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现代生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众议权一

决策一般都有征询各方意见的过程,以为立案参考。《尚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话不能听,未经征询意见的谋划不要用。《中庸》上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大智若愚,施政时很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坏的扬弃,好的采用,斟酌利弊得失,作出最佳的决策。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多听些意见总不碍事。

但集思广益也有限度,最后决策毕竟是少数人,甚至是一个人的事,权责无可旁贷。俗云:“筑室道谋,三年不成。”自己家盖房子,却到马路上去问陌生人意见,这样没有主见,三年也无法落成。有则流传很广的寓言,说父子二人上街,父亲骑马,儿子步行,路人见了批评父亲不照顾幼小。父亲连忙下马,换儿子乘骑,走了一段,又有人骂儿子不孝顺。父亲再上马,两人共骑,路人又批评虐待动物。最后干脆两人都下来,却成了暴殄天物。这么动辄得咎,完全是决策者无能。其实路人事不干己,说完就忘了,随口批评,不负责任,根本不必理会,理会也理会不完。

法家名著《商君书·更法第一》:“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这段话说得音韵铿锵,霸气十足,本是商鞅劝秦孝公变法图强,在秦廷上与保守派大臣激辩的言辞。“知者见于未萌”,正是知几的观念。世上的一级头脑,整天孜孜矻矻,都是在琢磨这个几。学术的突破、艺术的创新、商业的投资判断、政治的兴革,皆须高度敏感的心灵及炉火纯青的专业素养,不是一般庸庸碌碌的人所可承担。精英分子看准了,只管下手,不必去理会那些反对意见,反正成功以后,享受成果,还是少不了他们一份。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批评真是一针见血,说出了这两种人的毛病。一般人惧怕变革,并不是因为有什么透辟的看法,而是习惯安定,想保障既得利益。学者专家读了一堆理论,拥有学位,不一定具有洞见,超过他专业的东西,根本无从想象。有人将意识形态(Ideology)翻译成“意底牢结”,正是“学者溺于所闻”,能入而不能出的最佳写照。自古成大功、立大业的人,绝对脱俗,一定不冬烘。这两关不过,什么功业壮图都是荒唐梦想。

法家刻严冷峭,政治的现实感强,不搞什么“询于刍荛”的把戏。参谋意见是要听的,但最终决策权一定牢控在手。所谓众议权一,兼听独断,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筑室道谋、父子骑马的事,不可能在法家的舞台上发生。

清朝康熙大帝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赫赫勋业,堪称国史第一明君。他留给子孙的庭训有八个字:“戒急用忍,决定不移。”决策前不要仓促孟浪,意气用事;决策后就贯彻到底,不要三心二意,轻言改变。

《易经》蒙卦()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有时凭第一感决策就是正确的。瞻前顾后,再三考量,反而掺杂了私欲,不能理直气壮。“渎”是亵渎,也是烦渎,反反复复,徒乱人意,无法有效决策。《论语》上记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不以为然,说:“再,斯可矣!”想得太多太久,反而会想岔。就像下围棋的人长时间思考,有时殚精竭虑三小时,却下出一手最臭的棋。

师卦()六五爻辞:“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小象》曰:“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师卦是讲战斗,行师用兵须将权专一。“尸”是主,“舆”和舆论的舆同义,即众,“舆尸”是众主,即令出多门,将权不一。君王派长子为主将出征,又安排一些庶出的次子掣肘监控,这样干一定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