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觉醒
从国际组织到各国政府,再到大众消费者等诸多群体,有前沿思想的人强烈地意识到,全球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恶化等)已日趋严重,如果不努力解决,将会带来灾难性的打击。而且这些问题绝不是一国范围内的事情,其中最明显的是环境和传染病无法区分国界,贫穷问题也会超越国界,市场中的恶性竞争亦是如此。狭隘地“损人利己”的行为终将以损人始,以损己终。如何寻找解决方案,企业在这中间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已经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话题。
1.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关注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探讨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可能性。
“可持续发展”一词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于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深刻指出,在过去,我们主要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应该把人们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实现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两个文件中,提及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践可持续发展,此后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渐成为各国的国家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可持续发展指数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I 报告框架,GRI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公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其目标在于完善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实务,如同企业或机构发布财务报告一样,推动企业或机构定期向各利益相关方公开披露其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信息,增强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寒冬让企业社会责任(CSR)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在此期间,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学术文章的引用次数达到了顶峰(见图1-1)。在2008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企业社会责任首次被纳入会议议程。
图1-1 关于CSR的学术研究数量
资料来源:引用次数大于50的CSR的学术研究数量发展过程,基于谷歌学术整理。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是倡导和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政府一般通过立法执法向企业施加压力,倡导或推动企业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指出:“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 中国已经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在美国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一场深刻的变革也在发生。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与B Lab(共益实验室) 的两位创始人杰伊·吉尔伯特和安德鲁·卡索伊都明确提出,要解决当前全球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光靠政府和公益组织是远远不够的,企业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之一,责无旁贷。
2.消费者的变化
1989年互联网的诞生使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改变了商业环境。人们比以往能得到更丰富的信息,能更快速地与他人联络,达成共同行动。同时,随着普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变化,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社会问题,进而对商业的期待也产生了快速变化。
1996年6月,一位12岁左右的巴基斯坦童工蹲着手工缝制精致的耐克足球的照片,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上,而他每天的工资仅为两美元。这引发了各大学校园的抵制活动以及耐克商店外的示威抗议活动,耐克公司因此遭受了沉重打击,成为“血汗工厂”的代名词。 雇用童工、环境污染、劣质产品、资源浪费等引发的种种事件唤醒了新的消费形式——伦理消费 :消费者们不再只关心产品所能带来的个人利益,产品及其企业的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意识到,贸易全球化以来,交易变得更加不公平,出现了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现象。国际乐施会曾经对国际贸易中的“作弊性的规则和双重标准”发表过报告,这在欧洲激起了更多“促进公平交易”的消费者运动。“公平交易”的咖啡在过去只是一种专门针对有钱人的小范围消费品,现在却成为在美国和欧洲交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咖啡品种。尼尔森于2015年进行的调查显示,消费者正逐渐重视产品的道德程度。全球66%的消费者表示愿意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产品付出更多的金钱。而在“千禧一代”中,这一比例达到了72%。
许多行业和企业都不得不密切关注这些变化,因为这可以用来跟踪消费者价值观的变化。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和变化日新月异。他们从关注产品的功能转变到关注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寻找那些具有使命感和价值观的企业,希望这些企业能满足自己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问题的关注和需求。
3.有信仰的资本
投资者曾经被认为仅看重利润,属于最不容易有变化的人群。如今他们也正在关注自己投资战略中的风险,开始成为一股变革的力量。例如,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等新概念就表达了投资者的这种美好愿望。
首先看社会企业,它的运作方式与一般企业无异,只是其最终目标不是营利,而是必须从事与创业宗旨相同、有益于社会的事业。社会企业服务于弱势群体,其资金来源一部分是捐赠,一部分是营业利润,目标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逐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看影响力投资,其目标是,资本投到哪里,哪里就能最有效地造福社会和环境。为此,除了管理财务风险和经济收益外,还需要管理该企业在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表现。投资者包括传统的公益基金会、商业企业、金融机构或个人。投资对象跨行业、跨地区,其目标也多种多样。它主要的服务内容一般是帮助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或者是保护环境。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影响力投资基金会明确提出,不会投资有较大负面影响的行业(比如烟草),即使这个行业很赚钱。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2015年社会影响力投资报告 显示,影响力投资正在吸引基金会和主流投资者的兴趣。此外,预计接下来50年将有41万亿美元的财富会在代际中传承,其中接近六万亿的财富会直接投入社会议题。OECD得出结论:“千禧一代”正在寻求投资机会,并且日渐接任金融界的重要职位,领导者的更替带来的价值观变化在社会中广泛产生,很可能加强影响力投资的需求。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今政府、消费者、资本市场以及整个社会都已经觉醒,大家都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这些呼声也无疑给企业提出了挑战。那么作为企业,该如何面对这样的觉醒,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