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汶川地震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文化以及人口的影响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强烈活动地带,从古至今长期遭受包括地震在内的多种自然灾害的侵害。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震活动分布广、频度高、震源浅、强度大。20世纪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震已经造成全国27万余人死亡,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灾害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12”四川汶川地震是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发生的8.0级地震,烈度高达11度。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此次特大地震是一次发生于地壳脆韧性转换带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持续时间约2分钟,影响强烈,破坏性极大。汶川地震震区位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全长约500千米,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处,属高山峡谷地带。龙门山断裂带现代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挤压作用,山体因长期的挤压作用,岩体大多比较破碎。此次地震产生大量地震鼓包、张裂隙及挤压脊等地表破裂,造成道路拱曲破坏、桥梁垮塌或移位。加之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破碎山石泥沙掩埋村庄、堵塞河道、阻断交通。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以四川、陕西、甘肃三省震情最为严重。主要影响范围包括震中50千米范围内的县城以及200千米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破坏性最强、影响面最广的一次地震,给灾区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汶川地震受灾人口4624万,死亡人口(含失踪人口)近10万。经济损失8000亿~10000亿元。汶川地震对灾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以及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生产生活、就业、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的“防灾减灾日”。
1.1 汶川地震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受地震影响最为深刻的国家之一。全国大约41%的国土、二分之一的城市位于烈度Ⅶ度及以上的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地震灾害威胁。仅在20世纪全国共发生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650余次,造成数亿人受灾,62万人死亡,1000余万间房屋被毁和数千亿的经济损失。中国的地震死亡人数占同期世界地震死亡人数的38%。20世纪全球共发生三次毁灭性地震,而其中有两次在中国,分别为1920年海原县8.5级地震,死亡约20万人,1976年唐山市发生的7.8级地震,死亡约24.2万人,经济损失达约100亿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地震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断增加,并对灾区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强的后效效应,严重威胁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汶川地震的震级大、震源深度浅、破坏力极强。此次地震震中地区的龙门山断层属于逆冲断层,汶川地震又属逆冲型地震。逆冲断层的上盘是主动盘,下盘属被动盘。地震发生时断层上盘摇动更为厉害,极灾区的都江堰市、理县、汶川县、什邡市、绵竹市、北川县、平武县、青川县都正好处在龙门山断裂带上,距离断裂带最近的汶川、茂县一带受灾最为严重。这些县、市的所在地都是人口密度较大、经济较为发达地方,故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地震的经济影响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属于经济存量的损失,指地震和地震次生灾害直接造成的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毁损、公共服务设施破坏等有形财产的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属于经济流量的损失,指受地震的破坏和干扰,原有的平衡经济系统出现扰动,外部投资的减少等使原有经济系统运转被迫停滞,甚至停产、停业所造成的损失。《地震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2011)国家标准规定,地震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内容包括:企业停减产损失、地价损失、区域间接经济损失以及产业关联损失,地震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往往比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出几倍。
1.1.1 直接经济损失
(一)房屋毁损及室内外财产损失
地震造成的房屋损毁包括倒塌和受损,汶川地震造成2314.3万间房屋受损,652.5万间房屋倒塌,仅四川省就有440多万间房屋倒塌,极重灾区的汶川、北川、青川县城和部分乡镇被地震夷为废墟。倒塌房屋涉及337.9万户农村村民,153.2万户城镇居民。室内财产损失主要是由于房屋毁坏和严重破坏以及地震晃动造成室内的家用电器、家具等的损毁。室外财产损失包括农村地区的牲畜、棚圈、围墙、蓄水池、农机等的破坏以及城区的大量小轿车、货车、客运车、自行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损毁。室内财产损失325.57亿元,室外财产损失为39.51亿元。
(二)基础设施损失
地震使道路交通、通信、水利、电力、市政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交通、通信、电力、供水、供气中断。汶川地震造成四川省6条高速公路、10条国省干线、5条国道、10条省道严重受损,省内2300多千米的农村公路毁于一旦。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累计142078根通信电杆倒断,3897个电信局所以及28714个移动通信基站,28765皮长千米的光电缆损毁,通信行业直接经济损失约67.2亿元。汶川地震对灾区水利设施及农业生产设施也造成了严重毁损。四川省出险水库1803座,其中69座有溃坝危险,高危险情及次高危险情的水库分别为310座和1424座,堤坝损毁686.71千米,初步估计修复重建毁损水利设施需投入资金360亿元左右。汶川地震还造成全国764座水电站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亿元。
1.1.2 间接经济损失
(一)停减产损失
地震造成各种生命线系统、生产设备设施严重破坏和损毁,扰乱和破坏了正常生产秩序和生产活动,使各经济系统运转被迫停滞、减产、停产、停业,造成了间接经济损失。如农田、水利设施遭到破坏致使农业停产或减产。地震使四川省的农业系统及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共计98万亩(1亩≈666.667平方米)(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受灾面积分别为27万亩和71万亩),成灾面积56万亩,绝收共25万亩,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0.85亿元。此外畜牧业、渔业也遭受严重损失。地震摧毁和破坏了工业生产场所及生产设备,导致企业或商业减产和停产,由于发震断层位于山区向盆地的过渡带,位于山区和盆地边缘的重工业企业及三线企业,在此次地震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如汶川地震摧毁了东汽的汉旺基地,致使其厂房及职工宿舍楼坍塌、设备损毁,使其失去了绝大部分配套生活条件及生产能力,需要异地重建。另外,此次地震也使盆地边缘分布经济发达的高新产业走廊带,如绵阳、德阳、都江堰、广元等地损失严重。地震同时造成了四川省内的旅游景点及相关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接待企业等严重受损,旅游业几乎瘫痪。龙门山断裂所处之地是四川省著名的旅游及避暑胜地,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卧龙地区及周边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都江堰虹口旅游区、青城山、千佛山等诸多景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震造成通往九寨沟、黄龙的道路多处堵塞,余震及相关的次生地质灾害进一步毁损了景区相关旅游设施,使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运输公司、餐饮业等基本处于停业状态,造成震后四川省旅游业损失重大。
(二)产业关联损失
随着现代企业社会分工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企业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系统中某一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遭到破坏,必将影响与之有经济联系的众多企业,造成诸多的经济影响。上游、下游企业破坏,造成原料零件进货或产品供给的减产或停产,如1999年台湾发生大地震,震区的新竹园区芯片产业停产,致使全球芯片产量下降,造成全球计算机内存价格猛涨,给全球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的粮食作物和猪肉等农蓄产品的损失也影响全国的相关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停、减产造成的产品产量的减少,员工失业带来员工薪水、企业利润和国家税收的损失,引起消费萎缩。因地震造成的人口搬迁和安置产生的对地价和房屋价格的影响。
(三)救灾直接投入费用及投资溢价损失
救灾直接投入费用及投资溢价损失包括各级政府在救灾过程中投入的费用、救灾物资等。如本次汶川大地震中,截至2008年6月2日,各级政府已累计投入救灾资金230亿元。地震发生后,政府运用原来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源对建筑物及设备设施的损失进行补偿,从而使生产性投资比例减少而引起的损失降低;地震造成的企业流动资产损失,均需用生产性投资来弥补,稀缺性资金用于积累和消费带来的效益不同,造成了投资溢价损失。
(四)生态系统价值损失
生态服务价值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Costanza等人在1997年估算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的价值,认为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每年的总价值为16万亿~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33万亿美元是1997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8倍。地震对灾区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三条断裂带的北川-映秀断裂上,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区,该区域属于嘉陵江、岷江、汉江等多条长江中上游支流发源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及水源涵养区,该区域物种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对森林、草地、水域、农田等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境破碎化,威胁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与繁衍,造成灾区区域生态承载力、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失难以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