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同理VS自我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都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尤其是在交际沟通中,更会以自我为中心,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传统的人际沟通中,人们极少关注对方的观点,因此经常导致在沟通的过程中,因为双方观点不一致而产生冲突,最后只能不欢而散。
通常情况下,导致冲突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过于自我,没有同理心。因此,为了缓解这种冲突,建立和谐的沟通氛围,教练式管理者强调,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有同理心。
所谓的同理心,就是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怎么想”。通过这种换位思考,我们就能更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理解对方的情绪变化,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沟通。所以,同理心也是教练式沟通中必须具备的一种沟通能力。通常情况下,要想具备同理心,需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我对别人的态度,即别人对我的态度
在传统的人际沟通中,因为人们更关注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他们很少关注自己的态度是否端正,是否会对对方造成影响。反而常责怪对方对自己的态度不好,不认真倾听自己的表达,或者不认同自己的想法。而出现这种情况正是因为缺乏同理心,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即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所以教练式管理者强调,要想具备同理心,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态度,即要控制自己的个人情绪,端正自己的态度,以免对对方造成不良的影响,阻碍沟通顺利进行。例如,在工作中,管理者因为情绪不高,莫名对团队成员发火。那么团队成员很可能因为被领导无辜责骂,而无法认真完成工作。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管理者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都要认识到自己的态度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一个领导成败的关键不是领导的个人知识和技能,而是领导对员工的态度。
(2)将心比心,学会理解他人
具备同理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心比心。也就是说,要想自己被他人理解,首先你要学会理解他人。白居易有诗云:“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意思是人的情感变化,都是因为外物而发的,并非心中固有。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人际沟通实际上就是心理层面的沟通。而要进行心理层面的交流,就必须懂得将心比心,学会理解对方。也就是说,在沟通的过程中,要照顾对方的感受,无论对方表述什么样的观点,我们都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而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表示对对方处境的理解。
员工本身没有离职的念头,反而因为领导跟他沟通之后,让他转变了自己的想法。而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领导在沟通中没有将心比心,理解员工的感受。有效的沟通,是要懂人心,而将心比心是懂人心最好的方式。
当员工出现这样的问题时,领导应该反思:“如果是我失恋,我会怎么样?会比员工做得好吗?还是表现得更差?”经过反思后,领导会知道,失恋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任何人在面对这件事情的时候,都需要一个缓冲期来调整自己的情绪。然后跟员工说:“我之前失恋的时候比你现在痛苦,每天都跟没魂一样,所以我很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但是日子还是要继续,未来会更好,所以希望你能克服当前的困难,好好调整自己,继续努力工作。”当员工得到管理者的理解后,自然会积极调整情绪,努力工作。
(3)坦诚相待,构建信任
我们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都希望别人能够对我们坦诚相待,一旦发现对方撒谎,对自己不够真诚,我们便会立刻停止跟对方继续沟通。同样,具备同理心的人也会要求自己要坦诚对待对方,构建信任,促进有效沟通。
但是,在传统的人际沟通中,人们比较自我,他们会选择性地将自己认为好的方面表达出来,而极力掩饰自己的一些缺点。然而他们忽略的是,过于完美的人反而是最可怕的。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无形中,他们在对方眼里塑造的自我形象只会让对方更想远离他,就更谈不上有效沟通了。
而教练式沟通是要直击人心,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进而促成有效沟通。为此,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真诚相待,无论是自己的优点还是缺点,都需要真诚表达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愿意相信你,并与你坦诚相待。例如,管理者在跟业绩不好的员工沟通时,可以说:“我之前跟你一样是个职员的时候,犯过的错误比你还严重。”
构建有效沟通最好的方式就是要懂人心。而懂人心,就必须具备同理心,想他人之所想。所以,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为了能更好地达成有效沟通,就需要人们端正自己的态度,将心比心理解对方的感受,做到坦诚相待,构建信任关系,进而确保达成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