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力行方知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实现人民梦必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在理性分析发展本质、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破解了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的困境,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

(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互融互通。绿色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低碳循环、节约高效为主要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发展模式,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制度保障,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生态福祉。绿色发展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绿色化”,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协调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摒弃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以来所形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理念。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基础上的思维模式,其中自然被看作是只具有使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客体性存在,而人类则被看作是对自然进行操纵、控制和征服的主体性存在;自然成为人的奴隶和附庸,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蔑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中心主义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二者置于对立状态。新的发展理念则告诉我们: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子;人属于自然,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创造和存在;顺应自然,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可承受范围之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这种共生关系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积极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和重要趋势。2011年2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第26届理事会暨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上发布了《绿色经济报告》,强调了绿色经济在推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指出发展绿色经济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长期贫困的重要战略。目前许多国家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要与世界发展同步同向,坚决摒弃唯GDP论,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也是党谋事创业的重要前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很多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党和政府有责任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以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为价值目标,把改善生态环境视为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态福祉。实现绿色发展,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衡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要把让人民群众拥有良好的生活空间,获得更多的生态幸福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标准。发展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绿色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利益。“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色发展要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让人民群众生活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享受生态幸福。发展中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不能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人民群众就会缺失生态幸福。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让人民群众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享有生态福祉,提升生态幸福,就是改善民生。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生态幸福的美好愿望,实现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目标所在。

扭转我国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环境如水,发展似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绿色发展蕴含着现代人类对历史实践的理性思考,也表达着现代人类渴望挽救生存家园、创建美好未来的真诚向往。绿色代表着生命、青春、美好和希望。绿色发展,是一场世界性革命,是世界发展的新未来、新道路,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消耗自然资源、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权威数据表明,中国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已经大大超出其人口占世界的比例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2012年,中国的人口约占全球19%, GDP占全球11.4%,但消耗的煤炭占全球50.2%,生产粗钢占全球44.7%,消耗的铁矿石占全球55.4%,生产水泥占全球58.1%,化肥使用量占全球30.7%,总物质消费量占全球32%。虽然中国由于目前处于经济起飞阶段,GDP的资源消耗强度略高也有其合理性,但显然还是太高了。在碳排放方面,中国当前碳排放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人均达到6.2吨,全球人均4.4吨。预计2020年,中国年排放总量将超过全部发达国家的年排放总和。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成本,造成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使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也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这种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获得一时的经济增长和繁荣,但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和损害,致使我们在快速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资源与环境的恶化,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到其极限,已然难以为继。面对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补齐生态短板,既是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必须攻克的难关,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需要解答好的重大课题。平衡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扭转资源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必由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要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同时也要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是针对奢侈生活而言的,绿色生活是一种“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消费者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滋生蔓延,放纵自己的消费行为,把物质需求和享受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病态消费。超前消费,是指消费者或为了提前享受,或为了追赶潮流,或为了某种虚荣,往往超出自己经济承受能力的限度,超标准地提高自己的生活档次与购物水平。炫耀性消费,是通过比阔斗富来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一种消费方式。病态消费,是一种匪夷所思、不可理喻、非理智的反常消费或畸形消费。这些消费行为都属于过度消费,是一种扭曲的、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财富的严重消耗,还破坏个人品格和社会风气,助长了社会上的消费主义风气和享乐主义思潮,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化解这种矛盾必须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生活是一种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的消费行为,崇尚自然,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绿色生活是一种具有道德意识的理性消费行为,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奢侈消费,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不仅仅关乎个人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一方面,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消费上要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约适度的消费原则。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每个人都要把绿色消费的观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选择绿色出行和低碳消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二)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自信,必将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优化和改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必须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要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全面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水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