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赵匡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东迁开封

拒绝东迁

天下未平,乱世再起,石敬瑭取代后唐建立后晋,再一次活泛了中原人民尚未完全安定下来的心思。一时间,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文官武将各怀心事:有人想趁机巴结新皇,谋求高官厚禄;有人想趁新朝不稳起兵造反,也来过一下当皇帝的瘾。

前次到私塾找辛文悦的武官们,就是怂恿他一同起事的,辛文悦有意劝说赵弘殷,所以前去找他。赵弘殷身为禁军指挥使,多年来官位一直没有变化,但他比较保守,没有同意辛文悦的劝说。不久,石敬瑭下令迁都开封,并将开封称作东京,朝廷官员随即东迁,赵弘殷也在搬迁人员之内。

临行前,赵匡胤辞别辛文悦,不解地问:“先生为什么不一起去开封呢?”

辛文悦黯然地说:“国破家亡,在哪里都一样。”

赵匡胤问:“我听人说新朝新立,先生怎么说国破家亡?”

辛文悦看看一脸稚气的匡胤,叹息说:“匡胤啊,现在我们成了契丹人的奴隶了,你知道吗?”他把石敬瑭割地称臣的事说给匡胤听,拍着匡胤的肩膀说:“你想想,我们做这样国家的臣民还有意义吗?”

匡胤早就怀疑契丹对中原不利,今天终于了解了事情真相,他的怒火爆发了,脸涨得通红,声音重重地说:“先生,匡胤也不做亡国奴!”

后晋献给契丹燕云十六州图

“有骨气!”辛文悦兴奋地站起来,回身从床底下抽出一把钢刀,交给匡胤说,“这是我以前用过的大刀,砍杀过好几个契丹人,现在你拿去留作纪念吧!”

匡胤接过刀,抚摸着碧光闪烁的刀锋,仿佛看到当年辛文悦挥刀斩杀契丹人的场景,他热血沸腾,激动地说:“先生,匡胤多谢了。”随后,师徒二人又聊了一会儿时政,辛文悦还特地传授了匡胤一套简单的拳脚功夫,送给他几本诗书和兵法书籍。匡胤小心地收藏着,与老师告别。这段师生情谊对匡胤影响深远,后来他做了皇帝还专门派人去请辛文悦进京做官,感谢他当年对自己的培育之恩。

匡胤拿着辛文悦赠送的物品回到家中,看到父母和家人正在收拾行装,他上前阻止说:“父亲,石敬瑭做了儿皇帝,难道我们也要跟着他一起受辱吗?”

赵弘殷夫妇大惊失色,杜夫人一把拉过匡胤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

匡胤向来孝顺父母,很少顶撞他们,今天却出奇地倔强和大胆,挣脱母亲的手说:“我不去开封,我要去边关杀契丹人!”

赵弘殷忍无可忍,挥手给了匡胤一巴掌,低声怒吼道:“小小年纪有什么能耐,敢这样说话?真是不想活了!”匡胤第一次挨父亲责打,一时间有些发懵,愣在当场一动也不动。

杜夫人心疼儿子,再次拉过匡胤说:“母亲多次跟你说,你年纪小,有些事情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像你这样莽撞说话行动会有什么好结果?你没看到吗,乱世之中,杀人如家常便饭,哪怕身为皇家贵族,说灭亡就灭亡了,何况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

匡胤紧握钢刀,咬着嘴唇一言不发。

过了几天,赵家搬迁的日子到了,全家上下都在忙碌地往马车上搬行李、运东西,突然,小翠跑来说匡胤独自到后面的寺院去了。杜夫人想了想,带着小翠去寺院寻找匡胤。正值春光明媚的时节,寺院里牡丹盛开,香气馥郁。杜夫人见此情景,不由得想起当年匡胤出生的事情,转眼间十一年过去了,匡胤由婴儿成长为今天健壮威武、能文善武的聪俊少年,期间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想起来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杜夫人一路寻找着匡胤的踪影,看见不少人出出进进,也顺着人流走进去。这是供香客进香的地方,里面香烟缭绕,一位年长的僧人正闭目敲着木鱼,清脆的敲击声不绝于耳。小翠认识他是寺院的主持,上前问他有没有看见赵匡胤。

僧人睁开眼睛指指身后说:“他在他不在,不在如同在。”

杜夫人听了,施礼说:“多谢大师指点了,匡胤年龄小,不懂事,这次他父亲奉旨迁往东京开封,他偏偏不听话,请您劝导劝导他,让他随我们一起走吧!”

僧人脸色平静地说:“夫人,公子贵人天相,胸怀远大,您放心,他一定会跟你们走的。”

原来,匡胤不愿搬往开封,果真逃到了寺院里,打算在这里躲避一时。老僧人听了他的想法,既没有赶他走也没有说什么,就让他暂时待在后院。如今,老僧人见杜夫人找上寺门,并请求自己劝说匡胤东去,他略微沉思,有了主意。

老僧人转身来到后院,见匡胤正站在廊檐下凝思,走过去说:“公子还在为去留的事忧心吗?”赵匡胤眉头紧皱,看上去满腹心事,点着头没有说话。老僧人并不与他继续探讨此事,而是微微笑:“公子,你从小就经常来寺内玩耍,可知道本寺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吗?”匡胤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多得数不清的牡丹。”老僧人点点头,伸手指着周围艳丽多姿的牡丹花,似乎略有所思地说:“牡丹贵为百花之王,无比尊贵,深受人们爱戴,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牡丹为什么会落户洛阳,成为此地之宝。”

匡胤好奇地问:“为什么呢?难道牡丹不是天生就在洛阳吗?”

老僧人摇头说:“当然不是,说起牡丹的来历还有段神奇的故事呢!”

匡胤忙问:“老师父,什么神奇的故事,您能不能给我讲一讲?”他好奇心强,听到神奇二字早已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思了。

老僧人看看匡胤,回头望着满院牡丹,极其认真地讲道:“牡丹本来生在长安,是皇家上苑之中的一种普通花卉。有一年早春,女皇武则天游上苑,发现所有花儿都是含苞待放,一株也没有开放,非常恼怒,于是写诗下诏:‘明早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她命令百花早早开放,以供她赏玩。百花得令,不敢抗旨,第二天争相绽放花蕾,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十分壮观。武则天听说后,再次来到上苑游玩,准备赏赐百花。出乎她意料的是,牡丹竟敢抗命不遵,没有绽放,依旧只是花苞。女皇大怒,下旨把牡丹贬到洛阳,不准在上苑种植。从此,牡丹被驱逐出长安,落户洛阳,遭到冷落。牡丹扎根洛阳后,没有沉沦消沉,反而不屈不挠、顽强生存,竟然成长为非常名贵的花卉,成为最有名望的花中之王。”

中国清代画家蒋锡赐所画的牡丹图

故事讲完了,匡胤面露诧异神色,喃喃而语道:“想不到名贵的牡丹还遭受过如此的磨难?女皇也太霸道了,要不是牡丹顽强地生存下来,恐怕今天的人无法看到这么美丽的花卉了?”

老僧人接着说:“老僧多次想,牡丹从长安辗转洛阳,虽然遭到冷落打击,但是它没有屈服低头,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生存,这才是它最为贵重的品格。公子你说对吗?”

匡胤细细琢磨,觉得很有道理。

老僧人继续说:“如今国家蒙难,国人蒙羞,老僧以为不管在洛阳还是在开封,屈辱是一样的。要是为了表示反抗就不去开封,恐怕不是真正的英雄所为。请公子想一想,你如果能有牡丹的勇气和决心,东去开封照样可以施展抱负,成长为真正的好男儿,救国救民!”

匡胤恍然大悟,他明白了国家蒙受的羞辱不仅在地域上,更在人们的心灵里。如果拒绝东迁,等于不能面对现实,也难消灭契丹带给国人的种种羞辱,更难恢复国家的荣誉。想到这里,匡胤施礼说:“多谢大师指点,匡胤知道怎么做了。”

老僧微微笑着,指指院门外,然后上指蓝天下指土地,什么话也不说。匡胤静静地看着,猜测老人的意思是让他走出去,即可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当即高兴地辞别老僧人,转身来到院外。他走出来后就听身后传来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匡胤抬头看着碧蓝的晴空,心情一阵轻松。

杜夫人和小翠回到家时,赵匡胤已经把自己心爱的各种兵器、书籍装到马车上,并挑选了一匹健壮的白马骑上去,只等着她们回来就可以出发了。

路过影子山

赵匡胤一家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洛阳,乘坐着大车快马一路风尘仆仆赶往开封。开封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位于洛阳正东方,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于此,修筑了大梁城。大梁城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是当时比较富裕繁华的都城之一。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开通,处在运河与黄河交汇处附近的开封,漕运商旅往来不绝,经济日益繁荣,很快成为物资和人力汇聚的地方。后梁初建时,朱温曾经在此建都,现在石敬瑭将都城从洛阳再次迁到开封,其用意无非是想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确保社稷安稳。从此以后,开封就被称作东京。

却说赵匡胤随同父母走了一天,傍晚时分他们已经到了离开封不远的一个小镇上,赵弘殷决定在此留宿,明早再进城。赵弘殷夫妇和家人们停好马车到店里休息,匡胤一点也不嫌累,跑出客店到大街上玩耍。这时,店里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跟着跑出来,很快与匡胤成为好朋友。这个男孩名叫石守信,是这家店主的儿子。

小镇上街道干净,来往的人非常少,他们跑着跑着,来到小镇北边,赵匡胤指着前面一座山问:“这是什么山?”石守信说:“这是影子山,人们说影子山是聚宝盆。”匡胤奇怪地看着石守信,不明白原因。石守信认真地为他讲了影子山的故事:以前镇北十里有一位姓张的老汉,以打柴为生。一天,张老汉挑了担柴禾去镇上卖,走到离小镇还有不到两里地远的地方,发现路边一块石板上放着一个闪光发亮的瓷盆,十分好看。张老汉连忙放下柴禾担子跑了过去。他把瓷盆捧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了好几遍,真是爱不释手。可是自己去集上卖柴,带着它恐怕不便。张老汉灵机一动,就在大路边扒个土坑,把盆口朝上放进去,然后埋了起来。他心想,我卖柴回来再挖出瓷盆带回家。他担心忘了地点,就在埋瓷盆的地方培个土堆做记号,这才喜滋滋地挑着担子赶集去了。张老汉卖了柴禾匆忙往回赶,出了小镇北门走了一里多路,忽然被一座小山挡住了去路,他左右张望,不明白地想:难道我走错了路?再仔细看看四周,没有错啊!这正是通往村子的道路。老汉迟疑了一会儿,猛然想起自己的瓷盆,赶紧放下担子去找,可是小土堆不见了,哪里还有盆的影子。这时,老汉抬头只见那小山呼呼往上长。老汉恍然明白小山正长在埋瓷盆的地方——那个小盆是个聚宝盆。张老汉后悔莫及,慌忙朝山上爬,打算爬上去挖出盆来,怎奈山长得飞快,很快就长成了座大山。张老汉累得满头大汗,也赶不上山长的速度,于是他气得一跺脚,大声说:“别长了,聚宝盆我也不要啦!”说来也奇怪,他这么一说,那座山立即不长了。后来,当地人就把这座突然拔地而起的山叫做影子山。

《清明上河图》局部,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开封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赵匡胤听完故事,觉得十分好玩,决定爬上山顶去看一看。石守信看天色已暗,说:“我们明天再来吧!”匡胤说明天他还要继续赶路,一定要趁天黑爬山。

石守信没有办法,只好带着他往山顶爬。山势不算陡峭,一路上野花盛开,似有缕缕香气扑鼻,赵匡胤越爬兴致越高,很快就到了半山腰。赵匡胤自小生活在洛阳,从没有爬过这么高的山,当然格外激动。当他们快到山顶时,月亮升上来了,赵匡胤回首望着山脚下的小镇、不远处的开封城内闪烁着的灯火以及远近的沃野良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大声说:“万里河山如此壮美,我们怎么能够拱手把它让给契丹人呢!”说着,他来回练了几趟拳脚,英气神武,颇显功力。石守信看得入迷,当即请求说:“赵大哥,小弟愿拜你为师练习武功!”

赵匡胤一乐:“我这点本事哪里能当师父?你要想学,不如去洛阳找辛文悦先生向他学呢!”

石守信是个有心人,他缠着赵匡胤说:“我不能去洛阳,我要跟你学。”此地离洛阳一两百里路程,石守信不过十岁顽童,哪有能力去找辛文悦学文习武?

小孩子之间没有隔阂,匡胤也不谦让,站在影子山顶便教起石守信来。匡胤练过一点基本功夫,他一五一十做给石守信看。石守信仔细模仿,学得倒也不慢。两人你来我往,又学又练不知不觉竟然到了深夜。月亮突然消失了,山顶上到处黑漆漆的,石守信胆怯地说:“天这么晚了,我们怎么回去?”赵匡胤朝下观望,发现已经看不清上下山的路径,他想了想爬到一棵树上说:“我们不回去了,就在这树上过夜。”

“可是……”石守信显然十分恐惧,“要是有野兽怎么办?”

赵匡胤禁不住笑出声来:“你刚才不是说这是个聚宝盆,怎么会有野兽?我还想在聚宝盆里多积攒点贵气呢!”说着,他躺到一株粗大的枝干上呼呼睡去。

石守信左顾右盼寻找不到其他办法,只好像赵匡胤一样也盘在树上睡觉。

第二天天未亮便下起了绵绵小雨,两人被雨水淋醒。他们借着微弱的晨光,慢慢走下影子山回到客店。客店里的人整整找了他们一夜,见他们安然归来,真是又喜又气。不说两人的父母如何训斥他们,但说下雨天,赵匡胤一家被阻在客店,一时无法赶路前行。赵弘殷和夫人商量后,决定先派人去开封打听一下消息,安置好府邸物品,然后他们再进城不迟。看来,赵弘殷十分小心,生怕有什么不测。确实,乱世之中,时事变化莫测,多留点心没什么坏处。

石守信听说匡胤一家无法赶路,喜出望外,匆忙喊来几个自己的好友一起找匡胤玩。匡胤在小镇客店里住了下来,这次意外地住店让他结识了许多好朋友,诸如石守信、王审琪、高怀德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他手下大将,一起出生入死,为赵匡胤成就帝业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天无久雨,客不能长留,随着天气好转,前去开封探路的家人回来了,向赵弘殷禀告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他们进城回府了。赵匡胤一家辞别店家,准备继续东进开封。石守信得知匡胤即将离开,慌忙告诉他的朋友们说:“赵大哥就要走了,你们快去看看能不能拦住他。”

匡胤有没有在这个小镇停留?石守信等人又是如何与他八拜结交的呢?

十二岁的匡胤来到了汴京,翩翩少年郎,却不爱诗书爱武装,他应时而学,效法唐太宗李世民,习武练剑,日日骑射交游,结交了不少好友,成为汴京城内非常有名的少年。他还偷偷拜师学艺,刻苦研习兵法。有一次,他父母责备他不读书,匡胤说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让父母非常吃惊。他的志向到底是什么呢?

树大招风,匡胤的名声引起另一位贵族子弟不满,多次千方百计算计他,打算将他比下去。这个人成功了吗?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匡胤会显示出哪些过人的素质和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