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渊源
我国古代并没有绿色发展的概念,但是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利用资源、反对奢侈浪费的思想得到普遍尊崇,这些都成为当前绿色发展理念的文化渊源。
古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例如,《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管子·牧民》中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庄子·天运》中说“顺之以天理”,《庄子·天道》中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韩非子·大体》中说“不逆天理”,《论衡·效力》中说“地力盛者,草木畅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路,与这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古人还认为,人利用自然提供的资源应当取之以时、取之有度,使自然与人类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吕氏春秋》讲晋文公时,“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1),就是在强调渔猎有度,不能对自然无度索取,必须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荀子》指出圣明帝王制定的制度应当重视可持续发展:“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2)这种永续发展的思想也反映在我国古代的实践中。
古人节约利用资源、反对奢侈浪费的传统也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根源。温良恭俭让是儒家崇尚的美德,也是孔子学生对孔子的中肯评价(3)。孔子十分重视礼,但他明确指出“礼,与其奢也,宁俭”(4),“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5);而对待治国,孔子提出治国方略的重要一条就是节俭(6)。墨子认为,圣人治理国家都提倡节俭,去除无用的消费(7),并警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8)。老子则警示说,“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9)《周易》也说不知节俭守礼,就会后悔,安于节制守礼的生活,就亨通(10)。在实践中,《史记》记载黄帝“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或许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最早传承;帝喾“取地之财而节用之”(11);周康王时,辅政的召公、毕公反复告诫康王要注意节俭(12);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律己以俭,临逝前写给太子的十二篇《帝范》就有一篇《崇俭》(13)。
这些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发展要素,对当前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仍在发挥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