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及应用(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立体构成的由来

立体构成作为研究空间立体形态关系的学科,最早是由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然而它的形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与雕塑、建筑、绘画以及技术等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对形体的感受和认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到20世纪的现代派艺术,都经历了“抽象—具体—抽象”的演变过程。

古希腊的哲学家已经认识到所有形体均可还原为圆球、圆锥、圆柱这三种最基本的抽象形,后来经历了艺术家们对具体艺术的追求的漫长过程后,现代艺术先驱者、法国画家塞尚(Paul Césanne, 1839—1906)又提出了“表现自然要用圆柱体、球体、锥体……在感受自然时,对我们来说,深度比平面更为重要”的观点,这一理念为后来立体派的发展打开了理论之门。其后的艺术家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门类中,以概括、抽象、换形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寻找到自己的坐标,为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尤其是康定斯基(Kandinsky, 1866—1944)的文章《点与线对于面》的发表,使抽象造型艺术在理论上趋于完善,奠定了抽象艺术的历史地位。

随着技术和建筑设计的发展,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使立体构成成为一门专门研究空间形态和空间关系的系统课程,为建筑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奠定了基础。整体来看,立体构成的发展分成下面几个阶段: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解构主义。

一、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用几何形体(圆柱体、锥体、立方体、球体等)来表达客观对象,即把外部世界用一系列不同平面,在不同时空中的构成方式,进行不同的视觉解析和表现。

通俗地说,立体主义是在平面绘画中,将被描绘事物的不同时空的面,通过视觉解析,同时反映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画面上。法国画家乔治·布拉克和生活在巴黎的西班牙人巴布洛·毕加索在1908年首先创立了立体主义。

图1-2为毕加索(Picasso, 1881—1973)的《亚维农的少女》,标志着立体主义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开端,它打破了西方绘画传统中明暗幻觉造型和透视空间表现。这在当时掀起了巨浪,一些年轻的艺术家蜂拥对“立体主义”进行探索。有许多国家的画家纷纷加入立体派。

图1-2 毕加索作品《亚维农的少女》

二、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扎根于柏格森和耐茨奇的哲学思想。未来主义描绘运动着的人物形态,并将其进行解析、映叠重构,通过色线、色点、色束表现光的闪耀与动感。其与立体主义在理念上的最大差异就是它反映的是运动过程中的物体的不同面的重构与解析,同时表现流动中一刹那的光与色。

未来主义的主要艺术家有马里内蒂(Marinetti, 1876—1944)、波丘尼(Boccioni, 1882—1916)、赛韦里尼(Severini, 1883—1966)、巴拉(Balla, 1871—1958)。未来主义绘画的共性很小,著名作品有:巴拉的《路灯——光的研究》《链子上一条狗的动态》,波丘尼的《笑》《内心状态一:告别》、赛韦里尼的《红十字列车》。

图1-3是波丘尼的作品《空间连续的独特形体》。作品塑造了一个没有头和手的人形,展示出了人物步行时的连续性。这个昂首阔步的人物,以用青铜雕成的飘然曲面组成,仿佛人体在急速的前行中向后飘动。曲面的体积没有被实际的人体限制,基本上像是在二维的平面里运动,似乎把绘画的人物转化成了浮雕。波丘尼在创作中采取了动态分析摄影的形式特点,这个形象其实正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上看到的人的形体的直观感觉,在感性的审美观中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有头有手的、正在连续进行中的人体造型。

图1-3 波丘尼的作品《空间连续的独特形体》

三、荷兰风格派

荷兰风格派主张纯抽象和淳朴,外形上缩减到几何形状,而且颜色只使用黑与白的原色,也被称为新塑造主义。荷兰风格派正式成立于1917年,其核心人物是艺术家蒙德里安(Mondrian, 1872—1944)、画家凡·杜斯堡(Van Doesburg, 1883—1931)。他们在1917—1928年出版了名为《De Stijl(风格)》的期刊,传播风格派的理论。

风格派从一开始就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它反对个性,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于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艺术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简化物象直至本身的艺术元素。因而,平面、直线、矩形成为艺术中的支柱,色彩亦减至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

对于风格派的这种艺术目标,蒙德里安更喜欢用“新造型主义”一词来表达。他把新造型主义解释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自然的丰富多彩就可以压缩为有一定关系的造型表现。艺术成为一种如同数学一样精确地表达宇宙基本特征的直觉手段。

风格派的作品对包豪斯和世界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起,风格派就越出荷兰国界,成为欧洲前卫艺术先锋。其美学思想渗入各国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对现代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1-4是风格派建筑师里特维德(Rietveld, 1888—1964)在1924年设计的施罗德住宅(Schroder House),为典型的风格派作品,该作品完整地体现了风格派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里特维德设计的嵌入式和可移动家具在概念上为几何形和抽象形式。图1-5的红蓝椅以一种实用产品的形式生动地解释了风格派抽象的艺术理论。

图1-4 施罗德住宅

图1-5 红蓝椅

四、俄国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的目的是改变旧的社会意识,提倡用新的观念去理解艺术工作和艺术在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明确提出设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而这种设计运动在艺术领域中就叫作“至上主义”。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小批先进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的设计运动。其受到至上主义的影响,在设计上他们彻底抛弃从具象形态中提取造型主题,再现自然形象的几何抽象的表现力。图1-6~图1-9所示为构成主义作品,构成主义从形态关系出发,更多探索纯粹几何形态的构成性,以感觉性、自由性的方法创作作品。

图1-6 构成主义作品(一)

图1-7 构成主义作品(二)

图1-8 构成主义作品(三)

图1-9 构成主义作品(四)

案例1-1

构成派雕塑——第三国际纪念碑

案例说明:

建筑师:符拉基米尔·塔特林

设计地点:莫斯科,彼得格勒

时间:1919—1920年

建筑式样:纪念塔

塔特林在1919年受十月革命政权文化部的委托,创作《第三国际纪念碑》,400多米高的碑身矗立在莫斯科广场,既是综合艺术的统一,又包含实用的目的。

案例点评:第三国际纪念碑是用钢铁制造的一个开放的空间结构。图1-10所示的模型是第三国际纪念碑,它试图把建筑、雕塑、绘画几种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表现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建筑师把内部和外部融合起来,由两个圆筒组成一个金字塔,采用铁和玻璃两种材料筑成。圆筒部分以各自不同周长和各自不同速度的回转,组成一个螺旋状高塔。

图1-10 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

建筑师以巨大的尺度来表现革命精神的崇高志向,以倾斜式的大胆构图来表现巨大的动感,使得整座纪念碑仿佛有了冲破地心引力的宏伟气势。

五、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

立体构成作为一门课程起源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当时的包豪斯艺术学院的创办人兼校长是华尔塔·格罗毕乌兹。与传统学校不同,在格罗毕乌兹的学校里,学生们不但要学习设计、造型、材料,还要学习绘图、构图、制作,于是,包豪斯艺术学院拥有着一系列的生产车间:木工车间、砖石车间、钢材车间、陶瓷车间等,学校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称谓,师生彼此称之为“师傅”和“徒弟”。

格罗毕乌兹引导学生如何认识周围的一切:颜色、形状、大小、纹理、质量;他教导学生如何既能符合实用的标准,又能独特地表达设计者的思想;他还告诉学生如何在一定的形状和轮廓里使一座房屋或一件器具的功用得到最大的发挥。格罗毕乌兹的教学为包豪斯艺术学院带来了以几何线条为基本造型的全新设计风格。

这种理性的科学设计法则奠定了立体构成教学的基础。围绕着这种思想,形成了一批卓越的艺术教师队伍。其中有康定斯基、扎纳·埃腾、拉兹洛·莫霍利、蒙德里安等。他们对整个社会以及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使“包豪斯”成为全人类共同迈进20世纪工业文明的鲜明标志,是现代造型和设计理念的摇篮和发祥地。

六、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法国,其领袖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出来的。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解构主义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1929—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他的作品反映出对现代主义的总体性的怀疑,对于整体性的否定,对于部件个体的兴趣。他设计的洛杉矶的迪士尼音乐中心具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如图1-11所示。盖里的设计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打破,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所谓“完整”的空间和形态,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图1-11 洛杉矶的迪士尼音乐中心

他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的充分表达,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特征,但是这种破碎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形式,是他对于空间本身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设计的所谓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