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敏感期:让孩子走好第一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细微事物敏感——孩子比成人更爱探索

孩子的视野和成人的视野不同。成人在思维的作用下,更习惯以宏观的眼光看世界,更注重事物的功用;而孩子由于认知所限,更注重那些被成人忽视的小细节,尤其是对微小事物有无差别显得更有兴趣。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是通过简单图式发展来逐步认识外在世界的。墙角的小草、衣服上的花纹、地上飘动着的碎纸屑等都能引起孩子巨大的兴趣。成人常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这些没有功用的事物早已不能引起成人的兴趣,但是孩子却喜欢探索其中的奥秘,实际上观察细小事物正是孩子观察和认识世界最明显的表现。

蒙台梭利曾说过:“孩子对于细小事物的观察和热爱,是对无暇顾及环境细节的成年人的一种弥补。”如果说成人是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大脑有选择、功利性地认识世界,孩子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环境内化到自己的认识之中。这时孩子的认识充满了创造力,与感觉已经麻木的成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处于对细微事物敏感期的孩子,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适合让他们去观察世界。发现孩子有观察细微事物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要因为怕脏或者其他原因进行阻止,要积极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对孩子进行合理引导,既能够锻炼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还能增长孩子的智慧,又能够让孩子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细微事物敏感期出现的时间

当孩子捡小石块、揪草叶、捡碎纸屑的时候,当孩子拿着毛线团满院子玩耍的时候,当孩子遍地捡拾烟头(甚至还学着成人往嘴里塞)、沾满泥巴小树枝的时候,当孩子不厌其烦地去抠各种小洞的时候,就说明他们已经进入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期了。

一般来讲,从1岁半到2岁,孩子开始陆续进入细微事物敏感期。但不同的个体之间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什么时候学会走路。因为只有孩子学会走路,他的活动范围才大为增加,也能更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一敏感期一直会持续到4岁左右,如果对孩子的引导得当,还可能更长,而且孩子也会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那些更具知识性的事物之上。

孩子的眼睛、手、嘴、鼻子等身体部位都蕴藏着巨大的探索力量,这一时期也是培养他的观察力的最佳时期。孩子在室外会关注蚂蚁、小豆子、小花瓣、小石子等东西,在室内则会关注小线头、头发丝、墙角的瓷砖等。一旦观察成为了孩子的习惯,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能力增长得非常快。

下雨后,小区的梧桐树下冒出了许多蚂蚁。2岁的小琪琪看到后,就捡起小树枝拨弄这些蚂蚁,弄了一身泥。等那些蚂蚁爬到小路上的时候,小琪琪又捡了一些小石块,给蚂蚁设置障碍,玩得不亦乐乎。

而在屋里忙碌的琪琪妈妈,发现女儿不在屋里,慌慌张张地就出门寻找。等妈妈看到蹲在地上、一身泥巴的女儿后,怒火上涌,强行把女儿带回屋子里。女儿一边哭还一边说着:“蚂蚁,蚂……蚁。”等回到屋里,看着哭泣的女儿,妈妈拿出各种玩具哄她,但是小琪琪就是一直哭个不停。

面对孩子对一些细微事物的痴迷,很多家长就像琪琪妈妈一样有些受不了,第一反应往往就是阻止孩子。殊不知,正是在观察细微事物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体验的快乐,而且锻炼了各种能力。

让孩子自由自在地观察

在细微事物敏感期,那些细小的事物总能给孩子带来数不尽的乐趣,孩子对细小事物的关注也是其观察能力的开始。在这个时期,父母要理解孩子,不要刻意阻止孩子对细小事物的关注,而且要学会欣赏孩子的这些观察举动,只要保证安全,就可以尽可能地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当孩子聚精会神观察细小事物的时候,最好不要去干扰孩子。因为当孩子全神贯注地观察的时候,就是他心理思维和感受的过程。如果强行打断孩子的行为,不仅会干扰孩子的思路,还会给孩子心理带来不安全感。

在这个阶段,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和思考方式来看待孩子的“探险”行为,孩子有自己内在的认识方式和历程。不要把孩子收集的“宝贝”扔掉;孩子趴在地上逗蚂蚁,不要因为“脏”而把孩子抱走;不要把在墙角看小草的孩子拽到屋里……

懂得利用敏感期的父母,能够对孩子进行恰当的引导。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懂得教育的父母会为孩子提供最自然的环境,强制性地给孩子一些细小的事物并不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只有孩子自己选择的东西他们才愿意研究下去。父母最恰当的引导就是给孩子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不要提前给孩子成人化的认识目标,让孩子自由地体验观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