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让学生学会思考的20个方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由于只听到一方的“片面之词”,因此十分好奇完整的故事。数年前,我曾有过类似经历。当时,我正在前往哈佛教育研究生院的路上,途经剑桥公园时,碰巧看到一位男士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大声冲着手机嚷道:“我必须这么做!他对我们都撒了谎!他在电话里跟你说了什么?是不是说一切安好让你放心,可事实上就是一团糟!”

我十分想冲上前去询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是又觉得不应该随便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便就此作罢。我压抑住自己的好奇心,继续向前走,边走边回忆那位男士说过的话,一到办公室,就把它们记录下来。从那之后,每当我重新翻阅笔记时,就会忍不住好奇那天坐在公园长椅上的男人背后的故事。这件小事告诉我一个道理:假设我们只听到片面之言,那么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生活中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尤其当我们一知半解时。

由此可见,思考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了解他人的思考过程,仅知道一个结果,譬如一个业已成形的想法、观点或计划。我们常在电话里听到对方说“要是”、“另一方面”、“不过我担心”、“我的感觉告诉我”,等等,我们听到的信息有时听起来似乎相当完整,不过事实上却只呈现了一半甚至是一小部分内容,这就是我们有时不得不自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的原因。

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思维活动。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解决某个问题或得到某一结论的。如果你觉得难以理解,那么不妨以教练为例进行说明。为什么教练在体育训练中保持如此重要的地位呢?一方面,教练掌握了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他们可以从不同于运动员的角度进行思考,因为他们并不需要在思考的同时进行训练,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以上事例清楚地说明了思维透明化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就广义而言,需要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以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为此,研究小组提出了质疑、倾听、记录、命名等一系列具体方法以及营造一个积极、和谐和互动的学习环境的总体策略。多年来,我和罗恩·理查德、马克·丘奇、卡琳·莫里森等其他机构的同事一直致力于实现以上方法的有机结合,进而向外推广并不断试验,从而为他人提供借鉴。

然而,这远比学会思考的难度要大。本书的目的不仅包括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而且包括引导他们在思考中学习,即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毕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了更好得说明这一概念,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一直习惯于问别人这样一个问题:“大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对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重要影响?”有些人觉得很难表达,而另外一些则认为那些有助于他们了解自我、改变自己世界观和行为的观点尤为重要。例如,一位受访者在提及法国大革命时指出,他所看重的并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它作为理解各种冲突和战争的参照物的作用。我记得另一位受访者曾经提到生态意识,它既能够影响个人对政治的看法,又可以指导个人的日常行为。总而言之,每个人在阐述自己重视的主题时,会自觉地从该主题出发深入思考,而不仅仅考察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即以法国大革命为参照理解其他冲突或用生态意识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从某一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包含两个重要步骤,因而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对信息的了解。首先思考一个趣味性强、具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而话题本身能够使学生的理解更加专业具体。一旦学生熟悉这些观点,它们的意义就凸显出来。结果,应用范围就从处理日常关系扩展到考察个人节约型购物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以上事例同样说明实现思维透明化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场景再次回到公园的那张长椅: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矛盾重生的世界里,人们对原有认识的思考越深入,越有可能预测或掌握另一半未知的对话,同时也越容易做好准备面对完整的故事。

大卫·帕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