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变到质变:中国经济的现代化理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途径

随着原有技术、传统产业、陈旧业态等为代表的传统动能日渐式微,经济发展就会通过各类创新事物与实体经济相融合而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动能。相比于存量动能僵而不死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日趋衰竭,通过创新催生充满活力的增量动能,经济增速才会平稳换挡,发展质量才会稳步上台阶。创新与实体产业的有机结合才会释放新的能量,在新动能形成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最根本的驱动力,而实体经济是最基础的承载实体,两者缺一不可。为加快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我国陆续出台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规划、政策方针和行动计划等。

一、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和优化传统产能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除旧革新往往是相伴而生的。适应国内外需求升级的变化,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做的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推动传统产能优化升级,重点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落后产能退出,即强调行业部门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行业间的效率提升,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即强调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推动行业部门内的效率提升,两者作用的结果都是推动供给质量的改善。2017年以来,去产能更多地依靠环保、安全审查等政策工具,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依靠强大的政策执行力,促使大量非法和落后产能退出,实现了优胜劣汰。全面落实环保督查和安全检查的一票否决制,强化执法部门和去产能动机,使环保安全标准内化为地方政府的执政目标,有效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在环保限产常态化预期下,许多小型煤矿和钢厂面临高昂的重启成本和环保成本会主动选择退出,而且去产能已由钢铁煤炭领域逐步向火电、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扩围。去产能与调结构并行,环保去产能不以经济下行为代价。截至2017年底,钢铁、煤炭行业新增投资放缓已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0.1~0.3个百分点,从业人数减少80万~100万人。为此,各级政府通过鼓励企业在严格执行减量置换的基础上,推进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和升级换代,加快升级改造生产设备、提升先进产能占比,同时通过职工妥善安置、技术改造和下岗职工再培训等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压低旧产能水平,引导产业结构优化,让传统产能焕发生机,转化为新动能。

二、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为突破口,加快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结合,促进制造业进一步朝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重点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培育先进制造、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等新兴制造业,推动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继续支持一批智能制造试点,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积极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建筑),加强核心算法软件、控制系统和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发,形成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业基础。2017年,全国技术改造的投资占整个工业的投资比重达到了45.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了13.4%,快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电子制造业的增速达到13.8%,装备制造业增速达到了10.7%,其中工业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8.1%和51.1%。截至2017年底,“两化融合”的标准系列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立项为国际标准,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利用率达到了63.3%,制造业的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了70%,生产设备通过数字化改造以后,设备和设备之间的联网率超过了39%。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线运行,工业应用程序(APP)也实现商业化应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三、加快培育“互联网+”服务新业态

充分发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向服务业延伸,推动“互联网+”交通、餐饮、住宿、医疗、教育、旅游、咨询、就业等多个服务领域的跨界融合,由此带动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也会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及新模式,大大提高相关服务的效率,有助于部分解决百姓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社会问题。加快推动“互联网+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是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壮大新兴现代服务业,包括推进“新零售”“金融科技”“共享汽车”等新业态发展。以金融科技(FinTech)为例,金融科技就是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金融服务业态变革,改变业务流程,解决结构性“痛点”,促使金融服务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换句话说,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升金融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优化金融服务以及更好地管理风险,由此催生金融科技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场景涉及支付清算、融资、基础设施、投资管理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电子支付、数字货币、外汇清算、消费金融、众筹平台、P2P网贷、线上理财、智慧合同、零售银行、网络保险、网络基金、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安全管理、房屋中介等。

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能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减城乡不平衡发展。它涵盖了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特色小镇建设等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要消灭贫困,但并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要改变农业、农村、农民长期反哺城市的单向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非坚持逆城镇化的道路,不是要否定城镇化,也不是要抑制城镇化,而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防止农村人口的过度流失,增强城市反哺乡村的能力。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要在坚持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以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能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业企业;同时加快推动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等三项改革工作,其中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等。促进这些改革举措有效落地将会进一步激发农村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经验做法,同时有效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村,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形成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动能。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智慧城市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仍是全国当前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截至2017年末,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8.5%,但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城镇化率相比,水平还比较低,城镇化的质量也不高。1978—2007年,中国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8.5%。到2020年城镇化率提高至60%,到2030年提高至70%左右,意味着每年仍要提升1个百分点,也意味着每年至少有1000万~2000万农村人口进城,未来一二十年仍有2亿~4亿人进城生活发展。研究表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率百分点与人均GDP的对数值的相关系数基本稳定在0.85的水平;而1978—2012年城镇化率百分点与人均GDP对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9。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强大引擎,亿万农民能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意味着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以城市群建设为主体,今后中国城市空间布局将会进行重构和调整,由此形成新的增长动能,例如,高标准推进雄安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形成宜业宜居的优质生活圈。除了空间布局的调整优化,新型城镇化本身还要求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通过户籍、土地、行政管理、规划、投融资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释放城镇化的红利,同时通过智能科技和智慧化手段提升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统筹推进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学校、智慧医疗、智慧电力、智慧工厂等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提高绿色建筑比重、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整治、提升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等低碳城市建设。建设生态智慧城市需要拉动更多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同时也增加了对公共服务的消费,对城镇经济发展会形成新的动能支撑。

六、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独角兽”企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新动能的必要举措,能有效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有效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想法—创业—瞪羚—独角兽”成为新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一批具有自主创新与进口替代能力的独角兽企业正在引领各行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带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会给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带来具有持续爆发力的新动能。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长城战略咨询在北京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164家,总估值达到6284亿美元,平均估值38.3亿美元。选取中国境内注册、成立不超过10年、获得私募投资且未上市、估值超过10亿美元等作为独角兽企业的上榜标准。其中,蚂蚁金服等10家企业估值超过100亿美元,成为超级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代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方向,可以充分体现新经济以科技促进效率提升的特征,而且技术驱动型已成为独角兽企业的重要特征。从融资的角度看,不少独角兽企业通过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形式进行直接融资,也有部分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2018年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为创新型企业回归中国资本市场开辟了道路。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在改善营商环境,更好地改善发展质量,构建孵化产业独角兽的创新生态链,孵化更多的科技创新驱动型企业,使其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