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大医精诚多奉献,淡泊明志忠职守
徐景藩非常注重医德,认为医德与医术都关系到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应当是以德统才,方为良医。每遇重危疾病,他常引孙思邈的话:“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身异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知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以此告诫学生和勉励自己。
1987年至1995年期间,在医院组织的对贫困灾区希望工程的捐赠和对洪涝、旱灾地区的多次援助活动中,尽管自己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他总是医院捐款最多的人。平时病人的吃请从不参加,从不收受赠送的财物,廉洁行医,处处为患者考虑,他就是这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对病人的一片爱心融化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他曾先后四次参加农村医疗队,奔赴缺医少药的贫困地区。在诊疗期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特别是在江苏高淳县巡回医疗时,他所在的医疗点是固城乡最偏僻的贫困村,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满腔热情地为广大农村患者服务。白天,他不辞辛劳地和赤脚医生一起深入田间、农户,为广大患者解除疾苦;晚上,又常常深入农家探病问苦,或辅导农村医生,传授医术。“十年动乱”刚开始,医院就被迫停诊。病重或外地来诊而无法行走的病人共计20余人,医院全力将这些患者送到3公里外的幼儿园,作为临时病房。院领导派徐景藩和几名护士、药师、炊事员在那里工作,医生就他一个人,整整45个昼夜,诊治抢救病人,没有回过一次家,直到这些病员全部出院。
江苏省中医院建院初期,他一个人曾主管三十多张病床,而当时他所负责的病区,大多收治的是肝病和内科杂病。为了突出中医治疗疑难病的特色和疗效,使中医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作为年轻医生,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病人的服务中去。同事们回忆,那几年,医生少,病人多,繁重的医疗任务使他没有休息时间,不分昼夜地工作。一个月中有半个月是在病房值班,有时连续数日不能返家,24小时在病房观察处理抢救病人。当时,他家离医院很远,上下班很不方便,一次,院长家访,发现他妻子因眩晕发作已整整卧床四天,孩子没人照料,院长急忙回医院通知他,而他为了抢救病人已在医院连续工作了三个日日夜夜。回家望着躺在床上形容憔悴的妻子,望着泪水涟涟的幼女,他一面安慰家人,一面为妻子诊治,稍有好转,又回到病房工作。由于他的敬业精神和卓越的医技,使许多重症患者转危为安。随着岁月的流逝,黑发变白发,而他对患者的一份爱心,对中医事业的执着追求仍然是壮心不已。本市和省内的疑难病例会诊他从不推辞,安排的专家门诊和病区查房,从不让盼诊的病人失望,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暗自服点药坚持应诊。他常常对身边的医务人员说:“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多贴近病人才能多增长知识。”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他把整个身心都融入了所钟爱的中医事业。
徐景藩常教导年轻的医务人员说:“医者,仁术也。对病人当一视同仁,不分贫富贵贱。”早年在急诊室工作期间,值夜班时他总要带些米去,煮稀饭当作夜餐,而每次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把上面的米汤一勺勺舀出,喂给重症病人。中医历来注重“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谷养胃气,治病当步步固护胃气”的治疗原则。这一勺勺米汤不但渗透着深刻的中医医理,更重要的是凝聚着一位医生的一片真情。1982年8月的一天,一位家贫的溧水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贫血、脓血便、消瘦,多方医治不愈,极度虚衰,卖掉了农家赖以生存的耕牛,满怀希望,慕名从乡下来到南京请徐景藩医治。可是,屋漏偏逢连雨下,这位病人的钱物不慎在门诊被窃。面对这位被重病和失窃折磨不堪的患者,他心情沉重,从自己并不富裕的家中,取来二百元钱,送到病人手中,亲自为他安排住院,施以精心的治疗,病情好转出院时,患者流下了感激的眼泪,连称徐景藩是“救命恩人”。
有一年冬天,安徽某青年农民,胆囊术后,原有慢性胃肠炎症复发加重,一吃就泻,形瘦骨立,卧床不起。在住院期间,徐景藩多次为其精心诊治,病人病情逐渐有所好转。当他得知患者经济极为困难,回家缺少路费时,他悄悄地送给病人一封信,里面是路费和一纸鼓励其顽强战胜疾病,树立信心的“座右铭”。事后,病房里的不少同志知道了此事,大家深为感动,深受教育。有的门诊病人,开了一些必需检验的单子,复诊时,他发现仍未检查,当得知是由于经济有困难时,他慨然帮助病人,支付检验费,使病人及时明确诊断,及时得到治疗。
在诊室里,他自己备有茶杯。有些病人远道来诊,为了赶时间,吃些干点心,诊病时发现舌苔有食物残渣。他总是亲自倒开水请病人喝,他说一则是濡润胃腑,二则是便于看清舌苔本色。发现候诊室有重病、年迈虚弱的患者,总是提前为他们诊治,还常常为他们倒好茶水。病人感激地说,喝的不仅是茶水,也是徐景藩对病人的一片片爱心。
徐景藩数十年如一日,人们总是见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只要他上门诊,诊室前总是人头攒动。他看病的特点是认真细致,重视病史及现症的全面分析,除施以中药内服外,尚推崇中医外治疗法,以及心理疏导。对疑难病症,总是认真诊治,细致耐心地搜集病史和诊查资料,还常常发函随访,取得反馈的信息,作为判断临床疗效的重要参考。即使病人再多,也从不敷衍草率,这样,他经常早上班,迟下班,耐心地诊治完最后一个病人才离开诊室。在过去行医的六十余年中,他到底治疗了多少疑难病症,拯救了多少个生命,已无法确切地统计。粗粗算来,总不下数万人次。在这数万人次中,都是他对每一位患者尽心尽责的诊治,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常说:“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这种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的精神,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崇敬和爱戴。
20世纪70年代后期,徐景藩负责脾胃肝胆病区的医疗,他和同事们一起,从病历书写、查房讨论、中药使用率及病区管理等方面均按中医规范化要求严格执行,成为全国中医院的示范病区,外省市的兄弟医院来此参观、进修者络绎不绝,盛赞这样的病房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医院阵地。1983年,作为学有建树的专家,他被上级任命为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
到任后,如何处理好管理与业务的关系?如何使医院在改革开放中加速发展?成为他全部生活的中心和孜孜追求的目标,同时,他还要完成必要的医教研任务。他以超出常人的工作负荷,不辞劳苦地工作。制订了医院的发展规划,重点抓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专科建设,多方奔波筹措,争取政府支持,改善就医条件。如医院目前的72个重点专科(病)门诊中有3/4就是他在任期间巩固、调整、发展和建立起来的,适应了广大病员和社会的需求,显著突出了中医专科的特色。只要有空,他总是往病房跑。为提高全院病历质量,他组织各科病区负责人和护士长参观示范病区的医疗,要求医护病历按规范书写,如必须要四诊详细,个人史中要记载病人生活起居、饮食嗜好等与中医病因有关的内容;妇女要有经带胎产的内容,专列一段“临床分析”,内容包括四诊综合要点,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引经据典地进行病因病机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提出治则治法,选用方药,对病情转归作出相应的判断,并提出防治对策等。这些要求能充分反映书写者对中医理法方药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也是督促医生不断提高中医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此同时,他带头积极探索并开展中医综合治疗措施。即使现在,他仍然坚持在查房时检查住院医生书写的病历质量。对危重病人,他总是亲临病床,了解病情,组织会诊。在他的倡导下,医院始终坚持以中为主,能中不西的办院方针,他组织妇、儿、外、伤等科互相观摩、讨论,结合各科病种特点,制订相应措施,认真贯彻实行。如外科病房即使是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也都能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就这样,他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全院的中医中药使用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
1984年,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取得了全国省级中医院医疗质量综合检查评比第二名。同年医院被列入“七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扩建的七所省级中医院行列。为医院的发展及创建三等甲级中医院和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积极倡导学科分化,1986年,在原脾胃、肝胆病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医消化科,他坚持“多方位研究、多学科结合”,使其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江苏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而如今,该科也成为“十一五”期间全国唯一的脾胃病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徐景藩以他学术上的造诣,高尚的医德,在江苏中医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可谓德高望重。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得,总是谦虚地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是集体力量的结晶。多多报道、奖励年轻人吧!他们才是医院的未来和希望。”为了医院的发展,他的心愿只有一个,积极鼓励和培养年轻人才。他的头衔很多,而名片上只印有寥寥数字: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他的名片也正反映了他的为人——朴实无华。徐景藩还十分重视一个党员、一个医生、一所医院的良好声誉,绝不为个人一点利益而破坏医院的规定,多次谢绝外单位的邀请,从不“走穴”,从不到别的医疗单位上“专家门诊”,他也拒绝参加任何带有药品广告性质的义诊,不接受任何带有商业行为的药品推销;在参加科研成果鉴定、医疗事故鉴定中坚持讲科学、讲真话,绝不违心地随波逐流,或为人情所驱使。相反,为了支持地方中医事业的发展,对于一些偏远地区中医院开诊、联合办院、义诊或周年庆典,则不辞辛苦地欣然前往。虽然路途遥远,有时甚至要在崎岖不平的公路上颠簸大半天才能到达目的地,但他每每稍事休息便全身心地为病人诊病开方,各地群众,有口皆碑。
在生活上他也没有特殊要求,永远是朴素的。1996年,在省政府的关怀下,医院建起了一幢高知楼,徐景藩完全有资格分到房子,但为了缓解医院的分房矛盾,为了改善中年知识分子的住房条件,他主动放弃无论是生活设施,还是采光条件都要好的高知楼住房,仍旧住在17年前建造的老房子里。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淡泊名利,多作贡献。”
在几十年静静流淌的岁月和平凡的工作中,在看似永恒不变的日日夜夜里,徐景藩以他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奉献着,像春蚕吐丝,像雪燕筑巢,义无反顾。年过八旬的他从来没有停止奋斗,为了他深切关怀的病人,为了他所钟爱的中医事业,为了他寄予厚望的后来人,他真是呕心沥血,壮心不已!江苏省中医院目前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拥有2300多张病床,中医专科特色显著,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中医院。近几年来,门急诊量均列江苏省各大医院首位,日门诊量在一万五千人次左右,床位使用率在110%左右。先后成为江苏省首家三级甲级等中医院、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1994年获卫生部卫生单位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在全国中医界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可以说江苏省中医院事业辉煌发展的今天,凝聚了建院来以徐景藩为代表的几代人的努力,他的事迹,正是集中反映了这一代中医学专家对中医事业发展作出的不懈努力。徐景藩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的健康孜孜不倦、默默耕耘的事迹,体现的就是白求恩精神的深厚底蕴——无私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