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中国绿色发展的阶段判断
(一)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赖资源等要素投入
我国自“九五”时期就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一直以来,经济增长主要建立在资源等要素投入数量扩张基础上。目前,我国能源等各类资源消耗高居世界首位,许多资源消耗甚至占全球一半左右,并且仍在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以全球19%的人口,创造了全世界15%的GDP,但是消耗了全球64%的铁矿石、50%的煤炭、57%的铝、47%的钢铁、铜和铅锌(见图1-1)。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张,造成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社会成本代价巨大。
图1-1 中国主要大宗商品消费在全世界的占比
我国要素投入规模巨大,但整体利用效率水平不高,创造的附加值比较有限。以能源利用为例,2016年,我国创造单位GDP产出的能源投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1倍,是美国的2.0倍、日本的2.4倍、德国的2.7倍、英国的3.9倍,甚至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水平。同时,由于发展方式粗放,“大拆大建”等问题突出,全社会浪费现象比较普遍,产生了大量资源无效、低效利用问题,也造成全社会财富积累相对缓慢。
(二)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仍在探索完善过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治国方略,把绿色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还没有形成有效推进绿色发展的制度环境。当前,我国仍处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领域还存在许多价格扭曲现象,垄断和不公平竞争问题突出,企业普遍缺乏绿色转型的自发动力。政府在资源环境等外部性问题治理方面手段单一,一刀切、运动式、命令式做法较多,市场化和法治化措施相对滞后,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
要实现超过13亿人口的全面绿色发展和现代化目标,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还需要结合国情探索制度创新。从国际比较看,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实际上利用了全球较为宽松的资源供应条件,也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用国际分工转移了部分资源环境压力。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矛盾,还面临气候变化、国际秩序变革等新的挑战。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理念、经验和做法基础上,还需要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创新适合国情的体制机制。
(三)中国经济发展处在向绿色方向转型初级阶段
近年来,我国在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在绿色发展转型初级阶段。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水平不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数量有所下降,但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拐点尚未到来。绿色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长期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普遍处在成长初期阶段,综合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
长期来看,绿色发展是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动绿色发展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也不是仅靠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就能解决。从我国初级阶段发展国情出发,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是实现新时代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