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是新中国同龄人”40年,两件事儿——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
1949年到2019年,同是70年风雨兼程,郭继鸿教授与祖国一起共奋进,同成长。
一、“在边远农村,我的医学生涯扎下了根”
50年前,中学毕业后的郭继鸿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从北京来到了边远的农村地区,当地严重缺医少药、一些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丧失健康甚至生命,这一现实令他义无反顾地走上学医之路。从骑着马穿梭于各村各乡的“赤脚医生”,到被选拔进入医学院继续学习深造,为了帮助更多人,年轻的郭继鸿对发病急、危害大的心血管疾病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便在这一领域耕耘了几十年。
几十年间,我国心血管病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郭继鸿教授眼中最大的改变莫过于我们和国际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而今几乎快要同步发展。“当我还是学生、住院医生的时候,学习到的理论、经验以及使用的设备都是国外几十年前出现和应用的,我们都是长距离地跟着跑。后来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不断缩小,正如我所主攻与从事的心律失常、心脏电生理,国内相应的知识结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几乎都在和国际接轨与同步。”
郭继鸿教授
二、40多年,两件事儿,造福当代、泽惠子孙
回忆数十载医学生涯,由普通医学生、住院医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成为心律失常和心电学会的主任委员、中国科学协会心律失常首席科学家,郭教授首先感谢了他的导师高浴教授和他的另一位恩师方圻教授。“在我最初选择心血管专业方向的时候,我的导师就告诉我,希望我能够学习心电专业,成为心律失常/心电领域的佼佼者,我就带着导师和方教授的殷切希望,走上了心电学和心律失常专业这一道路。”郭教授用了40多年的时间投身于心电学专业,除了使无数患者获益之外,他还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推动中国心电图诊断标准出台
郭教授介绍,自1928年第一台心电图机进入我国,90年来中国医生一直是在用国外的诊断标准为国人的心电图进行诊断。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心电图数据库,提出中国人自己的心电图诊断标准,是中国几代临床医生和心电学人的共同期盼。
几年前,郭教授牵头领导了中国不同区域八大中心的力量,建立了中国正常成人心电数据库和中国正常成人动态心电图数据库,完成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系列工作。终于,201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正常成人心电图数据库》一书,自此国人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电图数据库,为中国人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制定奠定了扎实基础。可以用自己的标准更有针对性地为国人诊治疾病,对众多患者来说意义重大,其不仅造福当代,还泽惠子孙。
(二)建立心电医联体联盟
郭教授介绍,近年来国家医改的重点之一就是提高基层医院对疾病的初诊水平,而心电图诊断是其中重要一环。在我国,符合标准的心电医务人员相当匮乏,为弥补这一短板,2018年由郭教授任主席的中国心电医联体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将充分发挥心电医联体的作用,联合百村、百县。例如,边远地区可能没有专业的心电人员,但可以给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与记录,将记录的心电图远程发送到中心,心电中心会很快发回诊断报告。据此,基层医生能更好地给患者作出进一步诊断和处理。这将对整体提高国人的健康水平、实现医改的目标起到重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三、学会换位思考,建立扎实治学的精神
当被问到医生应如何快速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时,郭教授语重心长地说,“我希望年轻医生能够学会与患者的换位思考,在给患者服务和学习医学理论知识时,要常把患者视为自己的家人或亲朋,这时候我该或我想如何处理,以此来同样对待每一位患者,这一点非常重要。
此外,还要克服和不断纠正浮躁和急功近利、崇权拜金等不良想法。医学需要积累,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结合临床实践,才能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
最后,郭继鸿教授想用两句话与大家共勉,那就是:“黄金有价书无价,万事皆空善不空。”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张利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