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重庆五城镇和产业布局优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产业空间理论综述

产业空间理论是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空间组织关系,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经济要素在地域空间中的区位关系和组合形式,产业空间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空间结构理论以及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空间结构理论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后来形成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邓恩通过引入地租理论,认为土地经营的纯收益是促使区位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动力。而弗里德曼则通过提出“核心—边缘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将由单核结构向多核结构转变。到新经济地理学派时期,代表人物格斯巴赫等人提出促进形成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维纳布尔斯、利马奥等人研究发现除区域生产要素之外,地理位置尤其是与经济中心的距离相当的重要,马丁等提出在产业集聚环境下,区域竞争中优先获胜的企业对其他企业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种引力环境。

产业布局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是增长极理论,主要代表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布代维尔,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赫西曼。该理论主要认为经济增长通常从一个或者数个增长中心向其他部门或者地区传导,政府应该有意识地培育某个产业或企业作为经济“增长极”,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并强调区域发展中的“极化作用”,主张政府或者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或者引入技术的方式形成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业产生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在空间拓扑上客观形成从点到面的区域集聚、辐射作用。在我国,作为增长极理论的拓展和延伸,中国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了“点轴理论”。该理论在产业集聚形成“增长极”的基础上,强调点与主要运输干线的关系,即强化“轴”的作用,认为轴线及其附近地区拥有较强的产业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称其为“发展轴线”或“开发轴线”,这类轴线将继续为各增长极发展服务,并不断吸引新的要素集聚在轴线两侧集聚形成新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