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日本传统商人道德
和日本传统艺人一样整天道谢的是日本的商人。他们本来是为了赚钱才做买卖,表面上却常把感谢顾客挂在嘴边。“只要客人高兴就行。”这话也是纯粹胡扯。如果所有客人都高高兴兴地来吃霸王餐,吃完不给钱就走,那么买卖就没法做下去。毕竟,除了精神上的回报之外,还要得到物质上的回报——赚钱。隐瞒这一点就是虚伪。
说得现实一些,我们在购买商品或享受服务时,其实只是用钱与之进行交换,而这钱也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所以,卖家和买家处于平等地位,不必低三下四地道谢。那他们为什么还如此执着于道谢呢?确实,有可能是发自内心地感谢顾客从多家旅馆中选择了自家,或从多家汽车销售商中选择了自家,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卖家经过周密的思考,得出结论:这种姿态可以给顾客留下好印象,赢得顾客的信赖,从而使自己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下面从报纸上摘取一段特别的读者来信:
现在一到节分⑭,我还会想起邻家的大叔。他在公路对面那边开了家包子铺……每年一到节分撒豆子时,他只是大声喊“福福福,福进来!”而不说“鬼出去”。小时候,我一直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他不说“鬼出去”呢?过了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大叔是做生意的,他一定认为“世上并没有鬼。就算有,那也是来客,不能赶走”。他的仁厚之心令我感动。
(《朝日新闻》 2005年2月5日)
说句扫兴的话,我不太感觉得到这位包子铺大叔的“仁厚之心”。为了生意兴隆,他对店铺内外所有可能的客人都一律表示感谢,这并不仅仅是出于“仁厚之心”,而是一种更为现实的生意头脑。然而,大多数人就像这位投稿的读者一样,希望一个生意人不仅要提供优质的商品,而且还要怀有“仁厚之心”。大家想当然地认为:老板既然有“仁厚之心”,那么他家的包子一定很好吃。但事实上,也有可能很难吃哟!
对于这种动不动就讲“心”的商人道德,我深感疑惑。作为商人,最重要的是提供优质商品和优质服务,“仁厚之心”只有辅助意义。即使内心再“仁厚”,生意也有可能亏损;即使内心再“冷酷”,生意也有可能大获成功。也就是说,对于包括那位包子铺老板在内的所有商人来说,只要生意红火,满怀“仁厚之心”也挺好;但如果生意做不下去,再多“仁厚之心”也是徒劳。
我深知这套体系,所以一见到老说感谢的商人就觉得反感。另外,我对于冷冰冰的道谢方式也颇为反感。这两种反感根本上是相通的。在日本,无论什么都喜欢千篇一律,就连表达谢意也迅速地程式化了。例如,便利店、快餐厅、连锁咖啡店就很典型:年轻女店员以丝毫不含感谢之情的语气机械地喊道:“谢谢光临。”近来还有这样的欢迎方式:一个店员喊“谢谢光临——”,紧接着,店里各个角落此起彼伏地响起回声一般的“谢谢光临——”。这种极其程式化、量产化的感谢方式实在令人反感,恨不得把对方痛打一顿才解气。若要追本溯源,它其实是和传统商人那令人难堪的道谢方式一脉相承的。我想:正因为原本就不是出自真心,所以,这种程式化、表面化的感谢才可以自然而然地延续至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