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家庭教育十人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关系大于教育

(一)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夫妻关系是家庭里的定海神针,夫妻关系和睦了,这个孩子会有安全感。我们经常听到某个家庭里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和有困难的孩子。为什么爸爸缺失,妈妈焦虑,这个孩子就会有一些症状或者有一些问题行为呢?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揭开这个谜底。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他的妈妈是全职妈妈,爸爸工作比较繁忙,孩子出生之后妈妈非常紧张,照顾得特别细致。孩子比较容易生病,他妈妈经常带他去各个地方看病。我们知道婴儿生出来之后,医院会说每天补充钙、鱼肝油等,几点钟喝钙粉,有的妈妈会制定很严格的作息,一天任务完成之后,会松一口气。当其中一项没有按计划完成时,做妈妈的心里很难过,像心里堵着一块大石头一样,对孩子就会河东狮吼,会很生气地讲孩子。这个家庭中孩子妈妈没有工作,会易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或者没有得到老公的认可,同时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这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交织在这个母亲心里,会影响到她对孩子的陪伴,导致陪伴过度用力。可能同样的事情,今天这个孩子作业没有做完,心情好的时候不怎么太批评,下一次遇到同样的事情,正好各种情绪压抑到了一定程度,她可能就忍不住要批评孩子一顿。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三分之一是针对孩子的,有三分之一其实是对伴侣的不满,还有三分之一是对自己的,觉得自己好无能,怎么连一个孩子都教不好。然而孩子却要承担全部的后果,孩子会觉得很沉重,也不知道如何表达,通常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不好,自己不可爱,自己没价值等,这些感受深深地埋在孩子的心里,在遇到一些坎坷压力的时候,很可能就会以症状或者一些不当行为表现出来,包括我们说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状,这些都有可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二)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会发展出孩子的依恋模式。他通过你对他的态度,知道我这样做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慢慢地他会发展出一些比如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他知道怎么做,是妈妈不能接受的,怎么做是妈妈可以接受的,他很清晰地知道这些,同时也知道即使做错了,妈妈也是爱我的,只是不认可我做的事,做错的事可以改正,这样的陪伴,让孩子对自己很接纳,对妈妈很信任,从而对世界也很信任,充满善意,同时也有清晰的界限。但是如果妈妈的情绪波动大,会导致这个孩子搞不清楚标准,今天我这样做了,妈妈好像没什么反应,第二天我这样做时,妈妈却很生气。这种不一致的陪伴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这种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导致孩子始终搞不清楚界限,搞不清楚到底应该怎么做,因此无法确定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对自己、对妈妈,从而对世界都不能信任。这个会影响到他长大以后的人际交往,特别是亲密关系,他的亲密关系会重现他跟妈妈的模式。这样的孩子也比较容易焦虑,因为他搞不清楚到底应该怎么做,会把妈妈的焦虑接过去储存在他的记忆里面。

(三)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回想一下自己和老公每天在一起待多长时间,待在一起时是各看各的手机,各玩各的游戏还是会交流一下。我们可能要思考一下在家庭里面到底是怎么样沟通的,这些其实都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亲子关系,我们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有多少?有一个全职妈妈说基本上天天跟这个孩子在一起,但是这个孩子还是极度地黏妈妈,妈妈是人在心不在,她是陪孩子,就让孩子自己玩,她看手机或者干家务,很少关注到孩子的需要,这个孩子虽然一整天跟妈妈在一起,但是是严重被忽略的,他一定会求关注,所以他会一直黏妈妈。举一个例子,你们跟孩子的关系到底好不好?有没有人能够说出来你们家孩子最喜欢听你说的三句话是什么?各位家长可以回去跟孩子确认一下。我做过这样的调查,发现父母的想法跟孩子的完全不一样。有一个孩子,他妈妈也是觉得孩子肯定喜欢听我说“去玩一会”,结果没想到那个孩子说:“我希望你能多监督我写作业”,这是一个学霸,他妈妈不太监督他的学习,这个孩子说我希望妈妈多监督我。

再举一个例子,我一个朋友,也是心理咨询师,她女儿预初11岁,大家知道11岁处于青春期早期,会有“性”的萌动,又害怕,又好奇。她妈妈最近跟我说,女儿放学回来,经常说和一个男同学聊天,她第一反应是有点紧张,害怕出问题。但因为长期做心理咨询工作,有很扎实的训练,很快就冷静下来。第二天,她女儿发现妈妈没有责骂她,才敢把心里的小秘密,小兔乱撞的心情说出来:“感觉他对别人不好,对我好,所以觉得他喜欢我。”我朋友就问:“你觉得是为什么呢?”她女儿说:“大概因为我比较开朗,不娇气。”最后,我朋友说:“你确实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好孩子。”谈话就此结束,从男孩子喜欢她,到最后的结论:你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好孩子。像这种情况这个孩子其实是一种懵懂的状态,父母可以默默地去观察,多倾听,孩子会把越来越多的事情告诉你。人有的时候没有办法把自己想的东西表达出来,可能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上课不能集中。但是孩子表达出来之后会觉得这个事情我妈妈也没当回事,也没有什么问题,她就会安定下来,安定下来之后等到这个阶段过了之后,她会知道怎么样跟人相处,她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跟父母做一个比较良好的沟通,而不是觉得没有人理解她,后面就越来越不愿意跟父母诉说。这个过程也是她学习男性、女性如何相处的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在学校里面不光学文化知识,同性的交往、异性的交往,包括跟老师的交往,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我们都不能忽略掉,其实这些是他学习最基础的土壤,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成绩出问题,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因为受了这些同伴的关系,跟老师的关系的影响。

沟通的原则是不要指责,不要否定,不要说教。还有语调、语音、语速、面部表情、姿态这些都很重要。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也是我的一个个案,幼儿园大班的一位小男生,有一天到我的咨询室里来,拿了一片叶子,跟他妈妈说:“你看这片叶子……”话还没说完,妈妈就问:“叶子一般都怎么样描述”,那个孩子马上蔫下来不说话了,孩子的灵动一下子没有了,变成很机械的语调。后来他妈妈出去,我们要做沙盘,那个孩子说:“李老师这个叶子漂亮吗?”我说:“漂亮”,他说:“我这片叶子想送给我妈妈的,今天是母亲节,我的零花钱没有了,没有办法给妈妈买礼物,看到这片叶子很漂亮想送给妈妈。”结果他还没有说完,妈妈就转移了话题。想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的沟通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为什么孩子青春期了,出现什么事情都不告诉你,我们要思考一下在日常生活的沟通过程中,是不是经常有打断他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