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添纱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添纱组织的结构与分类

图3-21 普通添纱组织结构

添纱组织(plating stitch)是指织物上的全部线圈或部分线圈由两根纱线形成的一种花色组织,如图3-21所示。添纱组织中,一个添纱线圈中的两根纱线的相对位置是确定的,它们相互重叠,不是由两根纱线随意并在一起形成的双线圈组织结构。

添纱组织可以是单面或双面,并可分为全部线圈添纱组织和部分线圈添纱组织两类。

(一)全部线圈添纱组织

全部线圈添纱组织是指织物内所有的线圈由两个线圈重叠而成,织物的一面由一种纱线显露,另一面由另一种纱线显露。当采用两种不同色彩和性质的纱线编织时,所得到的织物两面具有不同的色彩和服用性能。图3-21所示就是一种以平针组织为基础的全部线圈添纱组织,1为地纱(ground yarn),2为面纱(plating yarn),面纱有时也称为添纱。在这种组织中,面纱和地纱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面纱始终在织物的正面,地纱始终在织物的反面。如果在编织过程中,根据花纹要求相互交换两种纱线在织物正面和反面的相对位置,就会得到一种称为交换添纱(reverse plating)的组织,如图3-22所示。全部线圈添纱组织还能以1+1罗纹为地组织,这样形成的添纱组织称为罗纹添纱组织,如图3-23所示,其中1和2分别为地纱和面纱。

图3-22 交换添纱组织结构

图3-23 罗纹添纱组织结构

添纱组织的最大特点在于一个线圈重叠在另一个线圈上,因此在编织时,对织针、导纱器、沉降片、纱线张力以及纱线本身均有特殊要求,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处理不当会影响两个线圈的覆盖效果。织物的外观取决于两根纱线的覆盖程度,增加线圈密度,可提高花纹的清晰度或良好的外观。织物密度稀,线圈覆盖不良,反面线圈会显露在织物的正面,使织物带有杂色,影响外观。

(二)部分线圈添纱组织

部分线圈添纱组织是指在地组织内,仅有部分线圈进行添纱,有绣花添纱和浮线(架空)添纱两种。

图3-24所示的是绣花添纱(embroidery plating)组织,它是将添纱2按花纹要求沿纵向覆盖在地组织纱线1的部分线圈上。添纱2常称为绣花线,当花纹间隔较大时,在织物反面有较长的浮线。花纹部分由于添纱的加入,织物变厚,表面不平整,从而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这种组织在袜品生产中应用较多。

图3-25所示的是浮线添纱(float plating)组织(又称架空添纱组织),它是将添纱2按花纹要求沿横向覆盖在地组织纱线1的部分线圈上。图3-25中地组织为平针组织,纱线较细,添纱(即面纱)较粗,由地纱和面纱同时编织出紧密的添纱线圈。在单独由地纱编织的线圈之处,面纱在织物反面呈浮线,由于地纱成圈稀薄,呈网孔状外观,故称为浮线添纱。在袜品生产中,可以利用这种组织可生产出网眼袜。

图3-24 绣花添纱组织结构

图3-25 浮线添纱组织结构

二、添纱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全部添纱组织的线圈几何特性基本上与地组织相同,由于采用两种不同的纱线编织,故织物两面具有不同的色彩和服用性能。当采用两根不同捻向的纱线进行编织时,还可消除针织物线圈歪斜的现象。

部分添纱组织中有浮线存在,延伸度较地组织小,比地组织不易脱散,但容易引起勾丝。

以平针为地组织的全部添纱组织多用于功能性、舒适性要求较高的服装面料,如丝盖棉、导湿快干织物等。部分添纱组织多用于袜品生产。随着弹性织物的流行,添纱结构还广泛用于加有氨纶等弹性纱线的针织物及其无缝内衣的编织。

三、添纱组织的编织工艺

(一)编织条件及影响因素

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与基本组织相同,但在编织添纱组织时,必须采用特殊的导纱器以便同时喂入地纱和添纱。编织条件是在垫纱和成圈过程中,必须保证使添纱显露在织物正面,地纱在织物反面,两者不能错位。

要使添纱很好地覆盖地纱,两种纱线必须保持如图3-26所示的相互配置关系。为达到这种配置关系,垫纱时必须保证地纱1离针背较远,而添纱2离针背较近。

图3-27所示为某种圆纬机上编织添纱组织用的导纱器及其垫纱。导纱器3上有两个互为垂直的导纱孔4和5,其中孔4用于穿地纱1,孔5用于穿添纱2。添纱2的垫纱纵角β2大于地纱1的β1,垫纱横角α2小于地纱1的α1。织针在下降过程中,针钩先接触添纱,并且添纱占据了靠近针背的位置,地纱则靠近针钩尖,从而保证了添纱和地纱的正确配置关系。

图3-26 地纱与添纱的相互配置

图3-27 编织添纱组织专用导纱器及其垫纱

在编织含氨纶等弹性纱线的添纱组织时,一般采用图3-28所示的专用导纱器。为了减少弹性纱线在输送过程中因与导纱机件的摩擦造成的延伸,氨纶丝1先经过滑轮3导入,之后不穿入导纱器的导纱孔而直接垫入针钩,2是添纱。这样,成圈编织后氨纶丝显露在织物反面,而添纱出现在织物正面。

图3-28 编织氨纶添纱组织专用导纱器及其垫纱

除了垫纱角外,织针和沉降片的外形,圆纬机的针筒直径,纱线本身的性质(线密度、摩擦系数、刚度等),线圈长度,纱线张力,牵拉张力和纱线粗细等也影响地纱和添纱线圈的正确配置。

图3-29所示为两种针头外形不同的织针,图3-29(1)中织针的针钩内侧不平,垫在针钩内侧的两种纱线,随织针下降,易翻滚错位,影响覆盖效果。图3-29(2)中织针的针钩内侧较直,在成圈时两种纱线的相对位置较为稳定,因此适用于添纱组织的编织。

图3-30表示即将脱圈的线圈A的受力情况。Td是作用在旧线圈上的牵拉力,P为上一横列线圈对脱圈线圈A的压力。F1是针头对线圈A向下的摩擦力,F2是新弯成的纱线对线圈A向下的摩擦力,F1和F2有使地纱线圈向下运动的趋势。F′是地纱和面纱线圈之间的摩擦力,对于地纱线圈来说,它的方向是向上的,即阻止地纱线圈向下运动。当F1+F2>F′时,地纱线圈就要下降,使地纱和面纱线圈的位置交换,地纱线圈翻到织物正面,即产生“跳纱”疵点(也称“翻丝”)。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发生“跳纱”,需要根据原料的性质和各种编织条件,重新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如送纱张力、垫纱角等以保证地纱、面纱线圈正确配置。

图3-29 织针外形对编织添纱组织的影响

图3-30 脱圈线圈的受力分析

为了使添纱组织中两种纱线保持良好的覆盖关系,面纱宜选用较粗的纱线,地纱选用较细的纱线。

(二)成圈过程

1.全部线圈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这类组织的成圈过程与平针组织相同,仅采用专门的导纱器,并根据需要选择特殊织针,如前所述。

2.交换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1)采用辅助沉降片的成圈过程。这种方法在成圈过程中采用两种沉降片,如图3-31所示。图3-31(1)为普通沉降片,起成圈作用;图3-31(2)为辅助沉降片,起翻转两种纱线的作用。两种沉降片安放在同一片槽内。辅助沉降片的片杆较长,片踵也较厚,在正常情况下,它停留在机外,并不妨碍普通沉降片的参加编织。根据花纹要求,辅助沉降片被选片机构作用向针筒中心推进时,由于片鼻对地纱的压挤作用,使其翻转到面纱后面,从而导致纱线交换位置。

成圈过程如图3-32所示。图3-32(1)中面纱1和地纱2喂到针钩内,张力较大的面纱1靠近针钩内侧,而地纱2则在上方并靠近针钩尖,此时辅助沉降片3处在非作用位置。图3-32(2)中织针下降成圈时,辅助沉降片受选片机构的作用向针筒中心推进,挤压地纱2,使其靠近针钩内侧,原来在针钩内侧的面纱1,因织针的下降,被普通沉降片的片颚4阻挡而上滑。图3-32(3)中上滑的面纱1绕过已在针钩内侧的地纱2,至地纱2的外侧,从而达到两根纱线交换位置的目的。图3-32(4)为面纱1和地纱2在针钩内配置的放大图。

图3-31 普通沉降片与辅助沉降片

图3-32 采用辅助沉降片的成圈过程

(2)采用特殊沉降片的成圈过程。如图3-33(1)所示,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沉降片处于正常工作和翻纱时的位置。图3-33(2)表示正常编织。此时织针下降,在沉降片上形成线圈,面纱1和地纱2按正常添纱原理成圈。图3-33(3)表示线圈的翻转。当沉降片向右推进,进入针钩内的纱线1、2,随着织针下降的过程遇到沉降片的倾斜片颚上沿的阻挡,因而倾斜下滑,产生离针而去的趋势,经此倾斜前滑的作用后,受张力作用的纱线1越过纱线2而到了靠近针钩尖,使纱线1、2的顺序翻转,达到两根纱线交换位置的目的。

图3-33 采用特殊沉降片的成圈过程

3.绣花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如图3-34所示,这种组织的绣花线面纱2不和地纱穿在同一导纱器上,而是穿在专门的导纱片1上,导纱片受选片机构3的控制可以摆到针前和针后的位置。编织时,根据花纹要求导纱片摆至所需绣花纱线的织针前面,将绣花线垫到针上,然后摆回针后,接着再通过导纱器对织针垫入地纱,这些针上便同时垫上两根纱线,脱圈后,即生成添纱组织。未垫上绣花线的织针正常编织。

4.浮线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如图3-35所示,地纱1和添纱2的喂入高度不一样。由于地纱1垫纱位置较低,能垫到所有的织针针钩内【图3-35(1)】,进行成圈。添纱2垫纱位置较高,将不会垫到织针3、4上,当成圈后,织针3、4上仅由地纱成圈,添纱成浮线,从而形成浮线添纱组织。

图3-34 绣花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

图3-35 浮线添纱组织的成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