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5:选择比努力重要,把握知识付费的风口
996现象的刷屏,让2019的网络热词又多了一个:加班型穷人。这里比喻一个人年薪很高,但是加班很多。尤其是在一味鼓吹努力的职场文化下,许多人都会被渐渐麻痹,你看,比我有钱,比我优秀的人比我还努力,我这点苦算什么呢?
于是盲目相信加班越多,锻炼越多,赚得越多,会继续不断加班,如此这般陷入死循环。其实,算上加班时间后,实际时薪和月薪几千的人相差无几,所谓“少爷的年薪,跑堂的时薪”。
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努力的方向就错了,单纯的一味努力,最终的结果一定就是事倍功半,南辕北辙。我在读《骆驼祥子》这本书的时候,深有感触,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这个人瞎努力。
祥子的人生三起三落,在这三起三落的人生中都曾出现过重新翻盘的转机,但祥子最终把手上比别人更好的牌,打成完败的结局,就是因为祥子虽然在努力,但却总是瞎努力。
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加班型富人,他们的工作时间并不比上面提到的时间短,甚至长更多,一天跑四个城市的都有,但不同的地方是,他们的跑动和你的跑动目的完全不同。他们的跑动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要实现层级地跃升。
从加班型穷人到富人地跃升,其实就是认知+方法地跃升。
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克服穷忙,才能挣到钱。换句话说,时代在变,社会环境在变,没有一种方法在每个时代都能奏效,最重要的是要辨别不同时代的突破口,看到适合自己特长的平台,所积累的一身武艺才有用武之地。
我很怕进入到一种无限循环的固定模式中,如果一段时间,我总是在无限循环地做相同的事情,我就会停下来寻求,内容或形式的创新,这都是思考的方向。在这个思考中,我看到了知识付费背景下声音工作者的职业生态变化。
过去的声音工作者是一对一地“定制化”生产,而这个时代新兴声音市场的出现,让这些工作者们可以一对多地进行批量化生产。从工业化的初期,进入到了工业化的成熟阶段,这是我们生存生态的巨大改变。
我一直倡导,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思考和行动,配上对应的技能,在当下的时代规划出自己的商业模式,实现财务增收,而我自己也是这样践行的,这一决定让我自己主讲的声音课程收获了10万付费听众。
过去的声音工作者,为什么不如现在收入高呢?因为他们的时间只能卖出一份,因此生产的上限就是自己的时间上限。再加上因为环节过多,审核过严,常常造成还未坚持到最终输出,创作者已经由于内驱力耗尽,而停止了耕耘。
有声节目付费的本质,是把产品或服务变成声音,以实现商业价值。和以往人们熟悉的图书、报纸等“出售”产品、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活跃在这个领域的一大批公司、平台和“内容网红”,他们是将自己的内容技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变现。
互联网就是我们的时间复制器,这让声音具有表现力的人占有的市场越来越大。
互联网对声音的变现,能省去诸多冗余的环节,让生产者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内容商业化,大大刺激了人们的行动意愿,让人们更努力关注自己的内容生产。
借着知识付费的这个契机,我开始了试水线上课程,并开始尝试把自己对声音“日用品”的培训,搬到互联网上,把自己的时间卖出更多份。
在“要点3:声音形象与商业的结合”中,我提到过需求在哪里,价值洼地就在哪里。声音的投资价值随着时代不同,需要被重新思考,这段重新思考的过程,也让我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看见知识付费带来的价值。
抵达便捷性+时间稀缺性
“抵达便捷性”已经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而实现了,这时我自问:我是否能实现为听众稀缺的时间提供服务价值?
通过自问和思考,我发现过去的经历已经切实证明了,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员建立起自己对声音的掌控能力。
记得有一次在昆明分享我的书籍《如何练就好声音》,主持人最后问了一个问题,他说:“我的专业需要学4年,才能够把声音练好、运用得更好,但是你说可以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能让学员改变他们的声音,能不能在现场给我们展示一下?”
于是,我当场请了一位听众上台,先倾听她的声音来发现问题,随后提了两个优化声音的建议,并用技巧带领她现场感受和练习,接着请她用练习后的声音重新做了一遍自我介绍,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帮助她改善了自己的声音形象。所有的听众都惊呼:“哇,真的很明显。”除此之外,在每一次线下讲座时,我也发现大家对这种立竿见影的声音掌控效果趋之若鹜。
听众发现有人能在短时间内,为他们解决问题、赋予价值后,信任感便会建立和增加。这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但绝对是值得去投资的旅程,那些让大家信任的人永远会是稀缺的,信任是永恒的交易入口,未来的一切交易都是信任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