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服装色彩的表现性
服装可谓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体、不同的经济所反映的衣着面貌是各不相同的。作为服装中最具表象特征的色彩,往往也渗透和注入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时代的变革烙印、人类自我表现所体现的审美趣味、思想意识的象征、机能性的色彩处理、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学习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色彩的表征,因为在服装色彩设计中,这些服装色彩的表现性对人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都起着不容忽视的潜在作用。
一、服装色彩的民族性
服装色彩所表现出的民族性,与生息这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传统习俗以及持有的民族个性等方面有关。色彩可谓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标记。纵观世界,“东方人见到统一而忽略了差异,西方人则看到差异而遗忘了统一。前者把自己永恒的一致性所抱的一视同仁的态度推进到麻痹状态,后者则把自己对于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感受扩张到狂热地步。”这种东西方民族不同的心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色彩体验。如西班牙民族,他们那种热情、奔放的活跃秉性与明朗色彩早为世人所熟悉;北欧阴冷、严酷的自然条件与持续甚久的宗教哲理精神,致使日耳曼民族用色冷峭、苦涩;印度浓妆艳抹的热带色彩与阿拉伯沙漠宝藏的繁缛绮丽,同样以传奇的异国情调令人目眩神迷。“含蓄的深远,朦胧的韵味”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审美的积淀。以红色和黑色为代表的民族色彩,无论是人类早期赤铁矿粉染过的装饰品、新石器时期的红、黑两色彩绘的彩陶(红色为赭红色、土红色,黑色为灰黑色、暗黑色),还是“黑里朱表,朱里黑表”的战国漆器、流传至今的女红男黑结婚礼服,都表明中华大地那既热情又含蓄的民族特性。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从亚热带、温带至寒带的地理气候,还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笼统地讲,北方民族因寒季较长,服装色彩多偏深;南方民族因暖季较长,服装色彩多偏淡。具体到每个民族,又都有着各自用色的民族风格。例如,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属绿色较少的沙漠民族,他们的室内装饰五彩斑斓,服装用色也多采用黄沙中少见的绿色、玫红色、枣红色、橘黄色等浓艳色(玫红色是维吾尔族妇女最喜爱的颜色)。被誉为“朝霞锦”的艾德莱丝绸,在沙漠、雪山、蓝天的衬托下是那样夺目、和谐。这与维吾尔族人直爽、开朗、热情的性格是极其吻合的。地处云南的傣族,祖祖辈辈生活在气候炎热、植物茂盛、风景秀丽的澜沧江畔,服装色彩多以鲜艳、柔和的色组出现,如淡绿色、淡黄色、淡粉色、玫红色、粉橙色、浅蓝色、浅紫色等,最深也就是孔雀绿色了,白色运用得很广泛。这种民族的生活条件,尤其是自然或风土的条件,使得各民族都持有其独特的色彩爱好,从而也就形成了其民族独有的色彩感觉。服装中这些民族性色彩直接影响到服装所体现出的象征性或装饰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得民族与民族间共通的东西多了起来。然而,无论怎样开放、怎样创新,扎根于沃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永不能丢。许多成功的设计师就是立足于民族风格,在继承本民族服饰精华的同时,汲取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养料,使自己在国际时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日本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成长的,但其设计走的却是一条与西方传统截然不同的路。他参考日本和服的裁剪法,采用和服袖子的形状,最后完成古代与未来混为一体的独特样式的创造。三宅一生设计的服装色彩多为日本民族喜爱的茶色、赭褐色系列。
值得注意的是,服装的民族性,并不是单指传统的民族服装,也不是让你照搬古代的或现有的东西。民族性需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只有将民族风格打上强烈的时代印记,民族性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内涵。
二、服装色彩的时代性
服装色彩的时代性,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服装色彩所表现出的总的风格、面貌、趋向。当然,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过去风格的痕迹,也会有未来风格的萌芽,但总会有一种风格成为该时代的主流。
服装上所能看到的色彩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殷代崇尚白色,夏代崇尚黑色,周朝崇尚赤色,秦代崇尚黑色。从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织物看,当时楚国流行褐色系衣着,如深棕底黄色菱纹锦、褐底红黄矩纹锦等;汉代出土的大量织物基本上是红褐一类的暖色调;魏晋时期则崇尚清淡;盛唐由于开拓了“丝绸之路”,织品色彩极为丰富,有银红色、朱砂色、水红色、猩红色、绛红色、绛紫色、鹅黄色、杏黄色、金黄色、土黄色、茶褐色、宝蓝色、葱绿色等。从当时画家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来看,衣着色彩绚丽而不失典雅,花纹繁缛而不失和谐。这与唐朝开放的体制、繁荣的经济、广泛吸收外来的精华密切相关,丰富、饱满的色彩显示了生活的充足和安定。宋代的织锦、缂丝技艺达到了相当水平。从李公麟的《维摩诘图》、马远的《女孝经图》和苏汉臣的《贵妃晚妆图》可以看出,当时的衣着用色素雅庄重、缜密和谐,很少用高彩度的原色。元代民间的印染工艺发展迅猛,就褐色的品种来说就有鹰背褐色、银褐色、珠子褐色、藕丝褐色、丁香褐色等数十种。由于色彩变化多,漂染技术精湛,褐色成为当时的流行色。
服装色彩的时代特征有时也笼罩着极强的政治色彩。就说秦代崇尚的黑色,就与当时盛行的“五色说”有着密切关系。五色源于五行,由金、木、水、火、土派生为五方正色——青、黄、赤、白、黑。《吕氏春秋》记载:“黄帝曰:土气盛,故其色尚黄;禹曰:木气盛,故其色尚青;汤曰:金气盛,其色尚白;文王曰:火气盛,其色尚赤;代火者必将水,水气盛,其色尚黑。”从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中,秦始皇自认为是应水德克了周朝的火焰而王天下。所以,秦朝的服装和旌旗大量使用黑色,如呈黑顶的皇帝冕冠板,冕服也定为黑色玄裳,色彩成了名副其实的“政治色彩”。又如东欧剧变,美国经济萧条的大气候,形成了美国1991年以东欧民族、民间色彩为主导的服装色彩趋势。
服装色彩的时代感也标志着同时期的科技与工业发展水平。20世纪70年代,当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时,人们出于对这一计划成功的喜悦,一时间国际上掀起了“银色的太空色”热潮,时髦的西方妇女,不仅银色裹身,而且还涂上银色指甲油,银色遍布这一时代。
服装色彩的时代性同样也制约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意识,而社会文艺思潮、道德观念等诸因素又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帝国主义疯狂地向外扩张。在美术界出现了野兽派、立体派等新的艺术流派。此时,来自异国情调的俄罗斯芭蕾舞红极一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以保罗·普瓦雷(Paul Poiret)为代表的服装设计师们冲破传统的形式主义,废弃了紧身胸衣,发布了不束胸、不束腰的改良服,服装色彩艳丽,富有东方情调,强调华美的装饰。1919年,德国魏玛创办了包豪斯学院,掀起了以设计为中心的功能主义运动。在服装界,夏奈尔(Chanel)追求新的服装材料表现,如具有收缩性、柔软性的针织物。她还追求具有活动功能的线条表现,如无领对襟直身上衣,追求简洁、淡雅、朴素的色彩效果。夏奈尔式的造型和色彩成了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风格。1987年的西欧和日本都曾流行一种简朴风格的服装,造型无线条、无结构,色彩暗淡,给人一种神秘、阴沉的感觉。而这种破旧不堪、褪色的反传统服装,竟也随着经济萧条、贫富悬殊的推波助澜,一跃成为中产阶级的新时尚。另外,追求简单的穿着己是一种流行趋势,因为现代人早己厌倦了充满暴力与恐怖主义的社会,他们渴望平静、单纯的生存空间,衣着最好也朴实无华。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明显看出,服装色彩常常成为时代的象征。作为时间和空间艺术的服装,它的美是运动的、发展的、前进的,它需要创造,需要推陈出新,这正是时代特征所具有的面貌。流行色就是时代的产物。
三、服装色彩的象征性
服装上所看到的色彩不只限于一般色性的象征,也不是具体指某一个单纯的颜色。这里的象征性是指色彩的使用,它将涉及与服装相关的民族、时代、人物、性格、地位等因素,所以,服装色彩的象征性含有极其复杂的意义。
早在黄帝轩辕时代,我国就有了“作冕旒、正衣裳、染五彩、表贵贱”的服制,使用不同的色彩显示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黄色在古代中国被称为正色,既代表中央,又代表大地,被当作最高地位、最高权力的象征。爱新觉罗·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有段关于黄色的描述:“每当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脑子里便浮起一层黄色:琉璃瓦顶是黄的,轿子是黄的,椅垫子是黄的,衣服帽子的里面、腰上系的带子、吃饭喝茶的瓷制碗碟,包盖稀饭锅子的棉套,裹书的包袱皮,窗帘、马缰……无一不是黄的。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黄色,从小把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唐代李渊建唐后规定:除了皇帝可穿黄衣外,“士不得以赤黄为衣”。之后,唐太宗又制定了一至九品的服装颜色,以袍衫色来区别官员等级:二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后因怕深青乱紫,改定八品、九品服碧。紫和绯成为富贵的象征。纵观我国古代社会的服饰色彩,凡具有扩张感、华丽感的高彩度色或暖色系的色彩都被统治阶级所用,以象征他们的权力和荣耀,而平民百姓只能用有收缩感的、寂静的低彩度色。
服装上所看到的色彩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在本节第一部分中曾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和瑶族,就是通过女子或男子的服装颜色来体现本族所处的不同支系,如苗族中的青苗、白苗、黑苗、红苗、花苗等,瑶族中的红瑶、花瑶、白裤瑶等。
服装上的色彩有时也能象征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所处的时代。以16世纪的西班牙为例,那时西班牙有很强大的无敌舰队,经济非常繁荣。体现在服装上,仿佛也在夸耀着富有,贵妇人穿着高贵的天鹅绒服装,但服装线条坚硬,身体曲线完全被忽视,以暗色调作为其特征。这是西班牙人在宗教上的严格象征,也可以解释为,是为了装饰富有的象征——宝石,故意选择暗色调服装。再如18世纪法国的贵妇人,服装上明显地暴露出洛可可时代的那种优美但却繁琐的贵族趣味。当时服装的色调多是彩度低、明度高的中间色,如鹅黄色、豆绿色、粉红色、月白色、浅紫色等。从服装上还可以看到利用花边丝带、人造花的装饰,层层的裙摆等,以增加罗曼蒂克的气氛。在我国,蓝色、灰色、绿色的列宁装和中山装,是新中国成立的象征。
另外,服装色彩还是着衣人性格的最好写照。以小说《红楼梦》为例,书中人物众多,上下几百号人,从皇妃亲王、公子小姐到丫鬟仆人,在曹雪芹笔下,可谓人各有性、体各有态、衣各有色。“斑竹一枝千滴泪”构成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悲凉凄切的性格和气质,她的衣着清雅素淡,常以白色、月白色、绿色等基色象征她纯洁、冷寂、凄苦的身世和命运。柔和、甜美的粉红色,象征着薛宝钗八面玲珑、审慎处世的性格。王熙凤这个外貌美艳、穿着华丽、心狠手辣的荣国府内管家,攒珠嵌金、五色斑斓、彩绣辉煌成了她性格的象征。书中像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一些特殊职业的职业装色彩往往也带有很强的象征性,如象征和平使者的邮电通信部门的绿色服装(这种绿色是专门定染的);还有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也称“蓝盔”部队,蓝色的贝雷帽一方面象征着联合国国际组织(联合国国旗是蓝色的),另一方面“蓝盔”部队给失去和平的国家带去希望,又是和平的象征。即便是同一个颜色,在不同的服装款式、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国度中,所含有的意义和感情也是完全不同的,如白色的婚纱,象征着纯洁的爱情;白色的医务服,象征着神圣的职责;白色的丧服,象征着哀伤与不祥(在我国白色与丧事有着习惯性的联系)。所以,服装色彩所体现的象征性,绝非是一些简单的内容,从大的民族、国家,到小的人物性格、地位和服装用途,只有从这许多方面去理解、去探寻,才能真正把握住服装色彩象征的内涵。
四、服装色彩的装饰性
装饰,是造型艺术中最一般的特征,也是最常用的创作手法。服装色彩所体现的装饰性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指服装表面的装饰;二是指有目的地装饰于人。第一层含义的装饰多以图案形式来表现(不仅指有形的、规则的图案,也包括简单的色条、色块等),加上附属的辅料、配饰,其装饰特征非常强烈。服装本身成为装饰的对象。由于这类服装的色彩效果本身具备了较完整的装饰性,无论是有花纹的面料,还是采用印、扎、绘、绣、镶、补等工艺手段构成的图案装饰,都使服装富有艺术气息。因此,一件衣服即便是没有人穿着,平面地放在那里,就外在的色彩、纹样和工艺来说,同样也具有欣赏价值。日本的和服就是个很好的说明。江户时代的妇女和现代的妇女同样穿着小袖形状的和服,可以看得出,从古至今和服的基本形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起变化的只是一种表面的装饰,是花纹和色调明显地划分了时代特征。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不同时期不同人穿着服装的个性,但是花纹特有的色彩构成美先于着衣人的个性美。也就是说,面料要在着衣人之前完成,然后再让人选择。这种固定了的形式,只在表面进行变化的特征,可以说是和服的传统美。
中国古代的宫廷服装,以及近现代华丽的旗袍、晚礼服等,其色彩都具有浓厚的装饰性。从织锦缎、印花丝绸,到高超的刺绣、珠绣、盘金绣等手工艺中,很容易捕捉到一种独具风韵的、装饰意味十足的“中国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服装的色彩也非常具有装饰性,如贵州雷山县的苗族,广西龙胜地区的红瑶,河池地区的白裤瑶等。当然,这些表面看上去的色彩和图案,有时并不单是为了装饰而装饰,它还记录着人们古老的故事,表达着人们美好的心愿,同时也是技术的表现、财富的象征。
从全球看,南半球的片状衣着(披裹型)大多注重面料本身的处理,如印度等国妇女的纱丽,经手绘花纹、木版印花、蜡染印花,加上植物纹样的应用,所呈现出的效果多为装饰趣味很浓的热带色彩气氛。另外,在现代服装中,运动装、生活装中的T恤、编织毛衣和可爱的童装,都是以色彩发挥着最强烈的装饰性效果,采用的手法多为交织、镶拼和补贴。
服装色彩装饰性的第二层含义主要是围绕着人,着重服装色彩与着衣人的体态、内心(精神)以及与着衣环境的协调等,人成为装饰的对象。服装本身可能不存在外表华丽的图案,但用一两个色彩也能充分装点出一个人的气质和面貌。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位气度不凡的年轻女子,尽管穿着一身式样和色彩都很简单、灰暗的服装,但与人整体看是那样协调、完美。服装衬托着人、服务于人,服装真正成为人的装饰物。最后留给人的视觉印象是人,而不是单纯的服装。当然,并不是说装扮人就不需要美丽的图案。这里强调的是,人的装饰包括的面更广,也更内在。服装色彩的设计和选择应因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场合而有所区别。例如,参加私人聚会、友人婚宴等,要选择色泽艳丽、样式独特或表面带有一些装饰的服装来装点自己;参加办公会议或谈判,穿着一身合体、端庄、雅致的套装则显得更为合适。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注重服装外表美的同时,更应注重服装的内在美,学会用色彩来装扮自己、替自己说话,让服装色彩成为装饰自身、美化心灵、美化环境的有力武器。
五、服装色彩的机能性
服装上以实用目的为主的色彩处理方法,称为实用机能配色。职业装的色彩设计就属此类。职业装又称工作服,它除了劳动保护的功能外,还有着职业标识的作用。其中,色彩就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不同款式、色彩的职业装,不但可以培养人的职业荣誉感,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工作。例如,当我们在大街上看见穿着橄榄绿色制服的武警时,心里自然会涌起一种威武、庄严的感觉;同样,警察一旦穿上了制服,那种自尊、自豪感和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也便于他们行使职责。医护人员一般都是白色或柔和、浅色的服装,干净、卫生,易发现身上的脏污,给人一种可信的感觉。动手术的医生和助理们的大褂、口罩、帽子应为果绿色或浅蓝色,在红色紧张的气氛下能起到调节作用。工地上建筑工人的安全帽、公路上养路工人的马甲、海员海上的作业服等多采用醒目的橙色或黄色,以增加人的注目性。在现代化的高级宾馆中,服务人员数量多且分工细,只有从工作服的款式和颜色上将不同工种和职务加以区别,才能给宾馆管理和旅客带来方便。
从我国陆、海、空三军的军服颜色看,除了美观、庄重外,更重要的是军服在军事上有着特殊的功能。例如陆军的服装色彩,多为接近于草地和土地的绿色与大地色,以及多色迷彩伪装服,其目的可使军服色彩更接近于大自然的环境,在作战中更容易迷惑敌人的肉眼观察,从而起到有效隐蔽自己、保护自己的作用。例如空军的蓝色、海军的白色,其用色目的都在于此。
服装色彩所表现出的机能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意,现在不只是大饭店、大商场有整齐、美观的职业装,就连中小型餐厅、酒吧等都以引人注意、给人明快感觉的工作服来烘托气氛、装点环境。另外,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校服,颜色一般多用简洁、素净的冷色调;教师的服装色彩则应稳重、大方。这种平和的色彩环境,对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之,当一件服装的款式以某种机能作为成立条件时,色彩也将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手段,使这些机能性更富有魅力地表现在服装上。
六、服装色彩的宗教性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不同也会体现在服装的款式、颜色上,就是信奉同一宗教的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至不同的教派也会出现偏差。据6世纪印度高僧真谛法师说,各派僧衣实际都是赤血色,仅有细微差别而已。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等国的僧服则都是黄色。我国僧人袈裟色按民族不同而有所差异。汉族的祖衣为赤色,五衣、七衣为黄色;蒙藏僧人着黄色大衣,平时穿近赤色中衣。明代皇帝曾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为蓝色,律宗僧人为黑色。清代以后,官方则不再统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