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七节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概述】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质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骨骼性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妇女多见于绝经后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症状多见腰背部慢性、广泛性钝痛及四肢痛,疼痛常因脊柱侧弯、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后突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身高缩短和脊柱后突,脊柱后突又可引起驼背、胸廓畸形,影响心肺的功能。骨折的部位以椎体、髋骨和桡骨远端为多见。
本病与中医学类似的名称有“痿证”、“骨枯”、“骨痹”等病名,比较贴切的当属“骨痿”。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也就是说骨的生长、发育、强劲、衰弱均与肾精盛衰有密切关系,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骨骼失养则骨矿物质含量下降,骨密度降低而发生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采用针灸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诊断要点】
1.疼痛
最常见的疼痛是腰背痛,多见于胸段及下腰段,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困难。
2.畸形
椎体骨质疏松,不耐重力下压,逐渐导致椎体缩短或压缩性骨折,可见身长缩短,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驼背,使胸廓活动受限,影响心肺的功能;腰椎压缩性骨折使骨盆向前曲,髋关节屈曲,改变腹部的解剖结构,引起便秘、腹痛、食欲不振、胃脘饱胀以及双腿活动不便等症。
3.骨折
随着骨质疏松的发展,产生椎体压缩性骨折;肋骨和长骨亦可发生骨折。
4.X线片表现
腰椎和骨盆是最明显的脱钙区。椎体所见骨密度减低以及沿应力线保存的稀疏骨小梁呈垂直栅状排列;椎体受椎间盘压迫而出现双凹畸形,常可见椎体有楔形压缩性骨折,亦可见其他部位的骨折,如肋骨、坐骨、耻骨等。
5.骨密度低下
骨质疏松症主要是骨的强度下降,骨的强度是由骨的密度和质量决定的,骨的密度基本上反映了骨的强度(70%)。骨密度的测定常用的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法,其测定值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以同性别、同种族健康人的骨峰值为准。现在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即T值≥1.0为正常,T值≤2.5为骨质疏松症。
【病因病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在中医文籍中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腰背及全身酸痛、易骨折、驼背等症状,可以归入“骨痿”、“骨痹”的范畴。《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气至,名骨痹。”《素问·痿论》:“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所以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位在骨,而以脊柱为主,“肾主骨生髓”其充在骨,故病之本是肾虚,与肝、脾、胃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些脏腑的经脉系于脊柱,如督脉“贯脊属肾”、任脉“起于胞中,上循脊里”、足少阴经“贯脊属肾络膀胱”、足少阴经筋“循脊里挟膂上至项”、足太阳经“贯脊抵腰中,络肾属膀胱”、足太阳经筋“上夹脊上项”、足阳明经筋“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足太阴经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脊柱被广泛的经筋所固定,肝主诸筋。足少阴经与经筋、足太阳经与经筋、督脉、任脉均隶属于肾,所以本病肾虚为病之本,并与脾胃、肝有密切的关系。
1.肾虚是发病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骨质强劲与脆弱是肾精盛衰的主要表现之一,肾中精气充盈则骨髓生化有源,骨得髓养,则强劲有力,反之,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就会发生骨质疏松或骨折。现代研究表明,肾虚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特别是下丘脑-垂体-性腺三个靶腺轴的功能紊乱,影响骨的代谢与合成,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同时用补肾的方法,可抑制和纠正下丘脑-垂体-性腺靶腺轴的功能减退或紊乱,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
2.脾虚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先天必赖后天的滋养,不断地补充肾精才能充足。若脾胃虚弱,则肾精乏源,骨髓不足,骨失濡养,则骨骼脆弱、乏力,终成骨痿。中医历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倡导健脾益气治疗痿证及骨质疏松症。现代研究表明,脾胃虚弱可影响胃肠对钙、磷等微量元素、蛋白质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健脾养胃法可促进骨化三醇的生成,是钙离子吸收增加,改善骨质疏松。邹氏等人的研究发现补脾制剂能显著增加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小梁体积及表面积密度、升高成骨细胞及降低破骨细胞指数,有效地阻止骨质疏松的发展。
3.肝失条达是发病的重要机制
肝主疏泄,可调畅全身气机,促进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和脾胃的运化。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化,从而影响筋骨的营养,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正如《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病诸候》:“肝主筋而藏血,肾主骨而生髓。虚劳损血耗精,故伤筋骨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是说女子的排卵与月经,男子精液的储藏与排泄,是肝肾二脏之气的闭藏于疏泄的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女子月经紊乱,或经闭或经乱;男子则遗精早泄,或阳痿不起,最终导致肾气衰弱,骨失肾精濡养,发为骨痿。现代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袁静等人用养血调肝法能明显地增加去卵巢后大鼠骨密度和骨矿物质的含量,升高血清骨钙素碱性磷酸酶水平,降低抗酒石酸性磷酸酶的水平。
4.瘀血是发病的促进因素
《素问·调经论》:“……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强劲,关节清利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年起病,老年成疾,老年人活动少,加之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不畅,易停滞为瘀,瘀血既成,阻滞经脉气血,不通则痛,产生疼痛症状。进而骨失气血营养,脆性增加,终成骨痿。有的学者发现,雌激素水平下降时,患者血液流变学出现粘、浓、凝聚状态,而雌激素水平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张荣华等人发现,活血化瘀方药不仅可以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而且具有类激素作用,对骨质疏松病具有良好作用。可见瘀血是促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重要因素。
【辨证与治疗】
1.肾精虚弱
主症:腰背酸痛,膝关节酸痛乏力,久立久站后疼痛加重,头晕耳鸣,若有脊椎压缩性骨折,则病变部位有明显压痛。舌质淡,脉沉。
治则:补益肾精,强筋壮骨。
处方:肾俞、命门、阿是穴、飞扬、太溪、悬钟。
操作法:阿是穴用直刺龙虎交战手法,其余诸穴均用捻转补法,肾俞、命门、阿是穴并加用灸法。
方义:《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肾精亏损不能濡养筋骨,导致本证,方中肾俞配太溪,属于俞原配穴法,功在补益肾精濡养筋骨,是本处方的主穴,治本之法。命门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之间,当肾间动气处,内系于肾,生命的门户,有固精壮阳的作用,主治腰脊痛。飞扬配太溪属于原络配穴法,除了可加强补肾益精主治脊柱疼痛的作用外,尚可治疗腰背痛,而腰背痛多隶属于足太阳经。悬钟是髓之会穴,有益髓养骨的作用,既可治疗腰脊痛、膝关节痛,又可治疗头晕耳鸣。阿是穴是治标之法,在于疏通经络而止痛。
2.脾肾虚弱
主症:腰背酸痛,膝关节酸痛肿胀,四肢乏力,腹胀便溏,饮食无味。舌质胖淡,脉沉细。
治则:健脾益肾,濡养筋骨。
处方: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
操作法: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并重灸关元穴。阿是穴针刺施以龙虎交战法。
方义:本证属于脾肾虚弱,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濡养先天,肾精乏源而虚弱,导致脾肾两虚证。治疗本证以气海、关元为主穴。《医经理解》曰气海为“肓之原,生气之海”,《铜人》又说气海主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差。”所以气海为强壮要穴,是主治脾肾虚证的重要穴位。关元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是元阴元阳关藏之处,强壮要穴,可健脾益气培补元气。所以气海与关元相配是健脾补肾的重要穴位,为治疗本病的主穴。气海配关元也是治疗腰脊痛的重要穴位,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临床上用气海、关元治疗肾虚性腰痛确有很好的效果。方中配足三里、三阴交以增强健脾利湿通络止痛的效应。欧阳钢等人研究表明:针灸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穴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还能显著提高患者血钙水平及腰椎骨密度。
3.肝气郁结
主症:腰背疼痛,背痛连及胁肋,肢体胀痛,胸闷气短,脘腹胀痛,月经不调。舌质黯,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调理气机。
处方:肝俞、脾俞、肾俞、关元、阳陵泉、太冲。
操作法:肝俞用1寸毫针沿经斜刺0.3寸左右,阳陵泉、太冲直刺平补平泻法。脾俞、肾俞、关元针刺补法。
方义: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运行畅通无阻,使脾胃能正常运化精微。故治疗当以疏肝解郁为主旨。肝俞是肝的背俞穴,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二穴同用属于俞原配穴法,功在调肝疏利气机,是治疗本证的主穴。配阳陵泉加强疏肝调理气机的作用,阳陵泉又是筋之会穴,是治疗筋骨疼痛的主要穴位。脾俞、关元、肾俞健脾益肾濡养筋骨。
4.瘀血闭阻
主症:腰背膝疼痛,夜间痛重,有刺痛感,活动受限,按压腰背部有明显的疼痛点。舌质紫黯,舌下静脉曲张,牙龈黯红,脉弦细。
治则:疏通经脉,活血祛瘀。
处方:膈俞、肝俞、阿是穴、肾俞、委中、太冲。
操作法:膈俞、阿是穴刺络拔罐法,委中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肝俞、太冲用平补平泻法。肾俞针刺捻转补法。
方义:《素问·针解》“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现瘀血阻滞经络,故取血之会穴膈俞、血之郄穴委中刺络拔罐,清除恶血疏通经络。阿是穴是恶血凝聚之处,三棱针点刺放出恶血,使经络通畅,疼痛可解。肝俞、太冲促进肝的疏泄功能,调节气机,使气血津液下输于肾,以养肾精。补肾俞加强肾精的产生,以濡养筋骨。
【验案举例】
弗兰卡,女,65岁,2002年2月18日初诊。
主诉:腰背痛6年有余,活动受限。
病史:6年前开始出现腰部酸痛,以后又相继出现背痛和膝关节酸痛。到医院检查,脊柱侧弯,脱钙,第5腰椎有压缩性骨折,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经服用多种药物治疗,疼痛无明显好转,求治于针灸。目前腰部酸痛,痛及髋部,翻身困难,膝关节酸痛,走路时明显,腹部胀满,大便秘结,纳食不多,心悸乏力。查脊柱向左侧弯,第5腰椎棘突下和两侧有明显压痛,舌质胖淡,脉沉细。
辨证:脾肾两虚,筋骨失养。
治则:拟健脾益肾法。
处方: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十七椎、关元俞、阳陵泉、太溪、足三里。
操作法:在十七椎和其两侧刺络拔罐,起罐后加用灸法。其余穴位均施以补法,并在肾俞重用灸法。采用上述方法经7次治疗后腰膝痛明显好转,但腹胀便秘尚存,改健脾为主兼以补肾,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针刺补法,并灸关元。经3次治疗后腰痛较前好转,腹胀也明显好转,终止治疗。5年后随访腰痛未再发作,有时偶有疼痛,活动后即可缓解。
【经验与体会】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虚为本,瘀血为标
在治疗本病之初,首先用拇指详细的循推按压,查找压痛点(阿是穴),此点即瘀血汇聚之处。在压痛点刺络拔罐,除恶血通经络,并施灸法,疏通气血,散出瘀血。然后再用补肾健脾之法,能较快的获得疗效。
2.健脾与补肾同步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虽以肾虚为本,但老年人多脏腑虚弱功能低下,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后天同补方能增强脏腑的功能。常用两组穴位,第一组以背俞穴为主,如: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关元俞、命门、太溪、三阴交等。第二组以任脉穴为主,如:中脘、神阙、气海、关元、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
3.重用灸法
灸法在治疗本病中,有重要作用,因为本病基本上属于虚证,而灸法基本上属于补虚的方法。灸法可增强脏腑的功能,可增强气血的流通,可加强瘀血的散发。灸法常用于疼痛的部位,如脾俞、肾俞、关元俞、命门等,灸法也可用于腹部穴位,常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背痛灸中脘,第1~2腰椎周围痛灸神阙,腰骶痛灸关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