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 力行方知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实现人民梦是党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奋斗依然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党念兹在兹的历史使命,更是13亿中国人追逐梦想的强劲步伐。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在改善民生、推动人民梦实现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成就。

(一)实现人民幸福,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

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和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理想,其最高境界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的。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首次公开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价值追求。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不断改善和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的基本诉求,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1921年至1949年二十八年的民主革命期间,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还家,使3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得道多助,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如何更好地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奋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利益”,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使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有力地证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幸福,是我党始终如一的根本宗旨、奋斗目标和优良传统。

(二)十八大以来实现人民幸福的新实践、新举措、新成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幸福、提高国民幸福感获得感这一主题,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出台一系列举措,为老百姓织密民生福祉的保障网,在收入和就业、卫生和健康、教育、养老和扶贫等关乎民生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巨大成就。

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增加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幸福的基础性条件。五年来,党中央把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分别比2012年的24565元和7917增长了36.6%和56.1%。若干年份中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快于经济增速。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就业持续稳定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五年来,党中央始终把就业工作当作第一位的任务,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总量与结构并重、供需两端发力、就业政策与宏观政策协调、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普惠性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保持了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近年来,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实现了年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00万以上,几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1%左右,低于“十三五”规划5%的控制目标,在2016年达到4.02%,为多年来最低。同期,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也保持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主要就业目标处于合理区间。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十分不易。

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五年来,党中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加快推进,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五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上,奠定了教育共享发展的坚实基础。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7.4%,比2012年提高12.9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比2012年提高2.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远程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蓬勃发展,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加快。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五年来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4%,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80%,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直接服务于近1亿农村中小学师生,全国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健康是人生幸福的起点,是民生的底线工程,是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五年来,党中央坚持以提高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把卫生与健康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医疗资源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五年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为人民群众创造出更多的健康福祉。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比2010年提高1.90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8‰;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6/10万;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在“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保障方面,基本医保已经覆盖95%以上人口,编织起全球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在服务方面,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医院和城市公立医院的条件和服务水平都明显提升。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从正式提出健康中国建设,到《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健康中国”建设八个方面内容,到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原则、重点内容,再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通过,“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并进入实施阶段。通过启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试点医养结合等,开始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

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住有所居是安居乐业的起点,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五年来,党中央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一方面重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棚户区改造三年1800万户的计划完成,继续因地制宜推进货币化安置。另一方面,努力抓好房地产调控,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继续坚定不移抓好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房地产去库存。加快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立法,推进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努力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公租房工作。推进公积金体制改革,用好用足公积金。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和住宅宜居综合改造。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经合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17年,中国的人均居住面积从14.98平方米增长为40.12平方米。目前我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超过了欧洲的英国、法国、西班牙的人均居住面积,甚至超过韩国和日本人均居住面积的一倍。

脱贫攻坚战成绩显著。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五年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仅2016年一年,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五年来,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年均脱贫人口12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累计解决1303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好老龄工作、发展老年事业,让老年人享有健康幸福、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不仅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明显加速的严峻态势,已对经济及社会发展形成了日趋严重的挑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年末全国大陆65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5003万人,占比10.8%。国务院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支出将持续增长;农村实际居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

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努力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全面发展。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指导意见》《民政部国家开发银行 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逐步完善多支柱、全覆盖、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要求各地在医养结合方面,在投融资,在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税收等政策方面,人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面,都要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多种医养结合的方式,比方说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建立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医养结合。同时整合资源,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长期护理的机构,支持养老机构来设置医务室、护理站,为老年人提供治疗、住院、康复期护理这样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的服务。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投入、扎实行动,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朋友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养老产业还处在初级阶段。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10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700万张,缺口达300多万张。

十八大以来,民生领域许多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增加,特别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幼儿教育、弱势人群扶持服务等,需要继续推动发展,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