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辞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甘肃】

◎陇西郡

郡名。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西汉时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水市东部地区。东汉以后屡有增缩。三国魏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北魏时辖境相当今陇西县附近地。隋开皇三年(583)废,改置渭州,大业三年(607)又改称陇西郡。唐初改为渭州,天宝元年(742)复称陇西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渭州。为丝路要地。

◎泾阳

县名。①秦置,治今甘肃平凉西北,因在泾水之阳得名,属安定郡。西晋废。十六国后赵复置。北周废。②十六国前秦置,治今陕西泾阳县。北魏属雍州咸阳郡。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泾阳县,九年(589)改名咸阳县,十一年(591)移咸阳县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聂家沟,仍置泾阳县于今址。

◎冀县

县名。东周庄王九年(前688),秦伐冀戎,以其地置,治今甘肃甘谷东。西晋后废。北魏置当亭县。北周省入黄瓜县。隋改为冀城县。唐改伏羌县。

◎临洮

县名。秦置,治今甘肃岷县,以临洮水得名。东汉、西晋属陇西郡。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升为临洮郡。西魏大统中改名溢乐。隋大业初复改名临洮,义宁二年(618)仍改名溢乐。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西县

县名。秦于故西犬丘地置,治今甘肃天水西南。西晋废。

◎狄道

县名。①秦置,为甘肃陇西郡治,治今甘肃临洮县西南。北魏属河州武始郡;隋属雍州金城郡;唐为狄道郡,曾为临州治所。唐宝应后废。北宋熙宁五年(1072)复置,为熙州治所。金、元、明时并为临洮府治所。清乾隆三年(1738)升为州,1913年降为县,1928年改为临洮县。②北魏置,沿用汉翟道(古代翟、狄通用)旧名,治今陕西黄陵西北。西魏废。

◎上邽

县名。本邽戎地,秦武公时(前688)取其地置邽县。西汉改称上邽县,治今甘肃天水,属陇西郡。东汉时属凉州汉阳郡,晋为秦州天水郡治。东晋初,南阳王保居此地,称晋王。北魏时因避道武帝珪讳,改名上封,隋大业元年(605)复为上邽,为雍州天水郡治。唐开元二十二年(734)移治今甘肃秦安西北汉显亲故城,天宝元年(742)复还旧治,大中三年(849)又徙治显亲故城。汉唐之间为秦陇地区交通中心和军事重镇。唐安史乱后地属吐蕃,大中时收复,改为镇。

◎盖臧城

城名。原为汉姑臧县,今为甘肃武威县城,“盖臧”原为秦时匈奴语,自汉讹为“姑臧”,遂相因至宋不改。元废之。

◎河西四郡

郡名。即酒泉、武威、张掖、敦煌总称。汉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降汉,以其故地置酒泉、武威两郡。元鼎六年(前111)又另置张掖、敦煌两郡。因其地在黄河上游以西,故称河西四郡,是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地区。

◎河西五郡

郡名。汉武帝时置河西四郡,至昭帝时又置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参见“河西四郡”条。

◎凉州

州名。①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辖境约相当今甘肃、宁夏、青海湟水流域、内蒙古额济纳旗,以及陕西定边、吴旗、凤县、略阳一带。三国魏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魏、晋后辖境缩小,只限于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北凉皆建都于此。后魏改州为镇,后复置凉州。隋大业三年(607)改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凉州。唐时辖境仅及今甘肃永昌以东及天祝以西一带。8世纪后期至9世纪中期曾属吐蕃。五代及西夏时称西凉府,元降为西凉州,明洪武初改为凉州卫。清雍正二年(1724)改为凉州府。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武威)。辖境相当今甘肃武威、永昌、民勤、天祝、古浪、永登等县地,1913年废。②前赵置,治上邽(今甘肃天水西)。③后赵置,治金城(今甘肃皋兰西南)。④前秦置,治枹罕(今甘肃临夏),后移治金城,太元初移姑臧(今甘肃武威)。此地为丝路交通要冲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安定郡

郡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东晋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泾河北岸)。隋开皇三年(583)废,大业三年(607)复置。唐初改为泾州,天宝元年(742)复改为安定郡,至德元载(756)又改名保定郡,后又改为泾州。宋改为泾州安定郡。后废。

◎金城郡

郡名。汉始元六年(前81)置,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晋移治榆中(今甘肃兰州市东)。十六国前凉移治金城(今兰州市西北)。北魏时还治榆中,辖境更小,相当今兰州市及其以南一带。西魏后移治子城(今兰州市)。隋开皇初郡废置兰州。炀帝初州废,后复置金城郡,还治金城。唐初仍改为兰州,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兰州为金城郡。

◎敦煌郡

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分酒泉郡置,治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北魏降为镇,后复为郡。隋开皇三年(583)废,大业三年(607)复置。唐武德五年(622)改置为西沙州,贞观七年(633)改名沙州,天宝元年(742)仍改为敦煌郡,乾元元年(758)又改沙州。历为河西走廊要地,丝路门户。

◎酒泉郡

郡名。西汉元狩二年(前121)以原匈奴昆邪王地置,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北魏废,孝昌中复置。十六国时西凉李嵩曾迁都于此。隋开皇三年(583)废,分置肃州,寻废。唐复置肃州,天宝元年(742)复为酒泉郡,乾元元年(758)仍改为肃州。为丝路要冲。

◎张掖郡

郡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以故匈奴昆邪王地置,治得(今甘肃张掖西北)。北魏废。十六国北凉沮渠蒙逊曾都于此。西魏文帝时复置。隋开皇三年(583)又废。大业三年(607)复置,移治今张掖市。唐初改名甘州,天宝元年(742)复称张掖郡,乾元元年(758)复改甘州。地当通往西域及漠北道路要冲。

◎天水郡

郡名。西汉元鼎三年(前114)置,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辖境相当今甘肃通渭、静宁、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东汉永平十七年(74)移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改名汉阳郡。三国魏复改为天水郡。西晋移治上邽(今甘肃天水)。隋开皇三年(583)废,大业三年(607)复置。唐初废,天宝元年(742)复置。乾元元年(758)改为秦州。此地是由汉唐都城长安通往西域的重地。

◎武威郡

郡名。汉元狩二年(前121)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属凉州刺史部,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曾建都于此。隋开皇三年(583)废,大业三年(607)复置。唐武德初改置凉州,天宝元年(742)复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凉州。地处祁连山麓,汉唐时为通往西域丝路之要地。

◎氐道

县名。西汉置,属陇西郡,其地为氐族所居。汉制,县有蛮夷曰道,故得名。治今甘肃武山县东南,礼县西北。东汉末废。

◎首阳

县名,西汉置,属陇西郡,治今甘肃渭源县东北渭河北岸。西魏大统十七年(551)改名渭源县。

◎金城

县名。①西汉置,属金城郡。治所在今兰州市西北。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称金城。”十六国前凉为金城郡治所,西秦曾在此建都。北魏改置子城,移治今甘肃皋兰县西南。隋复治金城,治所在今兰州市,后改名五泉。唐复故,后陷吐蕃。宋改置兰泉,治所即今甘肃皋兰。此地为丝路交通冲要之区。②唐武德二年(619)改因城置,治今陕西甘泉西北。天宝元年(742)改为敷政。③唐景龙四年(710)以始平改置,因中宗送金城公主入吐蕃别于此,故名,治今陕西兴平。至德二载(757)改为兴平。此地为关中东西大道及丝路所经之地。

◎平襄

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汉为天水郡治所,新莽为镇戎郡治所。北魏废。

◎绵诸

①道名。西汉时,因有蛮夷居其间,故置绵诸道,治今甘肃天水东。东汉废。②县名。北魏置,治今甘肃天水东。西魏废。

◎临泾

县名。①西汉置,治今甘肃镇原县东南。东汉、曹魏、西晋为安定郡治所。②隋大业十二年(616)改湫谷县置,治今甘肃镇原县。唐元和后置原州于此,五代、宋、金为原州治所。元至元七年(1270)废。

◎古陇县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张家川县境。东汉为凉州刺史治所。西晋废。北魏改置陇城县。

◎豲道

县名。西汉时以陇西豲戎之地置,治今甘肃陇西县南。北魏改作桓道,后更名内陶,隋开皇初改称武阳,开皇十年(590)又改为陇西。

◎望垣

亦作望恒。县名。西汉置,属凉州天水郡,治今甘肃天水西渭河南岸。西晋废。

◎敦煌

县名。西汉置,治敦煌(今甘肃敦煌),为敦煌郡治所。十六国西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敦煌县。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复置,并移治今址。为丝路门户。

◎广至

县名。西汉置,属敦煌郡,治今甘肃安西县百齐堡。北周废。

◎冥安

县名。西汉置,属敦煌郡,治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因县境有冥水而得名。北周废。

◎龙勒

县名。西汉置,属敦煌郡,治今甘肃敦煌西南南湖镇破城子。因有龙勒山得名。北魏为寿昌郡治所。北周时郡县俱废,并入鸣沙县。

◎池头

县名。西汉置,属酒泉郡,治今甘肃玉门西北。东汉改名沙头。后废。

◎令居

县名。西汉昭帝置,治今甘肃永登西北。后移治今甘肃古浪西。东汉元初二年(115)护羌校尉庞参复迁旧治。西晋废。十六国前凉复置。后废。

◎允吾

县名。①西汉置,治今甘肃永靖西北湟水南岸。三国魏废。②隋大业二年(606)改邑次县置,治今甘肃永登东南。六年(610)改名会宁。

◎禄福

县名。西汉置,为酒泉郡治,治今甘肃酒泉。西晋改名福禄。参见“福禄”条。

◎酒泉

县名。①隋开皇三年(583)以永平县改置,治今张掖西北。大业二年(606)移治今张掖,改名张掖。②隋义宁初以福禄县改名置,治今甘肃酒泉。1913年废。

县名。汉武帝以匈奴地置,治今甘肃张掖西北。西晋改名永平。自汉至魏为张掖郡治所。

◎骊靬

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永昌西南。西域骊靬人内迁居此,故名。东晋张祚将伐骊戎于南山,大败而还。北魏后作力乾,隋废。

◎张掖

县名。①西汉置,属武威郡,治今甘肃武威张义堡。西晋废。②隋大业二年(606)以酒泉县改置,为张掖郡治,治今甘肃张掖。唐为陇右道甘州治。唐末废。清雍正二年(1724)复置。

◎宣威

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民勤西南。北魏废。

◎休屠县

县名。西汉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治今甘肃武威北。西晋废。北魏复置。隋废。

◎姑臧

县名。西汉元狩二年(前121)置,为武威郡治,治今甘肃武威。三国后为凉州治所。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李轨皆建都于此。唐为凉州及河西节度使治所。安史乱后地陷吐蕃,遂废。地处河西走廊要冲,是丝路要地。

◎武威

县名。①汉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昆邪降,以其地置,治今甘肃民勤东北。晋并入姑臧。②唐总章元年(668)以神鸟县改置,治今甘肃武威。神龙元年(705)复改神鸟县,后废。清复置,仍称武威县。

◎允街

县名。西汉置,属金城郡,治今甘肃永登南庄浪河西岸。《后汉书注》:“允街城临丽水,一名丽水城。”丽水即今庄浪河。西晋末废。

◎榆中

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榆中西北。《水经注》河水“又东过榆中县北”,“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即此。唐废入五泉县地。民国复称榆中。

◎枝阳

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永登东南庄浪河东岸。西晋初废。十六国前凉复置。北魏废。

◎安定

县名。①西汉置,治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东汉废。西晋复置。唐至德二载(757)改名保定县。曾为安定郡治所,又先后为雍州及泾州治所。②金大定七年(1167)以定安县改名,治所即今甘肃宁县。元至元七年(1270)废。③元升安定堡置,治所即今陕西子长县西北安定镇。④明洪武初降安定州置,治今甘肃定西县。1913年改今名。

◎阴槃县

县名。①西汉置,东汉称阴盤,治今陕西长武县西北。汉灵帝末废。②东汉末徙置,治今陕西临潼东,晋称阴般,北魏废。

◎襄武

县名。①西汉置,属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东南。三国魏移郡治于此。唐属陇右道渭州,后陷于吐蕃。宋改置陇西县。②北魏置,治今甘肃民勤西南。西魏废。

◎祖厉

县名。又名马城。西汉置,以近祖厉河而得名。属定安郡,治今甘肃靖远西南。西晋废。

◎揟次

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武威东南。为丝路河西走廊段之要地。

◎显美

县名。西汉置,属张掖郡,治今甘肃永昌东南。东汉西晋属凉州武威郡。北周废入姑臧。

◎屋兰

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山丹西北,北魏废。

◎昭武

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临泽西北旧临泽东。西晋改名临泽。

◎日勒

县名。西汉置,属张掖郡,治今甘肃山丹东南古城洼。西晋为凉州西郡治所。北魏改名永宁县。

◎渊泉

县名。①西汉置,属敦煌郡,治今甘肃安西东的古朗吉。故城左右有十道沟水。阚骃《十三州志》:“地多流泉,曰渊泉,县以水名。”清移柳沟卫来治。后废为城。②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安西、柳沟两卫改置,属安西府;三十七年(1772)又升置安西州,治今甘肃安西。

◎干齐

县名。西汉置,属酒泉郡,治今甘肃玉门东七十里柳沟堡南,为西部都尉治所。晋属凉州敦煌郡。后废。为丝路要地。

◎会水

县名。西汉置,属酒泉郡,治今甘肃金塔南。《十三州志》:“泉水所会曰会水;今苏赖昌马合流,分注靖逆旧城之东西;又西经十道沟水,至柳沟。以方位考之,十道地当为汉之会水县地。”北魏废。

◎表氏

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高台西。东汉、西晋称表是。北魏废。

◎乐涫

县名。西汉置,属酒泉郡,治今甘肃酒泉东南。北魏降为乐涫戍,后复置。隋废降为镇,为丝路要地。

◎玉门

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玉门西北赤金堡稍东。东晋时西凉分置会稽郡,北魏时又分置玉门郡,北周废玉门郡,设置会稽县。隋开皇十年(590)复改玉门县。唐末废。明置赤金蒙古卫,后废。清复置赤金卫。乾隆二十四年(1759)复置玉门县,移治今玉门西北玉门镇。城西有玉门关,是丝路上的重要关隘,为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门户。

◎番和

县名。西汉置,属张掖郡,治今甘肃永昌。西晋改名番禾。十六国后凉升置番禾郡。北魏改为番和郡。北周废为镇。隋开皇三年(583)复置番和县,属雍州武威郡。唐天宝中改名天宝县,长庆中仍改番和县,后废。为丝路要地。

◎略阳道

政区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秦汉时县级行政机构,以有蛮夷曰道。东汉改为略阳县。

◎羌道

政区名。西汉置。以羌族所居得名。秦汉时县级行政机构,有蛮夷曰道。治今甘肃舟曲一带,属陇西郡。三国后废。

◎删丹

县名。西汉置,因删丹山(即焉支山)得名。属张掖郡。治今甘肃山丹县。东汉兴平二年(195)属西郡。北魏改名山丹县,隋大业初复旧名,仍属张掖郡。唐属甘州。安史之乱后其地为回鹘所据。北宋天圣六年(1028)地入西夏。元代置山丹州,明改山丹卫,清改山丹县,今因之。

◎安故

县名。汉置,治今甘肃临洮南。东汉末废。前凉复置,兼置安故郡,旋废。

◎汉阳郡

郡名。①东汉永平十七年(74)改天水郡置,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东)。三国魏复名天水。②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置,治兰仓(今甘肃礼县)。北周废。隋大业三年(607)置,治上禄(今甘肃礼县西南)。唐武德元年(618)改为成州。

◎广魏郡

郡名。三国魏置,治临渭(今甘肃天水东)。西晋泰始中改为略阳郡。

◎南安郡

郡名。东汉中平五年(188)分汉阳郡置,治豲道(今甘肃陇西)。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武都郡

郡名。①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于白马氐居地置,治武都县(今甘肃武都北)。下辖武都、上禄、河池、沮、故道、嘉陵道、平乐道、循成道、下辨道九县。约当今甘肃陇南武都地区的大部、天水地区的西和、徽、两当诸县,以及东入陕西境内的凤、略阳等县地。东汉因之。至东汉末年,郡废。北魏复置,治石门县(今甘肃武都)。西魏、北周因之。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大业初又改州为郡,仍称武都郡。唐初复改武州,天宝元年(742)再改武都郡,迄乾元元年(758)郡废。②北魏太延二年(436)置,治虢县(今陕西宝鸡虢镇)。辖地当今陕西眉县、宝鸡、千阳与陇县的南部及太白县的西北部地区。郡境为长安西出丝绸之路所必经。西魏、北周因之。隋开皇初郡废。

◎略阳

县名。①东汉以略阳道改置,属凉州汉阳郡,治陇城县(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西晋属秦州略阳郡。后废。②西魏以陇城县改名置,治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隋开皇二年(582)改为河阳县。

◎沙头

县名。东汉以池头县改名置,属凉州酒泉郡,治今甘肃玉门西南。北魏废。

◎鹯阴

县名。东汉以鹑阴县改名置,治今甘肃靖远西北。西晋废。

◎安弥

县名。东汉以绥弥县改名置,治今甘肃酒泉东。北魏废。

◎鹑觚

县名。东汉改汉阴密县置,治今甘肃灵台东北。秦使太子扶苏及蒙恬筑长城,见此地原高水浅,因欲筑城,遂以觚爵奠祭,乃有鹑鸟飞升觚上,以为灵异,因以名县。西魏大统中移治今灵台县。唐天宝元年(742)改名灵台。

◎鄣县

县名。①东汉析襄武县地置,属凉州陇西郡,治今甘肃漳县西南。晋永嘉后废。北魏复置,改此名。隋改名障县。唐复名为鄣县,属陇右道渭州,后陷吐蕃。宋置盐川镇。元复置鄣县。明初改名漳县,并移治三台山麓。②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置,治今西安临潼区交口镇北。西魏废。

◎新兴

县名。东汉末置,治今甘肃武山西北,属南安郡。北魏属广宁郡。隋初废。

◎西郡

郡名。三国魏置,治日勒(今甘肃永昌西北),西魏废。

◎中陶

县名。三国魏置,属南安郡,治今甘肃陇西东北渭水北岸。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废。

◎新阳

县名。①三国魏置,治今甘肃天水西北渭河北岸。晋属秦州天水郡。《水经注》:“渭水过新阳下城南,即故县也。”西晋末废。②北魏置,为凉州泉城郡治,在甘肃省境。

◎临渭

县名。三国魏析陇县地置,治今甘肃天水东五十里。晋为秦州略阳郡治所。北魏并入陇城。

◎宜禾

县名。①三国魏置,治今甘肃安西南。北周废。②西晋以宜禾都尉改置,属凉州敦煌郡,治昆仑障(今甘肃安西县地)。北周废。③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置,为新疆镇西府附郭,治今新疆巴里坤县。咸丰五年(1855)废。

◎秦州

州名。①晋泰始五年(269)分雍、凉、梁三州置,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太康三年(282)废,并入雍州;七年(286)复置,移治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改县曰上封,仍为州治。隋县复故名,大业三年(607)改州为天水郡。唐初复名秦州,开元二十二年(734)移治成纪县(今甘肃秦安西北)。天宝元年还治上邽,乾元元年(758)复改为秦州,宝应中陷入吐蕃。北宋初与成纪同移治今天水。明省县入州。清雍正时改为直隶州。1913年降为天水县。②十六国前凉置,治陇西(今甘肃陇西西南)。③十六国北凉置,治张掖(即今甘肃张掖)。④唐武德二年(619)置,治今甘肃秦安东,领成纪、伏羌、上邽、陇城四县,地当今天水地区大部。宋时废。

◎狄道郡

郡名。晋惠帝置。治狄道(今甘肃临洮)。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临潭、临洮、岷县和青海贵德、尖扎、循化等县地。十六国前凉张骏时改置武始郡。唐天宝元年(742)复置。乾元元年(758)改为临州。

◎略阳郡

郡名。①西晋泰始中以广魏郡改名置,治临渭县(今甘肃秦安东南)。北魏废。②北魏置,治陇城县(今甘肃秦安陇城镇)。隋开皇三年(583)废。

◎兰池

县名,西晋置,治今甘肃山丹县境,隋废。

◎永平

县名。西晋以得县改名置,治今甘肃张掖西北。十六国北凉建都于此。隋开皇三年(583)改名酒泉,后又改为张掖。

◎骍马

县名。西晋置,属凉州酒泉郡,治今甘肃玉门东北骟马镇。北魏废。

◎万岁

县名。晋置,隶于西郡。地不详。

◎仙提

县名。晋置,隶于西郡。地不详。

◎会稽

县名。①西晋元康五年(295)置,治今甘肃玉门西北玉门镇附近。北周废。②北周以玉门县改置,治所在今甘肃玉门西北赤金堡东。隋开皇十年(590)复改为玉门县。

◎临泽

县名。①西晋以昭武县改名置,属凉州张掖郡。治今甘肃临泽县西北。北魏废。②1928年以抚彝厅改置,治今甘肃临泽县西北旧临泽。1952年移治沙河堡(即今县治)。

◎福禄

县名。①西晋以原禄福县改名置,治今甘肃酒泉。十六国西凉李嵩曾建都于此,寻入北凉。北魏平北凉后复置。隋属雍州张掖郡,义宁初改名酒泉。②唐武德二年(619)置,属陇右道肃州。治今甘肃高台西南。天宝后废。

◎沙州

州名。十六国前凉置,治敦煌县(今甘肃敦煌西)。辖境相当今甘肃安西县西至新疆吐鲁番一带,不久废。唐武德五年(622)改瓜州为西沙州,贞观七年仍改为沙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敦煌郡。乾元元年仍改沙州。安史乱后陷入吐蕃,五代时属回鹘,宋属西夏。元至元十四年(1277)复置,十七年(1280)升为路。辖境相当今甘肃安西以西地区。明洪武初废。永乐初置沙州卫,正统时废。

◎河州

州名。十六国前凉分凉州置,治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西秦末地入吐谷浑。北魏太和中改为枹罕镇,移治今临夏,太和十六年(492)仍改河州。辖境相当今洮河、大夏河中下游流域地。隋以后缩小,大业三年(607)改为枹罕郡。唐初复置河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安乡郡。乾元元年(758)又改河州,宝应初地入吐蕃。北宋熙宁六年(1073)复置。元至元六年(1269)改为河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改置河州卫,五年(1372)升为府,景泰二年(1451)复改为州。1913年改为导河县。1938年改为临夏县。

◎仇池郡

郡名。晋时杨定求割天水之西县、武都之上禄为仇池郡,治今甘肃成县仇池山。北魏为仇池镇,后改置秦州仇池郡,治阶陵,又为南益州仇池郡,治西乡。隋废。县境有仇山。本名仇雍,其上有池,故称仇池。

◎建康郡

郡名。十六国前凉置,治今甘肃高台南,北魏废。

◎祁连郡

郡名。十六国前凉置,治今甘肃张掖东南,北魏废。

◎大夏

郡名。①郡名。十六国前凉置,治大夏(今甘肃广河西北)。北魏废。②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广河西北。西晋废。十六国前凉复置。唐广德后废。

◎武始郡

郡名。十六国前凉张骏以狄道郡改置,治狄道县(今甘肃临洮),北魏移治勇田县(今临洮北),西魏还治狄道。隋开皇三年(583)废。

◎武兴郡

郡名。①十六国前凉置,治晏然县(今甘肃武威西北七十里)。北周废。②北魏以杨氏原据地武兴国改置,治武兴县(今陕西略阳)。隋开皇三年(583)改郡名为顺政。

◎晋昌郡

郡名。西晋元康五年(295)分敦煌郡置,治冥安县(即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辖境约当今甘肃安西至玉门以西的疏勒河中游和踏实河流域一带。北魏后缩小,并改名为常乐郡。北周武帝时改名永兴郡。唐天宝、至德时又曾以瓜州为晋昌郡。

◎广武郡

郡名。十六国前凉置,治广武县(今甘肃永登东南)。南凉秃发乌孤曾建都于此。隋郡废,改县名邑次,后复为广武郡,后又改邑次,又改允吾。唐复称广武郡,后陷于吐蕃。

◎平凉郡

郡名。①十六国前秦置,治平凉县(今甘肃平凉南)。辖境相当今甘肃平凉地区西北一带。北魏移治鹑阴县(今甘肃华亭西)。辖境相当今甘肃华亭与平凉西南至东南一带。北周废。②隋大业三年(607)置,治平高县(即今宁夏固原)。唐初改为原州,天宝元年(742)复为平凉郡,乾元元年(758)仍改为原州。

◎苑川

①郡名。十六国西秦乞伏国仁置,治苑川城(今甘肃榆中境),后废。②县名。十六国后秦置,治今陕西宝鸡市东。西魏大统十六年(550)治今宝鸡东渭水北岸汉陈仓故城,改名陈仓县。

◎魏安郡

郡名。十六国前凉置,治今甘肃古浪县东。北周降为百山县。

◎昌松

①郡名。十六国后凉置,治昌松县(今甘肃武威东南),后改名东张掖郡。北魏复改昌松郡。北周废。②县名。十六国后凉以苍松县改置,治今甘肃武威东南汉苍松县旧址南十里。隋开皇初改名永世县,后复改昌松县,唐乾元后废。

◎临松郡

郡名。十六国后凉置,治临松县(今甘肃肃南东南)。北周废。

◎凉兴郡

郡名。十六国后凉置,治凉兴县(今甘肃安西县南),北魏废。

◎会稽郡

郡名。十六国前凉置,冶今甘肃安西县境。北周废。

◎金山郡

郡名。十六国北凉置,治今甘肃山丹县西南。北魏废。

◎晏然

县名。十六国前凉置,治今甘肃武威西北。北周废。

◎凉兴

县名。十六国后凉置,治今甘肃安西县南。隋开皇四年(584)废。

◎广武县

县名。十六国后凉以永登县改名置,治今甘肃永登东南。隋开皇初改名邑次县,大业二年(606)改为允吾县,六年(610)改名会宁县。唐武德三年(620)复旧名。乾元二年(759)改为金城县。

◎永登

县名。前凉始置。北魏并入广武县,改广武为邑次,后又改为允吾。唐复曰广武,后陷吐蕃而废。元置庄浪县,明洪武十年(1377)改置庄浪卫,三十一年(1398)降为庄浪守御千户所。永乐元年(1403)复庄浪卫。清康熙二年(1663)复降为庄浪所,雍正六年(1728)改置平番县,属甘肃省凉州府。1928年改永登县,至今因之。

◎平凉城

城镇名。东晋时苻秦置,即今甘肃平凉。北周升置平凉县。

◎渭州

州名。北魏永安三年(530)以陇西郡置,治襄武县(今甘肃陇西东南)。隋大业三年(607)复改置陇西郡。唐初仍改渭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陇西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渭州。唐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定西、鄣县、渭源、武山等县地。安史乱后入吐蕃,大中时又复归唐。中和四年(884)移治平凉县(今甘肃平凉西)。北宋时辖境相当今甘肃平凉、华亭、崇信及宁夏泾源县地。金升为平凉府,移治今平凉市。

◎古泾州

州名。北魏以安定郡置,治临泾县(今甘肃泾川),后移治定安县(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隋大业三年(607)废,改为安定郡。唐复置泾州,天宝元年(742)复为安定郡,至德元载(756)又改为保定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泾州,大历三年(768)置泾源节度(后又改彰义军节度)治此。北宋仍称泾州。金移治泾川县(今甘肃泾川北五里),元光元年(1222)移治长武县(今甘肃泾川东)。元还治临泾县故址。明洪武三年(1370)移治今泾川县。1914年降州为县。

◎瓜州

州名。①北魏孝昌中改敦煌镇置,因属古瓜州(即月氏戎地)而得名,治敦煌县(今甘肃敦煌西)。辖境相当今甘肃酒泉市以西地区。隋大业初废。唐武德二年(619)改置西沙州。②唐武德五年(622)置,治晋昌县(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辖境相当今安西附近一带。后又先后陷于吐蕃、回鹘、西夏,遂废。③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治今甘肃安西县西南瓜州口。明废。

◎南安阳郡

郡名。北魏置,治今甘肃陇西县东南。

◎寿昌郡

①郡名。北魏置,治今甘肃敦煌西。北周废。②唐武德二年(619)以龙勒故城地置,属陇右道沙州,治今甘肃敦煌西南南湖镇破城子。后陷于吐蕃,遂废。

◎武安郡

郡名。北魏置,治襄武县(今甘肃民勤西南)。西魏废。

◎平原郡

郡名。北魏置,治阴槃县(今甘肃平凉东泾水北岸)。隋开皇三年(583)废。

◎赵平郡

郡名。北魏置,属泾州,治鹑觚(今甘肃泾川东南)。北周时废。

◎常乐郡

郡名。北魏以晋昌郡改名置,治冥安县(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北周改名永兴郡。

◎玉门郡

郡名。北魏孝明帝时置,治玉门县(今甘肃玉门西北赤金堡东)。北周废。

◎番禾郡

郡名。十六国后凉升番和县置,治番禾县(今甘肃永昌)。北魏改为番和县。

◎番和郡

郡名。北魏以番禾郡改名置,治今甘肃永昌县。北周废。

◎勇田

县名。北魏置,治在今甘肃临洮县北,西魏废。

◎赤水

县名,北魏于索西城置,治今甘肃岷县东北。北周废。

◎永宁县

县名。①北魏以日勒县改名置,治今甘肃永昌西北。西魏改称弱水县。②北宋崇宁三年(1104)升永宁寨置,治今甘肃甘谷县西。金废县复为寨。

◎陇城

县名。①北魏改略阳县置,属秦州略阳郡,治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西魏改名略阳县。隋开皇二年(582)又改为河阳县,六年(586)复改陇城县,属雍州天水郡。唐属陇右道秦州,安史乱后地陷吐蕃。宋复置。元废。②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置,治今甘肃天水西南。元至元七年(1270)废。

◎临松

县名。北魏置,治今甘肃肃南东南马蹄镇。因境内有临松山而得名,北周废。

◎岷州

州名。西魏大统时置,因岷山得名,治溢乐(即今甘肃岷县)。隋大业初废,义宁二年(618)复置,唐天宝元年(742)改名和政郡,乾元元年(758)复改岷州,上元二年(761)废。唐辖境相当今岷县一带,后陷于吐蕃。北宋熙宁六年(1073)复置,其辖境相当于今甘肃西和、礼县、宕昌、岷山和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改名西和州,移治白石镇(今甘肃西和)。元初复置岷州,还治故址。明洪武十一年(1378)改为岷州卫。清初改为厅,雍正中复为州。1913年改为岷县。

◎西凉州

州名。①西魏文帝时置,治永平(今甘肃张掖西北)。废帝时改名甘州。②元至元十五年(1278)降西凉府置,属甘肃省永昌路,治今甘肃武威县。明洪武九年(1376)改为凉州卫。

◎西魏交州

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以北秦州改名置,治安阳县(今甘肃秦安东北)。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纪州。

◎甘州

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以西凉州改名置,治永平县(今甘肃张掖西北)。北周改置张掖郡。清初郡废,复置甘州。唐天宝元年(742)又改为张掖郡,乾元元年(758)复改为甘州,永泰后地入吐蕃,大中后入回鹘,宋天圣中入西夏,改为宣化府。元初复改甘州,至元后改甘州路,为甘肃行省治所。

◎宁州

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以豳州改名置,治安定县(今甘肃宁县)。隋大业二年(606)改为北地郡。唐初复改为宁州。宋属永兴军路,金属庆原路。元省安定县入州,属陕西省。明属陕西省庆阳府,清属甘肃省庆阳府。1913年降为宁县。

◎会州

州名。①西魏废帝置,治会宁(今甘肃靖远)。北周保定二年(562)废,改置会宁防。隋开皇元年(581)改名会宁镇。唐武德二年(619)升置西会州,贞观八年(634)改名粟州,同年又改会州。宋天圣后陷入西夏,元符二年(1099)再置会州,并于崇宁三年(1104)以倚郭县改置敷川县(今靖远)为其治所。辖境相当今靖远、定西、会宁等县地。后复入西夏。元初复名会州,移治西宁县(今甘肃会宁东),其后又省西宁县入州。明洪武初降为会宁县。②北周置,治今宁夏中宁县东鸣沙州。后废。

◎效谷郡

郡名。西魏置,治效谷县(今甘肃安西县西)。北周废。

◎古陇东郡

郡名。①北魏置,治泾阳县(今甘肃平凉西北)。后废。②西魏置,治今陕西陇县东南。隋开皇三年(583)废,义宁二年(618)复置。唐初废。

◎渭源郡

郡名。西魏大统十七年(551)置,治渭源县(今甘肃渭源东北渭河北岸)。后废。

◎宕州

州名。北周置。隋废,唐复置,改曰怀道郡,后为吐蕃所陷。治今甘肃岷县南。宋时于此设茶马市。及金人入据洮州,置蕃市于此。今为宕昌镇。

◎枹罕郡

郡名。北周置,治枹罕(今甘肃临夏)。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市地。隋开皇三年(583)废。大业时又曾改河州为枹罕郡。唐时郡废。

◎平凉

县名。北周以平凉城置,治今甘肃平凉,隋移治阳晋川(今平凉西泾河北)。唐移治今平凉县西北,唐末废。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复置,移治今平凉西安国镇之西。元移治今址。清时为甘肃平凉府治所。1913年废府存县。

◎和戎

县名。北周置,隋因之,属宕昌郡,位于郡境西北隅。唐废之。今不详其确址。

◎金山县

县名。北周置,治今甘肃山丹西南。后废。

◎兰州

州名。隋开皇元年(581)改金城郡置,治子城(今甘肃兰州)。辖境相当今兰州市及临洮县等地。大业三年(607)改置金城郡。唐武德二年(619)复改兰州,天宝元年(742)又改金城郡,乾元元年(758)仍改兰州,宝应后废。唐辖境仅有今兰州附近。北宋元丰四年(1081)复置。明洪武初降为兰县,成化十四年(1478)复升为兰州,不领县。清乾隆三年(1738)移临洮府来治,改为兰州府,并置皋兰县为治所。兰州绾毂东下关中,西去湟水,西北进入河西走廊,东北前往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交通路口,是丝路上的枢要之地。

◎庆州

州名。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合水县(今甘肃庆阳)。辖境相当今甘肃庆阳、环县、合水、华池及陕西志丹县西部。大业三年(607)改为弘化郡。唐初复改为庆州,天宝元年(742)又改安化郡,后改为顺化郡,乾元元年(758)又复改为庆州。宋庆历元年(1041)后为环庆路治所,宣和七年(1125)升为庆阳府。

◎肃州

州名。隋仁寿二年(602)置,治福禄县(今甘肃酒泉),天宝初废。唐武德二年(619)复置。天宝元年(742)改为酒泉郡,乾元元年(758)仍设肃州。后陷于吐蕃,又入西夏。元至元七年(1270)改置肃州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置肃州卫,清雍正二年(1724)废,七年仍置肃州。1913年,改置酒泉县。

◎常乐

县名。①隋开皇四年(584)以凉兴县改名置,治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唐武德四年(621)改名晋昌。②唐改隋常乐为晋昌,别置常乐县,治今甘肃安西县西,后陷于吐蕃。

◎陇西

县名。①隋开皇十年(590)以武阳县改名,治今甘肃陇西东南。唐末废。②北宋元祐五年(1090)升古渭寨置,治今甘肃陇西城关镇,为秦凤路巩州治所。金为临洮路巩州治所。元为陕西巩昌路治所,清为甘肃巩州府治。1913年裁府留县,直属甘肃省。

◎会宁

县名。①隋大业六年(610)以允吾县改名置,治今甘肃永登东南。唐武德三年(620)改为广武县。②唐武德二年(619)以凉川县改名置,治今甘肃靖远县。后废。③明以会州改置,治今甘肃会宁县。

◎阶州

州名。唐景福元年(892)改武州置,治皋兰镇(今甘肃武都东)。五代唐迁治福津县(今武都东南)。北宋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康县、舟曲等县一带,属秦凤路。南宋属利州路。元迁治柳树镇(今甘肃武都西北),省福津县入州,属巩昌都总帅府。明洪武四年(1371)降为县,移治今武都县。十年复为州,领文县,属巩昌府。清雍正六年(1728)直隶陕西省,增领成县,辖境扩大,相当今甘肃武都、康县、文县、成县等县地。1913年,改为武都县。

◎玉州

州名。唐因少数民族部落而置的羁縻州,在今甘肃庆阳境内。

◎安化州

州名。唐羁縻州,以内附党项置,后改为宜州都督府,寄治于关内道庆州(治今甘肃庆阳)境。

◎伏羌

①县名。唐武德三年(620)改冀县置,治今甘肃甘谷县。至德后废。元至元十三年(1276)复置。1928年改为甘谷县。②城名。北宋熙宁三年(1070)以伏羌县置,即今甘肃甘谷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复升为县。

◎安化

县名。①唐神龙元年(705)以弘化县改名置,治今甘肃庆阳。至德元载(756)改名顺化县,乾元元年(758)复改安化县。元至元七年(1270)废。明复置,1913年改名庆阳县。历为庆州、庆阳府治所。②北宋乾德二年(964)置,治今宁夏泾源西南。熙宁七年(1074)移治今泾源县。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化平县。

◎神鸟

县名。唐武德三年(620)分姑臧县置,为陇右道凉州治所,与姑臧同城分治,治今甘肃武威县。贞观元年(627)废,总章元年(668)复置,改名武威县,神龙元年(705)复改神鸟县,后废。

◎嘉麟

县名。唐万岁通天元年(696)置,属陇右道凉州,治今甘肃武威西北,后陷于吐蕃。

◎天水

县名。唐初析上邽置,治今甘肃天水西南天水镇。唐末废。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复置,移治今天水西南。北宋属秦凤路秦州,又为利州路天水军治,治所南移,宋绍兴时陷于金,另置南北天水县,后复归宋,升为天水军,南宋嘉定九年(1216)复还故治。元初废。

◎晋昌

县名。唐武德七年(624)以常乐县改名置,治今甘肃安西东南锁阳城。大历后至宋先后陷于吐蕃、回鹘、西夏、蒙古后遂废。

◎木波城

城堡名。唐贞元九年(793)治筑盐州城,命朔方都虞侯杨朝晟戍木波堡,贞元十三年(797)杨朝晟改筑为木波城。宋因置木波镇,以御西夏军队的南侵,故址在今甘肃环县东南,仍名木波镇,或木钵镇。

◎西凉府

府名。五代及西夏时以凉州为西凉府,治今甘肃武威。元至元十五年(1278)降为西凉州。

◎泾原路

政区名。北宋康定二年(1041)分陕西路置泾原路经略安抚使。治渭州(今甘肃平凉)。金皇统二年(1142)废。

◎环庆路

政区名。北宋康定二年(1041)分陕西路置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治庆州(后升庆阳府,今甘肃庆阳)。辖境相当今陕西长武、武功、旬邑、淳化等县间地和甘肃环江、马莲河流域以东地。元丰中及宣和时均曾置转运使。金皇统二年(1142)改置庆原路。

◎庆阳府

政区名。北宋宣和七年(1125)改庆州置,治安化(即今甘肃庆阳)。

◎巩州

州名。北宋崇宁三年(1104)升通远军置,治陇西县。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通渭、漳县、武山、定西等县地。元改置巩昌路。金正大(1224—1231)中改为巩昌府。

◎熙州

州名。北宋熙宁五年(1072)置,治狄道县(今甘肃临洮)。金升为临洮府。

◎陇干

县名。北宋元祐八年(1093)升外底堡置,属秦凤路德顺军,治今甘肃静宁县。金因之。元大德八年(1304)并入德顺州。

◎北宋永宁县

县名。北宋崇宁三年(1104)置。金废为寨,元省。故址在今甘肃武山东约20公里处。

◎阿干

①城堡名。北宋元丰六年(1083)置,属秦凤路兰州,即今甘肃兰州南阿干镇。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为县。②县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阿干堡置,属临洮路兰州,治今甘肃兰州南阿干镇。元至元七年(1270)废县为镇。

◎落门镇

①镇名。即宋小落门寨。在今甘肃武威东。②乡聚名。一名大落门。在今甘肃甘谷县西。《水经注》:“落门水,东北流注于渭水,有落门聚。”

◎定西城

城名。北宋元丰四年(1081)以西使城改名置,在今甘肃定西南27公里,金升为定西县。

◎来羌城

城寨名。北宋置,崇宁三年(1104),王厚开边,西取吐蕃故地,筑城戍守,因名来羌,取安辑招抚羌人之意。《宋史·地理志》云:此城“东至安乡关七十里,西至大通城界三十八里,南至南川界四十八里,北至黄河二十里”。故址在今甘肃临夏西北。

◎踏白城

城名。初为吐蕃所置,北宋熙宁七年(1074),吐蕃首领鬼章诱知河州景思立与偏将王宁会于此城,杀之。八年(1075),王韶攻下踏白城,遂归宋,故址在今甘肃临夏西北。

◎熟羊城

城寨名。北宋皇祐(1049—1054)初筑,因筑城十分迅速而得名,意为用煮熟一只羊的工夫筑成的城。故址在今甘肃陇西西北约20公里处。

◎大顺城

城寨名。北宋庆历初筑置。此城对遏制西夏军队的南犯起了很大作用,所谓“大顺既成,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自是寇患益少”。其故址在今甘肃华池东北。

◎陇城寨

堡寨名。北宋庆历四年(1044)于陇城县故地筑,即今甘肃秦安东北陇城镇。

◎柔远寨

堡寨名。北宋筑置,属庆州,在今甘肃华池北。

◎渭源堡

堡寨名。北宋熙宁五年(1072)置,属熙州。金隶临洮府。西夏光定五年(1215)败金军于渭源堡,即此地。元至元年间升为县。故地即今甘肃渭源。

◎宣化府

府名。西夏以甘州改置,治今甘肃张掖。元初改为甘肃路。

◎积石州

州名。①原积石县,唐置积石军。西夏置积石州。故址在今甘肃临夏西。②本静边镇,唐仪凤二年(677)置为军,治今青海贵德西。后地入吐蕃,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为积石州。

◎金庆原路

政区名。金皇统二年(1142)并宋泾原、环庆两路置,治庆阳府(今甘肃庆阳)。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镇原、泾川以东,灵台以北和陕西长武、彬县、永寿、旬邑、淳化等县地。元初废。

◎临洮路

政区名。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分熙秦路西部置,治临洮府(今甘肃临洮)。辖境相当今甘肃岷山以北,黄河以南,会宁、通渭、武山县以西,临夏、夏河、临潭等县以东地区。金末废。

◎临洮府

政区名。金升宋临洮州置。元明因之。辖原兰州府地,治临洮县(今甘肃临洮)。清移府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

◎平凉府

政区名。金改泾州置,属凤翔路,治平凉县(今甘肃平凉)。辖境相当今甘肃平凉、华亭、崇信及宁夏泾源县地。明扩大,东至今甘肃泾川、镇原,西至庄浪、静宁,兼有今中宁县南部以南的宁夏地区。清初略小,同治后仅有今平凉、静宁、华亭及宁夏隆德县地。1913年废府存县。

◎德顺州

州名。金皇统二年(1142)以德顺军改名置,属凤翔路,治笼竿(又作陇干城,今宁夏隆德)。元至元后改名静宁州,移治静边寨(今甘肃静宁)。

◎定西州

州名。金贞祐四年(1216)迁定西县于安西县地置,治今甘肃定西南。后废。元移治今定西县,改名定西州。

◎金州

州名。金正大三年(1226)置,治龛谷县(今甘肃榆中南)。元移治今榆中县。明初降为金县。

◎新会州

州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以会州改名置,治保川县(今甘肃靖远西南)。元改为会州,移治今甘肃会宁县。

◎隆德

县名。宋置羊牧隆城,不久改为隆德砦,在今宁夏隆德县西北九十里。金升为县,明清因之,隶于平凉府。

◎通渭

县名。金升通渭堡置,属临洮路巩州,治今甘肃通渭。清雍正八年(1730)移治今通渭县东北,乾隆十三年(1748)夏移治今通渭县。

◎安西

县名。金升安西城置,治今甘肃定西县。元移定西州治此,后改为安定州。明降为县。清属甘肃巩昌府。民国改为定西县。

◎龛谷

县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龛谷堡置,属临洮路兰州,治今甘肃榆中南二十里,后于县置金州。元时县废。

◎保川

县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改敷川县置,为临洮路会州治所,县治在今甘肃靖远县西南。元废。

◎定西

县名。金升定西城置,属临洮路巩州,治今甘肃定西南,贞祐四年(1216)升为定西州。

◎甘肃行省

元政区名。至元十八年(1281)置,治甘州路(今甘肃张掖),辖境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宁夏大部和青海黄河以北、日月山以东地区。明洪武五年(1372)改为甘肃卫。

◎巩昌都总帅府

又名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政区名。元置,治陇西(今甘肃陇西)。始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隆庆五府及秦、陇等27州。至元十三年(1276),立巩昌路总管府;十四年,复行便宜都总帅府事,所辖府、州减少。至元二十一年(1284)仅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及秦、陇等15州,所辖地当今陕西吴旗、定边及宁夏同心以南,宁夏盐池与甘肃靖远、兰州以南,甘肃永靖、临洮、漳县、礼县、武都以东,大巴山以北地区。明初废。

◎庄浪路

政区名。元初以通边县改置,属陕西省,治今甘肃庄浪东北通边镇。大德八年(1304)降为州,仍属陕西省。

◎永昌路

政区名。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治今甘肃永昌县。明洪武三年(1370)改置永昌卫。清雍正二年(1724)降为县。

◎巩昌路

政区名,元改巩州置,治陇西(今甘肃陇西)。明改为巩昌府。

◎安定州

州名。元以定西州改名,治今甘肃定西县。明初降为安定县。

◎静宁州

州名。元初以德顺州改置,属陕西省,治今甘肃静宁县。辖境相当今静宁及宁夏隆德一带。明属陕西省平凉府,辖境相当今静宁、庄浪两县。清属甘肃省平凉府,辖境相当今静宁县地。1913年降为静宁县。

◎山丹州

州名。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升山丹县置,治今甘肃山丹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置山丹卫。

◎庄浪州

州名。元大德八年(1304)改庄浪路置,属陕西省,治今甘肃庄浪东北通边镇。明洪武三年(1370)降为庄浪县。

◎庄浪

县名。①元以允吾县故地改置,治今甘肃永登。明洪武十年(1377)升为庄浪卫。②明洪武三年(1370)降庄浪州置,属陕西省平凉府静宁州,治今甘肃庄浪东北通边镇。清改置厅,属甘肃省凉州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并入隆德县。

◎陕西行都司

全称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政区名。明洪武(1368—1398)间置,治甘州卫城(今甘肃张掖),领军卫十二,守御千户所四,分别为甘州左卫、右卫、中卫、前卫、后卫、肃州卫、山丹卫、永昌卫、凉州卫、镇番卫、庄浪卫、西宁卫,碾伯、镇夷、古浪、高台守御千户所。隶右军都督府。其辖区约当今甘肃河西地区、青海湟水流域一带。

◎金县

县名。明洪武中降金州置,治今甘肃榆中县。清属甘肃兰州府。后改为金城县。1911年仍改为榆中县。

◎凉州府

府名。清雍正二年(1724)以凉州卫改置,治武威(今甘肃武威)。1913年废。参见“凉州”条。

◎狄道州

州名。清乾隆三年(1738)升狄道县置,属甘肃兰州府,治今甘肃临洮。1913年降为狄道县。参见“狄道”条。

◎皋兰

县名。清置。原为汉金城、隋玉泉、宋兰泉县,清改为皋兰县。清甘肃省及兰州府共治此。县境自然条件优越,土田腴美,汉、回杂居,贸易甚盛,由此东经平凉入陕西,西北出嘉峪关以达新疆,古为通西域大道,丝绸之路之要冲。

◎平番

县名。清改明庄浪卫置。1928年又改名永登县。今因之。

◎古浪

县名。元时为古浪城。明正统三年(1438)置古浪守御千户所,属陕西行都司。清雍正二年(1724)升置为县,隶甘肃省,至今因之。

◎靖远

县名。清雍正八年(1730)升靖远卫置,属甘肃省兰州府,治今甘肃靖远。

◎安西厅

政区名。①清雍正二年(1724)置,治今甘肃安西东布隆吉镇。五年(1727)移治今安西县,乾隆二十四年(1759)升为安西府。②清雍正九年(1731)置,治今新疆巴里坤。乾隆三十八年(1773)升为镇西府。

◎庄浪厅

政区名。清以庄浪县改置,属甘肃省凉州府,治今甘肃庄浪东北通边镇。后并入隆德县。

◎抚彝厅

政区名。本甘肃高台县地,明时置驿,隶后卫。清初因之,后设抚彝厅,置通判,属甘州府,分理张掖县、南山关、梨园堡、沙河堡、高台县、平川堡等地。民国初改县。

◎甘凉道

政区名。民国置,属甘肃省,治今甘肃武威。辖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张掖、东乐、山丹、抚彝厅等。

◎渭川道

政区名。民国置,属甘肃省,治今甘肃天水。辖天水、秦安、清水、徽、两当、礼、通渭、武山、伏羌、西和、武都、西固、文、成等县。

◎安肃道

政区名。民国置,属甘肃省,治今甘肃酒泉。辖酒泉、金塔、高台、毛目、安西、敦煌、玉门七县。

◎泾原道

政区名。民国置,属甘肃省,治今甘肃平凉。辖平凉、华亭、静宁、隆德、庄浪、庆阳、宁县、正宁、合水、环县、泾川、崇信、镇原、灵台、固原、海原、化平等县。

◎兰山道

政区名。民国初置,属甘肃省,治今甘肃皋兰县。辖皋兰、狄道、红水、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榆中、渭源、定西、陇西、临潭、会宁、岷、漳15县。后废。

◎民勤

县名。1928年改镇番县置,治今甘肃民勤城关镇。

◎临夏

县名。1928年以导河县改名置,治今甘肃临夏。

◎景泰

县名。1933年改红水县置。属兰山道。寻道废。1949年后属武威地区,1958年成立白银市,划归白银市管辖,县治一条山镇。

◎张家川

县名,1953年由甘肃清水、秦安、庄浪及陕西陇县析置,1955年改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拉卜楞

镇名。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北部,大夏河西岸,为夏河县政府驻地。境内拉卜楞寺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保存有大量藏族历史文献。

◎罕幵

①地名。即枹罕。在今甘肃临夏东北,因境西有罕幵谷得名。《宋书·吐谷浑传》:“浑既上陇,出罕,西零。”②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天水南,因迁罕幵之羌居此得名。东汉废。

◎秦亭

地名。又作秦邑、秦城。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世本》:“秦非子始封于秦。”即此。《水经注》:“秦川有育故亭,秦仲所封也,秦之为号始于是。”

◎赤亭

地名。在今甘肃陇西县。东汉烧当羌来降,迁其众于此,后又称为赤亭羌。晋时后秦始祖姚弋仲,即赤亭羌人。

◎街亭

地名。①今甘肃天水东南街子镇。三国蜀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出师祁山,先锋马谡为魏将张郃战败于此。②在今甘肃庄浪南浪河北岸。东晋隆安元年(397)南凉秃发乌孤败后凉将窦荀于此。

◎西固

地名。宋为福津县之故城镇。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置西固军民千户所。明洪武七年(1374)置西固城千户所,洪武十五年(1382)置西固城军民千户所,属岷州卫。清为阶州地,土名西固堡。民国改为西固县。今因之。

◎白墩子

地名。在今甘肃靖远境内。以盐业闻名。

◎赤金湖

地名。在今甘肃玉门县东南,为驿道所经,地甚贫瘠。

◎兰泉

地名。在甘肃皋兰县南。亦曰五眼龙泉。相传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匈奴至此,以鞭杵地而泉出,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