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衬垫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衬垫组织的结构与分类
衬垫组织(fleecy stitch,laying-in stitch, laid-in stitch)是以一根或几根衬垫纱线按一定的比例在织物的某些线圈上形成不封闭的悬弧,在其余的线圈上呈浮线停留在织物反面的一种花色组织。其基本结构单元为线圈、悬弧和浮线。衬垫组织常用的地组织有平针和添纱组织两种。
(一)平针衬垫组织
平针衬垫(two-thread fleecy)组织以平针为地组织,如图3-36(1)所示。地纱(ground yarn)1编织平针组织;衬垫纱(fleecy yarn)2按一定的比例编织成不封闭的圈弧悬挂在地组织上。在衬垫纱和平针线圈沉降弧的交叉处,衬垫纱显露在织物的正面,如图3-36(1)中a、b处。这类组织又称两线衬垫组织,形成一个完全横列需要两个编织系统。如图3-36(2)所示,第1编织系统喂入地纱,第2编织系统喂入衬垫纱,第3、4编织系统按此循环。由于衬垫纱不成圈,因此常采用比地纱粗的纱线,多种花式纱线可用来形成花纹效应。根据花纹要求还可以在同一个横列同时衬入多根衬垫纱线,如图3-37所示。在该组织中每一个横列同时衬入两根衬垫纱线,以增加花纹效应。
图3-36 平针衬垫组织结构
图3-37 每一横列衬入两根衬垫纱的平针衬垫组织
(二)添纱衬垫组织
添纱衬垫(three-thread fleecy)组织有两种结构,分别如图3-38(1)、(2)所示。其中,面纱1和地纱2构成添纱地组织,衬垫纱3周期地在织物的某些圈弧上形成不封闭的悬弧。添纱衬垫组织又称三线衬垫组织。图3-38(1)所示的结构是在钩针圆纬机上编织,其特征在于衬垫纱被地纱束缚;由于衬垫纱夹在面纱和地纱之间,因此它不显露在织物的正面,从而改善了织物的外观。图3-38(2)所示的结构是在舌针圆纬机上编织,其特征在于衬垫纱被面纱束缚,衬垫纱易在织物正面的露出。
图3-38 添纱衬垫组织结构
(三)衬垫纱的衬垫比
衬垫比是指衬垫纱在地组织上形成的不封闭圈弧跨越的线圈纵行数与浮线跨越的线圈纵行数之比,常用的有1∶1、1∶2和1∶3等。如图3-36所示的衬垫比为1∶1,图3-38所示的衬垫比为1∶3。
利用改变衬垫纱的垫纱顺序,垫纱根数或不同颜色的衬垫纱线可形成不同的花纹效应。图3-39为几种不同的衬垫方式。其中每一个点表示一枚织针,点的上方表示针前,点的下方表示针后。由此可见,衬垫纱需要垫在针前(形成悬弧)和针后(形成浮线)。图3-39(1)的衬垫比为1∶1,可形成凹凸效应外观;图3-39(2)的衬垫比为1∶2,可形成斜纹外观;图3-39(3)的衬垫比同为1∶2,但形成纵向直条纹外观;图3-39(4)的衬垫比1∶3,可形成方块形外观。
在上面花纹效应中,每种织物均采用一种衬垫比。如果花纹需要,也可以在同一织物中采用几种不同的衬垫比,如图3-40所示。
图3-39 几种不同的衬垫比方式
图3-40 同一织物中采用不同的衬垫比
二、衬垫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由于衬垫纱的作用,衬垫组织与它的地组织有着不同的特性。
衬垫纱可用于拉绒起毛形成绒类织物。起绒时,衬垫纱在拉毛机的作用下形成短绒,增加了织物厚度,提高了织物的保暖性。起绒织物表面平整,可用于保暖服装及运动衣。为了便于起绒,衬垫纱可采用捻度较低但较粗的纱线。
衬垫组织类织物由于衬垫纱的存在,因此横向延伸性小,尺寸稳定,多用于外穿服装,如休闲服、运动服、T恤衫等,使用时通常将面纱的一面作为服装的正面。此外,通过衬垫纱还能形成花纹效应,可采用不同的衬垫方式和花式纱线,使用时通常将有衬垫纱的一面(花纹面)作为服装的正面。
三、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
衬垫组织可在舌针和钩针圆纬机上编织。由于舌针机生产效率高,调试方便,所以目前在生产中普遍采用。下面以添纱衬垫组织为例,介绍单面多针道舌针衬垫圆纬机的编织工艺。
图3-41 双片颚沉降片
该机器与普通的单面多针道圆纬机除了在织针三角和沉降片三角的设计上有所差异外,还采用了双片颚的沉降片,如图3-41所示。其中1、2分别是上片颚和下片颚,3、4分别是上片喉和下片喉。由于添纱衬垫组织采用面纱、地纱和衬垫纱三根纱线编织,因此编织一个横列需要三个编织系统。
图3-42表示了这类针织机编织添纱衬垫组织时的走针轨迹和成圈过程,织针A、导纱器B、沉降片C、衬垫纱D、面纱E和地纱F的配置如图3-42(1)所示。编织过程如下。
1.衬垫纱垫入针前与针后(第一编织系统) 根据垫纱比的要求,部分织针在三角的选择下上升。当衬垫比为1∶2时,则1、4、7、…织针上升,如图3-42(1)实线织针轨迹I中1的位置;其余的织针不上升,如3-42(1)中虚线织针轨迹Ⅱ。织针1、4、7、…上升的高度以及衬垫纱D垫入上升织针I的针前(为了形成悬弧)如图3-42(2)所示。接着,沉降片向针筒中心运动,借助上片喉将衬垫纱纱段推至针后,织针1、4、7、…继续上升,旧线圈和衬垫纱从针钩移到针杆上,如图3-42(3)所示,此时织针1、4、7、…的高度如图3-42(1)中轨迹I上2的位置。当织针1、4、7、…从图3-42(1)中轨迹I上位置1上升至位置2时,其余织针也在上升,从而使衬垫纱纱段处于这些织针的针后(为了形成浮线),其余织针的上升高度如3-42(1)中虚线轨迹所示。
图3-42 添纱衬垫组织的编织过程
2.垫入面纱(第二编织系统) 两种高度的织针随针筒的回转,在三角的作用下,下降至3-42(1)中轨迹I上3的位置,使面纱E垫入,如图3-42(4)所示。所有的织针继续下降至图3-42(1)中轨迹I上4的位置,织针1、4、7、…上的衬垫纱D脱落在面纱E上,并搁在沉降片的上片颚上,如图3-42(5)所示。
3.垫入地纱并成圈(第三编织系统) 针筒继续回转,所有的织针再次上升至3-42(1)中轨迹I上5的位置,此时面纱E形成的圈弧仍然在针舌上,然后垫入地纱F,如图3-42(6)所示。随着针筒的回转,所有的织针下降至图3-42(1)中轨迹I上6的位置,此时织针、沉降片与三种纱线的相对关系如图3-42(7)所示。当所有织针继续下降至图3-42(1)中轨迹I上7的位置时,织针下降到最低点,针钩将面纱和地纱一起在沉降片的下片颚上穿过旧线圈,形成新线圈,这时衬垫纱就被夹在面纱和地纱之间,如图3-42(8)所示,至此一个横列编织完成。
在成圈过程中,织针和沉降片分别按图3-42(2)~(8)中箭头方向运动。当织针再次从图3-42(8)所示的位置上升,沉降片重新向左运动,这时成圈过程又回到图3-42(2)的位置,继续下一个横列的编织。
按照上述方法编织添纱衬垫组织时,由于衬垫纱脱落在面纱上,即衬垫纱被面纱束缚,因此面纱的线圈长度要大于地纱,这样可以减少衬垫纱在织物正面的露出。一般面纱的线圈长度是地纱的1.1~1.2倍。
平针衬垫组织编织一个横列需两个成圈系统,衬垫纱与地纱可以在第一、二系统或第二、一系统垫入;编织工艺除了少了第二步垫入面纱外,其余过程与添纱衬垫组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