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极简读本:理想与现实之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从密码朋克到比特币

互联网将解放我们,还是将奴役所有人?

——维基解密创始人、密码朋克阿桑奇

信用货币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随着一次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开始引起很多人的反思。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货币早已逐渐摆脱了具象化的形式,走向“去实体化”。如今每个人都会使用的银行卡或信用卡,就是货币电子化、去实体化的典型代表。这些卡片本身不算货币,真正的货币是储存在卡片里的数字。就如同金本位制时期的美元对应着美元存储,银行卡也对应着存在银行里的法币。

随着银行卡、信用卡等日益盛行,电子货币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占据了主流,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甚至我们有时候都不再会将电子货币与纸币联系起来,而是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一种纯粹数字化的货币形态。

互联网兴起后,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货币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但同时,互联网让每一个人的几乎所有信息都暴露在了政府和机构的重重监控之下,我们早已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一个个“透明人”。

1993年6月的一天,一群神秘人发表了一篇脑洞大开的《密码朋克宣言》,表达了他们对于互联网时代隐私保护的担忧,并宣称“在这个宣扬自由的世界里,你早已经不再自由”。这群神秘的密码朋克[1]就这样完成了首秀。

图2-1 1993年《连线》杂志封面文章“Crypto RebeIs(密码叛逆者)”

注:1993年史蒂文·列维在《连线》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密码叛逆者》的文章开启了关于密码朋克的首次大众媒体讨论。这期《连线》杂志封面上的三个蒙面人是著名的密码朋克蒂姆·梅(Tim May)、埃里克·休斯(Eric Hughes)和约翰·吉尔摩(John Gilmore)。

图片来源:boingboing.net

同一年,另一件关于密码学的大事也发生了: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出版了《应用密码学》,并在全球范围内发行。

当时美国规定,密码学代码只能存储在磁盘上或者以电子形式存在,不允许出口。而《应用密码学》的出版使得美国之外很多国家的密码研究者和爱好者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商业军用级别的密码学代码,极大地促进了密码学的传播。

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发行,可能后来的很多故事都不会发生。或多或少受这本书的影响,不少密码学爱好者后来都成了密码朋克的一员。

这群密码朋克中很多是无政府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其中包括维基解密联合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Facebook创始人兼总裁肖恩·帕克(Sean Parker)、BT(BitTorrent)创始人布拉姆·科恩(Bram Cohen)等。当然,后来创造了比特币系统的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也是其中之一。

这些人坚信,使用强密码技术,可以保障个人自由和隐私,让其免受资本和政治等外在力量的攻击。

为了摆脱中心化机构控制,保护个人隐私,密码朋克致力于构建一个网络世界中的乌托邦:一个存在于任何国家种族之外,不受任何权力机构制约,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加密技术隐藏身份,言论自由、财富自由的世界。

为了实现这样的设想,密码朋克们开始疯狂讨论密码学技术以及匿名数字货币在个人隐私保护领域的使用与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设计出各种数字货币系统,并推出创新的加密技术。

可能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切的尝试,最终会在2008年结出硕果——比特币,并且衍生组合出一种全新的技术体系——区块链。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