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重庆五城镇和产业布局优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区域人口发展理论综述

人口理论发展可追溯到18世纪下半叶,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的《人口论》中提出“人口均衡陷阱”理论。19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凯恩斯学派的人口经济学说、适度人口论等为代表的人口学理论也得到迅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人口过剩的存在是由于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而不是由于食物不足导致的过剩。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规律的差异,人口发展应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从社会存在本身探索人口发展规律,揭示人口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科学方案,为制定区域人口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凯恩斯学派人口论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凯恩斯、哈罗德、罗宾逊、汉森、萨缪尔森等。该学派认为人口增长不仅扩大了消费,而且使投资规模扩大,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人口下降会导致消费缩减,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抑制投资和生产活动,有效需求也会相应地减少,导致大量人口失业。因此,他们主张国家实行经济干预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刺激消费增长,扩大有效需求,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解决人口相对过剩问题,实现失业人口充分就业。

人口适度学说包括早期经济适度人口学说和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早期经济适度人口学说由坎南于1888年在《初等政治经济学》中提出,主要代表人物有坎南、维克塞尔等。该学说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都应与它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科学技术水平进步相适应,人口规模绝不能超过其工业和农业发展所承受的、最大生产率所能容纳的人口,但该学说只分析了静态条件下的适度人口规模,没有进一步阐述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现代经济适度人口学说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索维、俄林、皮尔福特等。与早期经济适度人口学说相比,其研究领域更加宽泛,最为重要的是把该理论从静态扩大到动态,考察技术进步、资本积累率对人口规模的影响,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