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理论基础分析
3.1 政府财政支出概述
政府支出,其实是一种成本性支出。这个成本就是政府这个管理国家、保障国家各项事务顺利进行的大家长在履行义务过程中一些不可避免的开支。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国家的经济活动属于公共部门经济学,国家要提供给整个社会所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政府就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形成了两种观点:第一种是狭义的公共支出,是指政府通过预算对社会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总和;第二种是广义的公共支出,除了狭义的公共支出外,它还包括由于政府的政策以及相关的法规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从而导致民营企业增加的支出。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公共服务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此时财政支出的规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目前的总体经济规模和深度。政府财政支出同时反映着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意图,因此,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和广度应当调整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需要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管理制定严格的要求。
目前对政府财政支出的分类方式较多,其中按照级次可分为中央性质的和地方性质的财政支出。其实这样的分类方式不仅代表了级次的不同,还表明职责上的差异。例如中央管理主要的、重大的、关乎国计民生重要项目等支出责任,而地方一方面履行中央一些向下传递的财政支出任务,另一方面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的一些财政支出。可以看出,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央政府财政支出主要是针对整个国家利益和格局进行干预,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则主要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的现实状况进行干涉,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在支出的范围和实现的影响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财政支出的目的是为了履行政府的职能,维持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通常,一个预算年度内,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是确定的,因此,合理有效地安排财政支出,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效应,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政府在对财政支出的计划和分配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首先,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财政支出应当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因为上文已经提到政府借债极有可能会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挤出效应,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其他政策的效果。因此,在具体计划财政支出时应科学估算可能的收入状况,以防出现过度支出的状况。其次,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要做到统筹兼顾,由于政府职能的范围较为广泛,因此,在安排财政支出时,要考虑到具体的相关职能需要以及要达到的效果。而结构性分类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区域差异性,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甚至是各地区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例如经济发展现状、发展方向、人民生活情况等来优化支出结构。最后,政府财政支出要遵从厉行节约、追求效应的指导原则。政府应当以最小的财政支出资金尽量做最大可能的事情,让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应,当然,对于指导原则的理解不应局限在尽量少花钱上,而是根据具体指标,在完全达到指标要求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减少成本。
3.2 政府财政支出的效果
政府支出效果通过IS和LM曲线的移动得以实现。刚开始时一般处于均衡点,而当政府增加或者减少支出时会对国民收入等经济变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a=1/ [1- c(1 - t) ], a代表乘数,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t代表税率,政府支出增加ΔG,那么产出均衡时的收入将增加a·ΔG。但是,这里还应考虑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利率产生的影响,之后利率变动又会作用于民营企业的投资机会、能力和数量,进而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效应。a·ΔG-ΔY为政府支出带来的挤出效应量,即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会减少国民的消费和降低私人的投资数量。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安排财政支出时,要慎重考虑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挤出效应”的实施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当政府支出增加时,需求扩大导致商品供给相对不足,商品市场竞争加剧,从而带来价格的上涨,使得实际的货币供应量减少,人们手中用于投机的货币量也会减少,人们对债券等金融资产的需求下降,导致债券等金融资产的价格下跌,反映到货币市场上就是利率的上升,从而导致私人的投资减少,由于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传导时间,人们对手中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做出反应,因此,产量在短期内会有所增加。如果在长期,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处,产出不会变动,如果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该支出的效果是直接完全挤出私人的支出。
关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对象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经济效果,尤其是政府财政支出是被用在实物资本还是用在人力资本上,这对经济产生的效果在短期和长期有着明显的区别。人力资本体现在人上,不具有转移和转让性,而实物资本却可以实现对其转让或者转移,同时实物资本本身具有折旧的性质,会损耗其价值,在很长的时期后,可能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对于实物资本的投入,带来的效果体现在货币的收入或者是可以以货币的价值度量的物质,但是对于人力的资本的投入,却无法用货币去衡量,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带来的效应可能会增加人自身的心理收益,以及社会效益,虽然这种投入的效果无法用货币去具体衡量,但是,这种效果也许会比投资实物资本带来的效果更有意义。此外,对实物资本投资的风险比较好度量,但是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不可预测,首先是人力资本收益的多元化,其次是,对于人力资本投入的效果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在中国当前唯GDP论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倾向于对实物资本的投入,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或者尽量避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尤其是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将财政支出的绝大多数分配在本地方的实物资本上,这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到效果,彰显功绩。但是有相关经典理论已经得出结论,即政府财政支出如果流向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领域,则将对经济产生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应注重优化支出结构。
3.3 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机制
巴罗通过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封闭的经济体中将政府部门的支出引入到生产函数中,并假设该生产函数存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效应,从而可以计算出政府在财政支出上的最优规模。此外,基本的假定有:家庭通过消费获得效用,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家庭具有无限的寿命,企业具有同质性和竞争性,并且政府是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通过雇佣劳动、租赁资本进行生产,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并且对企业和居民征收一次性的比例总税。
家庭单位:我们假设家庭单位中的经济体具有大量并且相同的偏好倾向,同时拥有无限的时间,他们的效用函数可以用时间可分的效用函数表示为:
σ > 0,代表跨时期替代弹性的倒数,ct代表家庭中的经济主体的消费,ρ代表时间贴现率,越大的ρ值,表示如果消费发生的时间较近则产生的效用将比远期消费所产生的效用大。家庭中的经济主体实现其最大化效用的约束条件为:
k0为初始资产的持有量。上述条件的意思是,家庭中的经济主体持有的实际资产等于其拥有的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后的数量。家庭中的经济主体要在给定的效用函数公式(3-1)下达到最大的效用,家庭中的经济主体要对其拥有的实际资产的数量和要做出的消费之间进行时间路径上的选择。公式(3-3)表明家庭中的经济主体持有的资产数量为非负的渐近值。
生产部门:根据巴罗对内生增长模型的假定,将政府支出放进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中,运用常见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有:
公式(3-4)中,α, β∈(0, 1)且α + β =1。政府部门:政府使用收支平衡的预算政策,对企业和居民征收的税收为比例固定税,并且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所必需的公共产品。政府财政支出的函数定义为:
经济一般均衡的实现:我们要求解的目标函数公式为:
,并且约束条件是kt= (1- t)y - c。
要求解上述函数方程,我们要先建立汉密尔顿方程式:
公式(3-6)中,λ是汉密尔顿乘数,表示在时刻t增加一单位资本存量带来的边际效用的改变量。对汉密尔顿方程H关于ct求导,可得该公式的一阶条件为:
即,λ =c-σ。
根据欧拉定理可以得到:
根据公式(3-7)可以得出:
将公式(3-8)两边同时除以λ可以得到:
将推导出公式(3-7)和公式(3-8)代入公式(3-10)得到:
当该国的经济发展到稳定的状态时,那么该国家的居民消费增长率̇c/c就等于此时该国家的经济的增长率R,则可以得到:
将公式(3-4)中提到的约束条件α + β = 1和公式(3-5)代入到公式(3-12)中,可以得到关于政府支出的最优规模的表达式:
上述结果表明,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在理论上应该有一个最优的量,当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财政支出偏离这个最优的规模量时,经济就会受到影响:从公式(3-13)中我们可以看出,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的产出时,即产出达到潜在的水平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会加重整个社会的税负。政府的支出是根据收入来确定的,或者也可以说,政府财政支出是通过向社会征收的税来实现的,政府并不是一个生产部门,他不能创造收益,这会增加私人投资的成本或者说会压缩私人生产的利润空间,从而导致私人投资的下降,经济增长会受到负面影响;但是,既然有临界值则说明临界值前后将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效应。在临界值之前如果继续增加财政支出规模则对投资起到挤进作用,只是挤进的程度会随之缩小,但是总体上的表现为挤进。而受到挤进的投资会通过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产生相应的经济效果进而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