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
◎西海郡
郡名。①西汉元始四年(4)王莽置,治今青海海晏,辖今青海湖东部一带。新莽末废。②东汉建安中置,治居延县(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北魏废,仍称其地为西海故郡。此处地理位置重要,曾为丝路别支所经。③隋大业五年(609)灭吐谷浑,于今青海湖西南古伏俟城置,辖境包括青海湖周围及其以西的广大地区。隋末废。
◎临羌
县名。西汉置,治今青海湟源境内。北魏时废。西汉宣帝时,赵充国经营湟中,曾屯田于此。东汉章帝时护羌校尉治于此。为丝路青海路上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与商品集散地。
◎浩亹
又称浩门。县名。西汉置,因临浩亹水(今大通河)而名。治今青海民和享堂镇。北周废。东汉建武十一年(35)先零等羌屯据浩亹隘,为马援所败,即此地。
◎浩门
见“浩亹”条。
◎破羌
县名。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赵充国破湟水西羌后置,治今青海民和西。西晋废。为青海丝路上的要地之一。
◎安夷
县名。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置,隶金城郡。辖地约当今青海平安县及互助、湟中县部分地区。东汉末改隶西平郡。魏晋十六国时期因之。北魏时地属吐谷浑,县废。
◎西平郡
郡名。东汉末置,治今青海西宁。辖境相当于今青海湟源、乐都之间的湟水流域。十六国南凉曾以其为都城。北魏初废郡,改置鄯善镇,孝昌二年(526)又改为鄯州,治所迁至今青海乐都。隋大业(605—618)初,再置为西平郡。后唐、北宋元符时,又曾两次改鄯州为西平郡。
◎湟河郡
郡名。前凉置。后为羌所陷。故址在今青海乐都东南。
◎三河郡
郡名。后凉置,治白土(今青海西宁东南白土城)。
◎宣德
县名。①隋大业五年(609)平吐谷浑置,治伏俟城(青海共和铁卜卡古城),属西海郡。隋末废。②辽开泰八年(1019)置,治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金时改名宣宁县。
◎乐都
城名。十六国时前凉筑。为后凉吕光乐都郡治所。南凉太初三年(399)秃发乌孤自西平迁都于此。西秦永康三年(414)为西秦乞伏炽磐所据。北魏时,为鄯州治所。
◎赤水城
城名。原曾为吐谷浑都城。地在今青海共和西南。隋大业五年(609)平吐谷浑置县,为河源郡治所。隋末废。
◎吐谷浑城
城名。在今青海都兰县,一说即伏俟城。刘宋高僧法献及北魏宋云西域求法,都经过此,是青海丝路上的重要城镇。
◎浇河郡
郡名。西魏因广威城置,北周郡废。隋改广威为化隆,后又因河津县置浇河郡,下管河津、达化二县。西魏时郡治在今青海尖扎循化东北,隋时改郡治在今青海贵德。
◎伏俟城
城名。在今青海共和县西铁卜卡古城。西魏大统六年(540)吐谷浑夸吕可汗曾建都于此。隋大业五年(609)灭吐谷浑,于此置西海郡。北魏宋云西域求法,曾途经此地,是古代青海丝路上的重要城镇之一。
◎树敦城
城名。原为吐谷浑旧都。故城在今青海湖东南赤水地。西魏废帝二年(553),凉州刺史史宁与突厥木杆可汗合击吐谷浑,史宁进兵攻克此城。唐时,地入吐蕃。唐天宝九载(750)王难得攻吐蕃,克此城。为古代青海丝路上的重要城邑之一。
◎鄯州
州名。北魏撤西域鄯善镇,移置于西平郡,孝昌二年(526)改镇置此州,北周州废,改为乐都郡,隋大业初复为鄯州,唐因之。治湟水县(今青海乐都),辖河湟地区的乐都、西宁等地。管县三:湟水、鄯城、龙支。宝应元年(762)没于吐蕃。为丝绸之路唐蕃古道所经重地。
◎湟水县
县名。唐鄯州所属县。原为汉破羌县地,北魏属西平郡为西都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今县名,属鄯州,唐朝因之,治今青海乐都。
◎鄯城县
县名。唐鄯州所属县。唐仪凤二年(677)分湟水县置。治今青海西宁。为丝绸之路东段青海路必经之地,唐蕃古道的重镇。
◎龙支县
县名。唐鄯州所属县。原为汉允吾县地,北魏置金城县,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今县名,治今青海三川南。
◎廓州
州名。北周建德五年(576)收吐谷浑河南地置,取开拓边境之义。州治浇河故城(今青海贵德南)。唐初移治化隆(今青海化隆西黄河北岸)。辖境相当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的黄河两岸地区。乾元初地入吐蕃,宋熙宁后收复,元符初复置州,大观后废。
◎河源郡
郡名。隋大业五年(609)以吐谷浑赤水、曼头二城置,治赤水城(今青海共和西南)。辖境相当于今青海共和、贵南、兴海、同德、玛沁等县。隋末,吐谷浑复夺其地。为古代唐蕃古道所经要地。
◎赤水县
县名。隋大业五年(609)置,隶河源郡。故治在今青海共和西南。
◎威定
县名。隋置,属西海郡。辖地约当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中西部,故治在今青海都兰诺木洪一带。
◎远化
县名。隋置,隶河源郡。辖地约为今青海海南自治州兴海县大河坝以北至青海湖南岸地区。故治曼头城约在今青海共和西南。
◎曼头城
城名。隋远化县治所,故址约在今青海共和西南。
◎河曲十六州
唐羁縻州名。以内附党项羌设置,共计16州。地当今青海达日、玛沁、同德、泽库、久治、玛多及甘肃玛曲、四川若尔盖等县间黄河转折处。后废。
◎湟州
州名。北宋元符二年(1099)置,治邈川城(今青海乐都南湟水南岸)。宣和元年(1119)改为乐州。
◎西宁州
州名。北宋崇宁三年(1104)改鄯州置,治今青海西宁。辖境相当于今西宁市及大通、互助、湟中等县。明初改称西宁卫。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府。1911年裁府,仍保留县名。1944年改西宁县为西宁市,为青海省会。古今皆为青海地区政治、经济中心及交通枢纽。
◎循化城
城名。北宋崇宁二年(1103)改一公城为循化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厅,1913年改称县,即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甘肃南部地区进入青海东部河湟地区的门户。
◎临西城
又称临谷城。城名。在今青海西宁市西四十里处。吐蕃唃厮啰居鄯州时,此城是青海丝路上的重要城市。高昌等国商人前来贸易者不断,以致繁盛一时。
◎林檎城
城名。又名林金城。在今青海西宁西。北宋崇宁三年(1104)改为宁西城。后废。为宋时唃厮啰通西域的交通要冲之一。
◎青唐城
城名。故址在今青海西宁。11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吐蕃首领唃厮啰、董毡、阿里骨、瞎征均建都于此,是当时内地通达西域的重镇。
◎宗哥城
城名。原为后汉龙支城,北魏因置北金城县。西魏改龙支县。隋唐因之。后陷于吐蕃,名宗哥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吐蕃唃厮啰以青唐城(今青海西宁)为都城,宗哥城为其军事要地,其相李立遵常居于此。至崇宁三年(1104),宋军攻取河湟,此城复归于宋。其后,随着宋金、金夏在此的不休争夺,城遂毁废于战火。
◎邈川城
城名。原为唐鄯州治所,后陷于吐蕃为邈川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吐蕃唃厮啰由宗哥城徙居邈川,即此。元符二年(1099),洮西安抚使王赡自河州发兵,直取邈川,降之,因置湟州。建中靖国初弃之。崇宁二年(1103)再举收复,仍置湟州,又增置邈川县为附郭。崇宁五年(1106)县废。宣和初改湟州为乐州。后没于金,州遂废。故址在今青海乐都。
◎溪哥城
城名。原为吐谷浑地,唐贞观九年(635)平吐谷浑,十三年置靖边镇于此。仪凤二年(677)改为积石军。后陷于吐蕃,蕃名溪哥城。宋大观二年(1108)收复,仍置积石军。据《宋史·地理志》载:此城“东至廓州界八十里,西至青海一百余里,南至盖龙峗八十里,北至西宁州界八十里”。金改军为州,元因之,明废。故址在今青海贵德。
◎牦牛城
城名。唐宣威军故地,后陷于吐蕃,谓之牦牛城,又误为猫牛城。宋元祐二年(1087)为西夏李元昊军所破,元符二年(1099)宋军收复。崇宁三年(1104)宋复置宣威城。次年,夏军前来争夺,终为宋军所败,但此城不久亦废。故址在今西宁北五十里处。
◎大通城
城名。北宋置。原为吐蕃达南城,位于黄河南岸,控河津要塞。崇宁年间(1102—1106),宋军收复湟、鄯二州,占据达南,筑城以为守,名曰大通城,属乐州。故址在今青海循化西境。
◎讲朱城
城名。宋代筑,属河州。在今青海循化境内。北宋绍圣四年(1097)在此地设有交易市场。
◎临番城
城名。在今青海湟源东南。唐时属鄯州,后入吐蕃,是青海丝路上的要地之一。
◎宣政院辖地
元朝在青藏高原地区所设最高地方行政区。辖今西藏、青海以及川西、甘南等地。宣政院本是元朝官署名,掌握全国佛教事宜,因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及民俗,故宣政院也兼管此地军政事务,由帝师兼领。下辖藏族地区的各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等地方行政机构。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始置,初名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元朝亡,即废。
◎贵德州
州名。元至元(1264—1294)年间设置,属吐蕃宣慰司,治今青海贵德县。明洪武八年(1375)改为归德千户所。后改设都司,不久更置贵德厅,隶于西宁府。
◎乌斯藏都司
政区名。明洪武六年(1373)置。辖今西藏地区。明亡即废。
◎朵甘都司
政区名。明洪武六年(1373)置,辖今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及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南地区。明亡即废。
◎西宁府
政区名。清雍正二年(1724)因西宁卫升置,下辖西宁,大通、碾伯诸县,贵德、巴燕戎格二厅。辛亥革命后废府。
◎西宁
县名。清雍正二年(1724)改西宁卫置,1944年又改为市,即今青海省省会所在。
◎大通
县名。因临大通河而得名。治今青海大通白塔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大通卫为大通县,是古代青海丝路重镇。
◎湟源
县名。原为西宁县地,清雍正年间因其地处边陲,遂筑城设参将驻防,名丹噶尔营。道光九年(1829)改置丹噶尔厅,属西宁府。1913年改县,延续至今。为青海丝路上的要地。
◎门源
县名。原属大通县,称北大通。清雍正初在此设大通卫,置总兵一员。乾隆九年(1744)大通卫治所迁至白塔城(今大通县城),此处仅设游击一员,称北大通营。1912年绿营撤裁。1930年7月13日设县,定名门源。其县治浩门镇现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
◎和南左末旗
政区名。青海蒙古和硕特部二十一旗之一。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封察汗丹津从弟纳木扎勒为札萨克。封地在今青海湖东海晏县境内群科滩。
◎和南右后旗
政区名。青海蒙古和硕特部二十一旗之一。清康熙五十年(1711)封顾实汗孙多尔济为札萨克辅国公。封地在和南左末旗西北,即今青海海晏县境内湟水河源西南拉拉达坂一带。
◎和前左头旗
政区名。青海蒙古和硕特部二十一旗之一。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封察汗丹津从叔父固木布为札萨克多罗郡王。封地在今青海祁连县默勒一带。
◎和西右前旗
政区名。青海蒙古和硕特部二十一旗之一。清雍正三年(1725)封纳木札勒弟阿拉布坦为札萨克一等台吉。封地在今青海祁连县俄博永安及大通河北岸一带。
◎和北右旗
政区名。青海蒙古和硕特部二十一旗之一。清雍正元年(1723)封察汗丹津从弟车凌敦多布为札萨克固山贝子。封地在今青海海晏县班马河、群科滩一带。
◎和西前旗
政区名。青海蒙古和硕特部二十一旗之一。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封察汗丹津从叔父策旺喇布坦为札萨克多罗郡王。封地在今青海都兰县都兰察汗淖尔一带。
◎青海省
简称青。上古时代为西戎地,汉代为羌族居住地,东晋以后为吐谷浑所据,唐时为吐蕃所据,明清时为藏、蒙、汉等族居住。1929年设省,治西宁县(今青海西宁)。
◎结古镇
镇名。旧名结更多。在青海南部通天河南岸。为玉树县治所,也是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是该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通川、藏的交通要冲和贸易中心。“结古”是藏语“各种物资集散地”的意思。
◎香日德镇
镇名。在都兰县东南部柴达木河边。地处一绿洲中,为青藏公路上的一重要市镇。
◎析支
亦称赐支。地名。在今青海东南黄河弯曲处。《禹贡》“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即此,为秦汉时西羌聚居之地,也系通西域和西藏高原交通要冲之一。
◎赐支
见“析支”条。
◎湟中
①地区名。初因湟水两岸地得名,后又泛指今青海省东南地区。元胡三省注《通鉴》云:“夹黄河西岸之地,通谓之湟中。”汉时,这里为羌、汉、月氏等各族杂居地。东汉中平元年(184),湟中各族人民曾共推义从胡北宫伯玉为将军,举行了反抗东汉统治的起义。②县名。1946年改西宁县为湟中县。境内塔尔寺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钟存
地名。东汉时期对今青海东西黄河弯曲处的称呼。
◎德令哈
地名。原名巴音河,蒙古语“广阔金色的原野”之意。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现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首府,海西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古为青海丝路必经之地。
◎油沙山
地名。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青海通新疆必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