂风来临般的战栗。
“林子,请停一停!”我立刻推开琴房门,制止了她的这种演奏。
“哦,是铃木老师呀!我今天的演奏又有进步了。”林子掩饰不住得意,她一定以为我会表扬她呢。
“进步?不!你完全错了,你已经拉得走火入魔了。”我严厉地对她说:“你以为演奏音乐是赛跑吗?你拉得太快了!”
“拉得快有什么不好吗?别人可没有谁赶得上我这样的速度呀!”林子不服气地说。
我觉得直接和她争论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迂回问她:“你为什么不来上乐理课?”
“我觉得乐理课没有多大意思,根本不像练琴那样有趣。”林子理直气壮地回答。
“你的确有演奏的天赋,这不是每个人都可能具备的,自然令人羡慕。可是,你不重视乐理及音乐的修养,最终只会让你走火入魔,与真正的艺术背道而驰。”我说。
“走火入魔?不会吧,老师,难道我拉得不好吗?”林子还是有些不服气,但也有点不安。
“你以前拉得的确不错,但刚才的演奏却糟糕透了,不客气地说,你拉的完全是噪音,与音乐半点儿边也沾不上,就像一台机器在发出令人生厌的噪音。”
“什么?噪音?可是我很有激情呀!”林子差点叫了起来。
“有激情当然是好事,可是你的激情太多太泛滥了。要知道,过犹不及,音乐讲究秩序与和谐,演奏的人必须懂得控制,不会控制就谈不上音乐。”
“可我控制得很好。”林子自信地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刚才是你像我那样站在门外听到这种声音,你也一定会弄成心脏病的。真是难听死了。”我不客气地说。
“铃木老师,我拉的曲子真的那么难听吗?”这时,林子有些相信我说的话了,她变得有些焦虑。
“是的,相信你的老师从来不会妄加评论。”我严肃地说。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我已经完全掌握了那些技巧呀。”林子看上去有些迷惑不解。
“对于音乐来说,技巧是必须的也是极为重要的,但这并不等于音乐仅仅靠技巧。作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不能只会演奏,还要有非常好的音乐修养以及各种音乐以外的知识。只有这样,你的音乐才会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才会感动别人。”
“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林子问。
“以后,你一定要努力学好各种音乐知识,比如乐理、音乐史这些知识都必须充分掌握,还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改善自己的演奏。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音乐家。”
我继续耐心地开导林子,“你要记住,虽然你是作为演奏家进入音乐领域,但是,高超的演奏技巧也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要想成为音乐家,你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从那以后,丰田林子不仅每次都按时来上乐理课,还积极地阅读了很多音乐以外的书籍,这些都是为她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所打下的坚实基础。
单一的才能可以和无能划等号
在我众多的学生中,凡是最终取得惊人成就的,几乎都是那些知识面宽、多才多艺者。而那些只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往往在他们成人之后一事无成。我这样说并不是妄下定论,而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的结论。
像丰田林子这种优秀的孩子,在我的学生中不乏其人,但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却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么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大多数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假如丰田林子当初仅仅是在演奏技巧上下功夫,那么两三年以后她一定不会有更大的进步。事实上,在丰田林子改掉了单纯追求技巧的缺点之后,她开始把全身心都投入到真正的音乐之中,这使她成了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音乐家。
在东京国际音乐节上,丰田林子一曲惊人,她以高超的演奏获得小提琴演奏一等奖。虽然是演奏大奖,但人们对她的评价已经远远超出了演奏方面。《东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曾这样评价她:
丰田林子将小提琴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演奏已经远远超出了小提琴的范围。我们在她的演奏中感受到了她超人的音乐才华,也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
现在有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往往一味强调表面上的成绩,而不顾学生内在的修养和实际能力,也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作法在不经意之中毁掉了许许多多颇具才华的孩子,思之令人痛心。他们教学生乐器演奏时只重视技巧,教学生绘画时则只关注技法,而教数学、物理学当然就只注重考分,这种观念和方式造成的错误简直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在我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的几十年间,我一直认为培养学生全面的才能比什么都更重要,因为片面而单一的才能往往可以和无能划等号。在生活当中,这种“片面的天才”很多,但他们却很少有人取得较好的成就。
本正浩夫是一个科学迷,据说他八九岁时就已经在进行“科学”研究了。可能是出于天生的兴趣吧,他从小就着迷于物理和化学,年纪很小时就已经背熟了牛顿的那些力学定律和不少物理公式,还时常津津有味地讲解给别的孩子听。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小伙伴以及老师和父母的称赞,被人称为“天才”。
然而,本正浩夫的“天才”真是人们所想像的那么好吗?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他进行了一次令我至今都无法忘记的谈话。
“本村君,听说你是个热爱科学的人,这真让人为你感到高兴!”一见到他,我就从他最引以为傲的事开始了谈话。
“是的,铃木先生。”本正浩夫毫不谦让地说,“我从小就喜欢物理、化学,我一定能成为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么伟大的科学家。”
接着,他向我讲述了他的学习情况以及他如何废寝忘食“研究”科学的事。他说他不仅能够读懂那些艰深的科学著作,还经常做一些有趣的实验。
“那你认为宇宙有多大呢?本正君。”我有意想考一下他,以试一试人们所说的这位天才到底高明在哪里。
“这个嘛,现在还没有确实的答案,反正它一定很大很大。”本正浩夫说。
“那么,宇宙之外会有什么呢?”我继续提问。
“宇宙之外?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发现。”本正浩夫不加思索地回答道。
“本村君,既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发现,那么你就展开想像力去幻想一下吧。”我对他说。
“想像力?幻想?科学怎么能够凭想像这些公理和定理之外的东西呢?”本正浩夫不以为然地反问道。
“原来是这样。”听他这么一说,我有些明白面前这位天才了,同时也感到有些失望:“本正君,想像力难道不是人最重要的东西吗?如果丧失了想像力,人们就什么事也不可能做好,更不可能有所进步。”
“铃木先生,我认为从事科学研究,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本正浩夫像个大学者似地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当然,你们这些搞艺术的人应该凭想像做事,但这种作法对我不合适,因为我的理想不是成为艺术家而是科学家。”
“本正君,你除了喜欢物理和化学以外还有其它爱好吗?”
“研究科学几乎消耗了我的所有时间,我根本就没有精力去顾及其他的爱好。”本正浩夫说,“一般人嘛,可以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什么的,但对于我来说,科学研究就是一切,我不想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上。”
“哦,难道你从不听音乐也从不看文学书籍吗?”本正浩夫的话使我非常吃惊,“即使是科学家,也应该有多种修养啊!”
“不,铃木先生,只有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才会有所成就。”本正浩夫骄傲地对我说,“我可不是那种什么都懂却不能深入的人。”
这一次谈话使我至今不能忘怀,因为本正浩夫的这种所谓“专一”实在罕见。
我当然承认,专心致志地致力于某一件事是一种美德。然而,像本正浩夫这么大的孩子需要的却是全面的教育和培养,而并不是如此过早的“专一”。这种过早的“专一”只能使他局限在狭窄的视野中不可自拔,如同井底之蛙一样,从而使他失去更好的发展。
多年以后,我们的科学天才本正浩夫是什么样子呢?结果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现在,他已经20岁了,但他不仅没有在物理、化学等科学领域里有所建树,而且变成了一个呆板、冷淡、没有丝毫热情的人。据说,他除了仍然在看那些深奥的理论书籍之外,没有任何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甚至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能独自完成。
可见,没有丰富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缺少丰富的想像力和广泛的爱好,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伟大人物,更不可能获得完美而快乐的人生幸福。
纵观历史,很多伟大人物都是博学多才的人。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他虽然以画家的身份名垂青史,但他同时也还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家、科学家,并且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惊人的。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他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
片面而单一的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是毫无用处的,完全可以和无能划上等号。为此,我衷心希望那些聪明的孩子千万不要再重蹈本正浩夫的覆辙,由于错误的认识而失去了取得辉煌成就的大好时机。
旺盛的生命力
很长时间以来,我就一直坚持这样一个观点:能力就是生命机能。这一信念从多年以前开始,我一直坚定不移地恪守到现在。我认为,人的生命力在适应环境和外部条件时会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能力,而这种巨大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的。
我深深地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正是人们能够在社会上生存的原因。在我们身边,的确存在着一些似乎没有旺盛生命力的人,这是事实,但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是因为没有得到培养而无法发挥出来,其原因则不出以下两点:一是在某些环境条件里,存在着抑制生命力发展的因素;二是没有使生命力得到发展和训练的外部环境。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活动即人的生命力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才能使其本身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般的人们都持这样的看法:在刚出生的生命里,婴儿比其他的小动物更脆弱,因为婴儿刚出生时既不能独自站立,也不能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自己去吃奶,在养育婴儿时,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照料。由此,他们推断出人的生命力是脆弱的这样一个结论。事实上,这一结论完全是错误的。他们不知道,表面上看起来如此软弱的婴儿,其实他们更加具备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简单的例证就是,当一个婴儿在妈妈忘记了给他喂奶时,他就会急得大哭大叫,向妈妈要求吃奶,这正是他想要以旺盛的生命力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表现。这足以表明,婴儿越小,他的生命力其实越强大。
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却因受到限制而很难发挥出来,由主动变为被动地依靠改变自己来适应外部环境,以此力求生存。同时,那些本该能够被开发出来的能力也不断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限制。
由于这些原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婴儿时期,决不能以任何方式去抑制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应该不断地鼓励他们,通过锻炼去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这种锻炼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如果只注重孩子的身体,仍然会使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抑制,只能产生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结果。
我在立和县的一个小学校中曾见到过一位8岁的小女孩,她不幸患了小儿麻痹症。当她开始学习小提琴时,右手根本无法控制琴弓,如果稍稍用力就不能随意操作,常常使琴弓从右手脱落,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弹开去。
有人肯定会认为:这样的残废孩子怎么能学习演奏小提琴呢?这种先天的缺陷怎么能够得到改变呢?但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虽然自身条件很差,但这位小姑娘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失望,而是加倍地关心她和帮助她。经过大家的努力,不久之后这个小姑娘便能拉《闪闪星星变奏曲》了。更加令人兴奋的是,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她患病的身体机能渐渐得到了康复,最后完全变成了一个正常人。
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它不正好说明了有效的锻炼完全能够激发孩子的生命机能,从而在他们身上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出现令我们意想不到的奇迹吗?
田中真一是我所教的孩子里情况非常特殊的一位,他的父亲是一位西洋画家,名叫田中实一,和我是朋友。在我开始教田中真一的时候,他年方只有5岁,但是与其他学生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小男孩。
在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时,他的父亲田中实一先生就对我说:“真一是个可怜的孩子。他一生下来就患上了眼疾,严重到随时都会危及生命的地步。没有办法,只能做了眼球摘除手术,现在他已经完全失明了。由于孩子失去了宝贵的眼睛,我想让他通过学习音乐来带给他快乐和光明。我诚恳地请求铃木老师能够帮助他,能够在孩子学习小提琴上给予指导。”
可怜天下父母心,对于这样的要求,我怎么能够拒绝呢?当时,我一口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示尽力去帮助真一。然而,在此之前,我还从来没有教一位盲童学琴的经历,对于真一,我该怎样去教导他呢?我心中没有一点底。
但看着面前这个在黑暗中摸索的孩子,我的心中升腾起一种无以言说的沉重。怎样去教育他?怎么去教一位盲童在琴声中得到欢乐和光明?
为了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我坐在房间中冥思苦想,那是一个晚上,当我在沉思中看着电灯的光出神时,突然脑海中电光火石般地闪过了一个大胆的念头:“真一不是盲童吗?那何不让我先处于黑暗之中,模拟一下盲人的感觉呢?这样,不就有了教盲人的经验了吗?”想到此处,我立刻从椅子上站起来,并一把关上了电灯。
刹那之间,房间里漆黑一片,由于窗帘也是拉上了的,因此称得上伸手不见五指。在黑暗之中,我像盲人那样全靠触觉摸到了小提琴和琴弓,并轻轻地演奏起来。在整个演奏过程里,我并没有感觉到与正常情况下有任何不同之处。在不可视物的黑暗中,演奏与开灯之时原来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呀。
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拉琴并不需要眼睛,而是完全依靠感觉。虽然我什么都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琴弓、琴弦以及间隔的位置。我明白了,不依赖眼睛而依靠感觉是完全可以训练和培养孩子的演奏能力的。
第二天,我兴奋地找到了真一。
“真一,你可以学琴了。”我激动地对他说道,“我相信,不需要眼睛,不需要看到琴,只要你能把小提琴与你的身体混为一体,完全凭你的感觉和听觉,你就能够在黑暗中学好音乐。一定要记住,感觉就是你的眼睛,它甚至比你的眼睛更重要。”
就这样,我开始了对这位盲童的小提琴训练。真一右手拿起琴弓,一步一步地练了起来。虽然这对他来说极为困难,但在一次又一次的艰苦磨炼中,他慢慢地增强了对琴和弓的感觉。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田中真一终于通过他的感觉“看见”了小提琴。
于是,真一的小提琴学习开始了。
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真一已经能够和普通孩子一样演奏各种曲子了。双目失明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无法逾越的障碍。
“真一,你现在能够拉琴了,你‘看得见’琴弓吗?”我问他。
“我看见了。”
真一的回答没法不让我激动万分,我知道他所说的“我看见了”意味着什么,这也正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啊。虽然真一双目失明,但是他的潜在能力却通过感觉被开发出来了。他没有依赖眼睛,而是调动起了作为身体能力的内心感觉。其实,眼力只不过是人的感觉能力的一部分。对现在的真一来说,双目失明已经算不上是人生的悲哀。因为他旺盛的生命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而从另一角度来看,真一能够以盲人的身体条件熟练地演奏小提琴,也正是他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具体表现。这一件事足以证明我的观点:对一个人来说,重要的是旺盛的生命力,而正确的教育方法乃是发掘孩子生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智慧不是小聪明
我们时常听到人们发出诸如此类的赞美声:
“啊,小岛君真聪明呀!”
“明子真聪明呀!”
“看,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这些赞美声到处都有,我们也常为那些得到赞美的孩子感到高兴。然而,这些被父母和老师赞美的孩子真的是他们想像的那么聪明吗?诚然,孩子需要鼓励,需要表扬,合适的表扬也是开发孩子潜能的重要手段。可是,到底什么是聪明,什么样的孩子应该得到表扬?恐怕却是很多父母从未弄明白的事情了。
在我认识的那些为人父母的人当中,他们大多数没有弄清楚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智慧?其实,这是非常值得父母们以及教师们耐心而仔细思索的。
一个孩子哇哇降生,来到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对什么都会感到新鲜有趣,他们本能地想揭开世界的奥秘。这样一来,这些对世界似懂非懂的孩子就会表现出许多令人感慨和吃惊的举动,而这些举动往往会超出成年人的想像范围。既然这样,孩子的古怪举动不就显得聪明和充满勇气了吗?只要不是先天有缺陷的孩子都会表现出一种令成年人羡慕的机灵劲,而这种机灵正是让人觉得他们很聪明的重要原因。
“他很聪明,我想他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庄村志先生经常这样赞扬自己的儿子太郎。这一点我能理解,天下哪有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呢?庄村志如此赞扬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可以理解的。
庄村和我是多年以来时常交往的好朋友,可以说,我是看着太郎一天天长大的。是的,庄村太郎的确是个机灵的孩子,他好动、灵活、头脑反应快,常常会有些出乎意料的突发奇想,功课也很不错。
有一次,我到庄村家做客,深深地领教了庄村太郎的“聪明”。
“太郎,听说你的功课很好,真不容易呀!”我拍了拍小太郎的肩膀,以赞扬的语气对他说道。
“铃木先生,您不应叫我太郎,而该叫我庄村君。”小太郎调皮地对我说。
“太郎,你怎么能这样对铃木先生说话,”庄村志在一旁训斥小太郎,“这样是不礼貌的呀!”
“铃木先生称你为庄村君,为什么就不能这样称呼我?”太郎不服气地问。
“对,对,”我连忙说,“是呀,太郎现在都是大孩子了,我应该称你为庄村君才对呀!”
“铃木君,请不要见怪。”庄村志忙向我致歉,“太郎真不懂事,对不起。”
“庄村君,这没有什么,他挺可爱的。”
“太郎,你不是想学小提琴吗?还不快向铃木先生请教,得到了他的指点,你会进步很快的。”庄村清志对小太郎说道。
“好的。”说着,小太郎从他的房间里取来了小提琴。
虽然小太郎以前从未学过拉琴,但在我给他讲解了基本演奏技巧以后,他很快就能拉一些简单的音了。从这一点看,小太郎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太郎真的很聪明!”在小太郎出去之后,我对庄村志感叹道。
“是呀!这个孩子,就是太调皮了一些,”庄村志自豪地说,“不过,他学东西倒是很快,无论什么,哪怕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只要一学他马上就能掌握。”
虽然庄村太郎的表现很好,但我始终感觉到他还是有些地方不大对劲,可是我当时也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直到后来的一天,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之中,我才发现了小太郎的毛病。
那是一次非常热闹的聚会,朋友们都纷纷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我家做客。虽然我的住处很宽敞,但由于客人的确太多而显得有些拥挤。为了使这次聚会更有趣,我建议来宾们都即兴表演一个小节目以助兴,至于表演的内容则不限制,但前提则是即兴发挥,不能表演那些常见的、曾经有人表演过的节目。
当然,这种表演常常是由小孩子开始的,孩子们高兴极了,挖空心思地想一些绝妙的办法来使自己的表演生动有趣。虽然孩子们的表演很幼稚,有时也不完整,但毕竟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样就显得特别有意思。
不久,轮到庄村太郎上场了,然而,小太郎的表现太令人失望了。
他走到了客厅的中央,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不停地看着他的父亲庄村志先生,似乎在等着父亲的帮助。
“太郎,别看着我,快表演呀!”庄村志看着儿子不知所措的子样,焦急地大喊起来。
“我——我——”小太郎站在客厅正中,脸上显出窘迫已极的神情,原来他不知该表演什么,更不知该怎样表演。
“怎么搞的?”庄村清志在一旁更着急了,“快,快表演呀!”
这时,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了,盯住太郎不说话。本来就不知所措的太郎被大家的目光一“逼”,更加紧张,他涨红了脸,站在那里根本无法表演。突然,他竟“哇”地一声大哭起来,飞快地跑出了客厅。
“混蛋!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庄村志冲着儿子的背影大声地骂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带着疑问跟着小太郎走出了房间。
小太郎蹲在院子里的樱花树下放声大哭,他的哭声既悲伤又绝望。
“庄村君,你这是怎么了?”我走到了小太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铃木先生,我心里好难过。”小太郎一边哭一边说。
“为什么呢?”我不解地问。
“我想不出自己该表演什么。”小太郎抽泣着。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呀,这种表演应该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是,从来就没有人教过我……虽然,我学什么东西都很快,可这种表演没有人教,我当然不知道如何做了。”小太郎小声地说。
“即使没人教,也应该能表演呀,你可以自己想像呀!”我说道。
“什么?想像?”太郎睁大了眼睛问。
小太郎的目光显得很迷茫。这时,我恍然大悟,明白了以前见到他时为什么感到有些不对劲的原因了:小太郎的聪明只是一种假象,因为他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虽然他平时很机灵,很活泼,但在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某一件事时,就力不从心了。
在我们身边,像小太郎这样的孩子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太多太多,他们平时显得聪明之极,但在他们应该表现自己的时候却统统不行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独自即兴表演需要平时的学习和修养作根基,需要想像力和创造力,在这种时候,那种表面上的小聪明根本无法派上用场。
也就是说,小聪明不会使人产生应付一切的能力。我一再强调,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有能力的人才算得上是大聪明、真聪明,原因就在于此。我所说的这种有能力的大聪明、真聪明才是人的智慧。
由此看来,智慧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我希望爱子心切的父母们一定要下大功夫去培养孩子的智慧,而不要一味助长他们的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