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家庭教育十人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自我分化

刚才说了这个三角化的具体表现如何影响孩子,我们怎么样去避免无意识地对孩子造成的这些伤害呢?这里要讲一个自我分化的概念。

(一)自我分化的概念

人都有两股力量,一股是我们要独立,要成为独特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比如我自己是一棵苹果树,就要努力长成苹果树,长出最好的苹果,而不是长成梨树。还有一股力量是我们要跟人有连接,特别是有情感的连接,我们有时候会孤独,这时候需要支持和倾诉对象,每个人都有两股力量。这两股力量有两个纬度,一个是内心层面的,即个体将理智和情绪很好地区分并转化的能力。还有一个纬度是人际关系层面的,即个体在与人交往时能同时体验到亲密感与独立性的能力。现在朋友圈经常能看到这一类的文章——“陪孩子做作业心梗了,放了两个支架”、“已经在两个孩子的家庭作业中沦陷了”、“如果有一天我不见了,不要找我,实在是撑不住了”、“陪写作业秒变后妈”等。联系我刚才讲的自我分化,妈妈会把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孩子的表现上,自己的情绪会受孩子即他人的影响,这样的妈妈的自我分化是需要修炼的。有时候难免我们会受别人的影响,但是有多大程度受到别人的影响?为什么有的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写到10点钟,妈妈会很淡定,有的妈妈会很紧张,这都跟妈妈的自我分化有一定关系。

(二)自我分化的程度

接下来具体看一下分化的程度:第一,低分化:<50分。你自己的感觉和这个孩子能不能分清楚,这点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低分化的人一般都是依赖性比较强的,喜欢回避冲突,也不太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妈宝男就是这样的类型,还有陪娃写作业的妈妈们。这种低分化的状态不一定是一开始就有的,可能是反反复复受到刺激时会退行到低分化的阶段里。第二,中级分化:51—75分。这样的人比较有目标,也有清晰的价值观,但是都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之上,为了别人在做,很少为了自己,时间长了以后,他压抑了很多自己的需求,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三个程度是高分化:76—100分,这个程度的人思维比较清晰,知道自己做什么,需要什么,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你会觉得很舒服。

《欢乐颂》里面的关关,她就是比较中级分化的,乖乖女,从小就是看别人评价做一些事情。高分化男神,比如《我的前半生》里面的贺函,分化程度非常高,有很清晰的行为、能力。通常自我分化程度相同的人会结为夫妻,因为他们对于什么时候连接,什么时候融入,看法都比较相似,他们的孩子也会有差不多的分化程度。

以家庭为单位的分化,低分化的家庭会纠缠情绪、人等,纠缠得很厉害。比如,房产拆迁最明显,拆迁的时候家庭的七大姑八大姨,纠缠在一起的家庭,通常是自我分化程度比较低的家庭。高分化家庭比较健康,家庭成员的独立性比较好,孩子也觉得比较受尊重,也有力量发展自己。

以上是我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其实我们还是要成长,健康的人格才是成就孩子的第一要素。我们的人格怎么样成长?除了自己要去学习之外,还要多反思,这个孩子这种状况或者先生这种状况,我做了什么让我的孩子和先生有这种表现,从自己做起的话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家庭里的关系像齿轮,如果有变化,这个齿轮为了让你继续运转它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如果一直抱怨爸爸太忙,不管孩子,还不如自己做一些改变,让自己的改变影响家庭的改变,这样才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互动空间

提问1:谢谢李老师经典案例的分享,帮我们进行了梳理。在过来听的这些家长当中,应该说大家都有一定的基础的认知包括一些理论的储备,也有一些实践当中的经验。我们可能听了很多讲座之后觉得很受益,回到家庭当中却发现很多理论没法用,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包括一些比较好的模型,但是在社会当中不那么纯粹,我们都知道夫妻关系重要,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可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个人。我感觉我们过于强调夫妻的关系对小孩子的保护或者怎么样,小孩子反而没有一定的免疫力,这是我自己的想法。其实家庭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家庭关系当中有一些摩擦到社会上也是有一定的摩擦,这时候小孩子在家里如果有碰撞或者怎么样,他只要不过度,或者父母碰撞完之后对孩子有一个安抚,我觉得对孩子来说不一定是个坏事。

另外,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因为大家都在强调,是不是有一个什么样的度?像你前面讲的,有一个度的话,不是过度地保护孩子,像前面有一个孩子一直跟妈妈分不开,可能会有一些反向的问题,我主要想表达一下这个。

李凌:前面讲了我们听了以后好像回家也比较难做到,如果过度强调的话可能这个孩子被保护得太完美了,他到社会上可能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讲座肯定是要把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我们实际生活当中其实很多东西是错综复杂的,是缠在这里面的,如果都像这么清晰地呈现的话,我们咨询师、专业的家庭治疗师就没有工作可做了。有的时候我们会纠缠在这里面,但是不一定所有关系都会对孩子造成一些像刚才说的影响,有一些症状的孩子,去探索他的家庭情况,通常会有这样一些不健康的关系模式,但是不能说有这样的关系,以后这个孩子一定会这样。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因素、同伴因素、老师等各种因素影响,家庭这部分大概占了50%左右,他还有他自己天生的天性、性格方面的原因,这些不是说一定就是这样。我们去理解这个理论,回过头来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在这里面会不会有一些因素?我们能够避免的就尽量避免。

我们都是人,一定不可能完全地避免,所以理论有一个叫60%,我们如果大部分的时间是比较清晰的,这个孩子是没有什么问题。那40%是干什么的?就是让他学会处理复杂的关系,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今天这样吵,后面也会和好,不会有什么问题,他到社会上的时候,他跟别人吵架了,他可能也知道今天有情绪,过两天会和解。这里面的关系是这样的关系,不是说我今天讲的就百分之百一定会这样,有的时候孩子症状特别厉害的时候,比如我说的某精卫中心住院的病人,整个关系特别复杂,在这里面我们已经很难靠我们自己看书能够理解,他们不太理解,有时候甚至专业的家庭治疗师也会迷茫,需要寻求督导的帮助,他可以很明确地感觉到线头在哪里,拎出来梳理。家庭关系确实很复杂,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到这点,回去梳理一下可能会对孩子有很大帮助,如果还是没有办法,可能寻求专业支持对你的帮助会更大一点。现实情况很复杂,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自己有时候很难在这个关系里面出来的时候,包括上班的人他会有一些情绪,有压力,我们说其实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是来自关系,周围的关系不管什么关系,家庭关系、同伴关系、领导关系,这些关系搞定了你会觉得很幸福。我们一般卡在哪里的时候就是哪一个关系出了问题,我们有的时候以为是跟领导关系出了问题,其实是跟家庭的关系,这个我们叫移情。我今天只是讲了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其实家庭治疗的理论有很多很多,具体研究下来也很多很多,只是一个抛砖引玉,想给大家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孩子。

有的孩子有的时候可能需要陪,陪的时候要注意怎么陪法,要理解这个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有的时候就是慢腾腾的,你就要理解他,他10点钟睡你就接受这个,你就相信这个孩子他的气质他的身体状况,你观察一下他晚上睡了,第二天情绪状况也很好,那也没有问题。如果因为他十点钟没有睡,你特别焦虑,你在家里大呼小叫,最后他带着很不愉快的心情睡了以后,这种影响比他晚睡还要大。比如陪写作业,比如我的女儿就不希望我陪,有的小孩觉得你要坐在我旁边,一会弄弄这个,一会弄弄那个,真的看着挺火大的。我儿子以前就是这样,我儿子2岁时我带他看过医生,看看是不是多动症,医生说他就是调皮,你要耐心陪他,有可能到高中都要陪,每个孩子不一样。还是回归到对孩子的理解,看看你要怎么陪。有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这样陪有帮助,可能孩子要的不是这个。最后是你要跟孩子商量,你相信他自己有他自己成长的动力,他自己也想要好。跟他做一个讨论和计划,如果他能按照这个完成,不要指望他做了这个计划他就一定能按照这个完成,可能还会有些问题,我们再去讨论。这样一个过程,其实陪作业不单是陪作业,陪作业也是教孩子如何克服困难的过程,家长如何克服陪孩子做作业的困难,也是给孩子做一个示范,让他知道碰到困难的时候不是家长想了什么方法告诉你怎么做,我们要互相讨论、互相磨合,最后找出一个方法来。如果情绪一直没办法控制,你可能需要找一些专业的咨询师解决一下情绪管理的问题,不知道这样的回应可以吗?

提问2: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精彩的分享。有三个问题,前面是两个小问题,你刚才说你有两个小孩,大小孩是那种遇到很多问题,你刚才说青春期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不是都跟他小时候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甚至说有直接关系吗?

李凌:青春期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刚才也提到了小孩有发展阶段,比如0—1岁需要无条件接纳,这是婴儿期,婴儿通过吮吸妈妈的乳房得到满足。后面1—3岁是幼儿期,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父母会开始觉得头疼。3—6岁俄狄浦斯期,通俗讲恋父恋母时期。弗洛伊德的说法,6岁之前的经历对儿童之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6岁之前儿童跟父母的互动,对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可以持续到青春期,学龄前某一个发展受阻,青春期是青少年踏入社会前最后一个完成心理发展任务的时期,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些受阻的情况,可能会在青春期出来。还有一种情况,前面这几个期都过得挺好,但是青春期依然有青春期的问题,我们叫自我同一性的问题,青少年要确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跟爸爸妈妈都是不一样的人,我的能力在哪里,我需要做什么,我喜欢什么,要有一个自我形象的确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不破不立,一定要做一些跟你不一样的事情,呈现出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先要跟你分清楚,分清楚之后才知道原来我可以跟你分清楚,我有这部分,在这之后可能会再跟你有连接,你有好的部分值得我学习再跟你连接,会有这样的过程。青春期的问题有可能有前面的补偿,也有可能有现阶段要完成的任务,这可能需要仔细地看看到底是哪些问题。一个原则是一定要理解这个孩子不是故意捣乱,极少数会有天生的反社会型,可能是遗传方面的问题,有的虐待小动物,对同类没有怜悯心,做了坏事没有后悔或者内疚,没有这些情感,这个也要分清楚。大部分的孩子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发展有关,这时候闹腾得越厉害,我经常说恭喜你,如果完成了,后期会发展得很好,这个阶段受阻了,可能后面会出现一些问题。

提问3:第二个小问题,刚才您也提到先天特质的问题,有一个叫“对立违抗性”,为了反对而反对,这个是否跟他先天的特质有关系?

李凌:对,这个有可能跟轻微的脑功能失调,神经功能异常等生理因素有关,同时,跟养育环境也有关,原因不是太明确,他总会出现跟人对抗的情绪和思维。我们知道精神分裂症也会有这样的思维,老是要跟人对抗,因为他总觉得要被人害,所以先下手为强。这种人总觉得别人要害他,在极度恐惧时他会说下手为强,先把你杀了,类似于这样。对抗有一些精神因素,用一些抗精神病性的药物会有变化,让他对抗的思维会平缓下来,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会比较平稳,能完成学业和同伴的关系,我们并不是说人得了精神分裂症就废了,或者人得了精神病性的疾病这个人就废了,我们通常要把正常的那部分拎出来,另外一部分是带病。一般这样的人,他的创造性跟常人不一样,精力也不一样,所以他会有很大成就,但是病态这部分需要用一些药物或者用一些心理治疗,让他能够接受自己的病态部分,同时发挥比较有创造性的部分,更好地生活。

提问4:最后一个问题,刚才提到多动症。现在也有很多孩子不一定是多动症,有些孩子天生就属于精力充沛型,我想问多动症和精力充沛型有什么区别,我们父母在带养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李凌:是真的多动症还是只是单纯的精力旺盛,有的时候父母很难去确定,还是要到医院确定一下,医院有量表、测试,它会有量化的检测。我们父母有的时候比较难,特别典型的就是真正多动症的孩子是做什么都很难静下来,还有一种叫选择性多动,可能对他自己没兴趣的部分会有多动,但是他自己有兴趣的部分还是可以做到静下来的,比如他可以很认真地看一本他喜欢的书。关于注意力不集中,想补充的一点是,有的时候我们的孩子的注意力可能是被我们家长破坏掉的,我们说我们大脑发育有一个发展性的过程,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长关注得太多,他在那里好好地玩,你过去说宝宝你要喝水吗,宝宝你要吃水果吗?你要这样吗,你要那样吗,不断地打扰他,大脑神经系统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几分钟好像就要断一下,它就会形成这样一个回路。他上学以后,没有人打扰他的时候,他习惯了,几分钟要断一下,大脑会自动运行,所以可能会看看窗外,可能会玩玩橡皮等,很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从这里来的。

提问5:李老师,您好,想问一下发展心理学,如果我想了解的话,有什么书籍推荐给我?

李凌:发展心理学版本挺多的。

提问6:曾经有一个老师给我推荐过《提问的威力》,他觉得比较适合初学者,你在看完以后有没有觉得哪本书推荐给初学者或者说比较容易让人理解,或者说比如像正面管教,有些像西方的书可能由于翻译的原因,中国人读的时候没有那么顺,中国人写的可能更顺一点,有没有让初学者读起来更加顺畅,更加容易理解的?

李凌:家长想自学读书的话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因为我在学精神分析,我们会从动力学角度去看,读书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每一句都是我们经历的投射,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其实是你自己的理解,有的时候别的人就有不一样的理解。读书过程中有的时候你读得越多可能对你教育孩子反而有不利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咨询的时候,我一听这个家长学过心理咨询或者学过各种技术,我会觉得这个个案很困难,如果你什么都没有,你按照自己的状态去陪的话反而更好。最好有小组,讨论讨论比较好,包括正面管教,我们也会组织家长讨论,这样可能对你的帮助更大。你说到书的话,我比较喜欢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主要讲6岁之前的发展,如果孩子大了也可以去看一下,你就理解这个小孩现在的状况,是因为他小时候什么问题出现这个状况,缺什么补什么,可能能帮助他补回来。还有一套书我最近在看,我觉得特别好,叫《善解童贞》,重点是描述儿童性发展的各个方面,这部分的内容相信家长特别陌生,但是这部分内容对孩子很重要。里面讲了很多现象,很颠覆我们常规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