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肠系膜器官论及肠系膜结构概述
传统对肠系膜认识的观点(1885年—20世纪末):肠系膜结构是片段化的,仅小肠、横结肠和乙状结肠存在肠系膜结构,即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这些肠系膜结构包含供应肠管结构的血管和淋巴脂肪组织,将肠管悬吊于后腹壁。而升结肠、降结肠和直肠不存在系膜结构。
20世纪80年代,Bill Heald教授提出了“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首次报道了直肠的系膜结构,即由直肠固有筋膜(深筋膜)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直肠的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脂肪组织。TME的提出,从解剖学角度极大地拓展了外科医师对肠系膜概念的理解,并从外科学角度提高了直肠癌手术的根治性。2009年德国Hohenberger教授提出“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强调升、降结肠系膜的完整切除在结肠癌手术中的作用。至2016年,J Calvin Coffey教授首次提出肠系膜“器官论(organ)”,强调小肠系膜—结肠系膜—直肠系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该理论认为,肠系膜自小肠系膜开始,至直肠系膜为止,是一个完整且连续的整体结构。肠系膜根部(即“根部区”,root region)约相对于十二指肠空肠曲水平(内有SMA起自腹主动脉),呈扇形展开,并径直支配至从十二指肠到直肠的各部肠管。其顺序为:小肠系膜、右半结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左半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和直肠系膜。其中右半结肠系膜、左半结肠系膜和部分中央区的乙状结肠系膜直接黏附于后腹膜下筋膜。该理论目前已得到实验证实,在肠旋转不良的患者中,这种肠系膜连续性可以得到更好的展示,由于其部分升、降结肠系膜与后腹壁尚未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