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1998年出国读书、工作,2013年回国。离开中国15年,虽然中间多次返回,但往往驻足时间短暂。2013年全家搬回来,当真正安顿下来时,却发现生活中存在很多社会问题,比如食品安全,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到哪里可以买到安全、健康的食材,还有空气质量问题、资源浪费问题等。这些都是关系到生活的大事,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多少会有些烦恼。慢慢地找到了一些解决方法后,便开始思考我们能为这些问题做些什么。最初做得最多的就是参与一些公益组织的活动,包括捐钱和带着孩子做义工。但很快,我发现这种参与方式效果很有限。我能投入的时间、精力还有财力,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于是,重新开始思考,我还能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时公益这件事看起来似乎跟我的专业和工作完全不相关。我学的是市场营销和心理学,在长江商学院教书。我们的学生大都是民营企业的一把手。但在长江商学院,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培养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的企业家。这一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教学理念。我到底该教什么?这是我回国后经常会思考的一个问题。坐在教室里的都是靠自己摸爬滚打取得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各自的行业里也都是领军人物。我在两天的课程中应该教给他们什么内容才是最有价值的?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教育的本质是引出。教育一词的英文是educate,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这个意外的发现对我触动很大,我原来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教给他们内容,现在考虑的则是如何引出每个人心里已经有的东西。这可能是对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的兴趣,可能是某种爱好,但我想也可以是每个人心底本来就有的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改变世界的担当和责任心。
如果我能通过教学和研究,引出中国这一批批顶级企业家心底的那份担当;如果他们的那份责任心可以在企业的层面成为共益的理念和价值观;如果这些企业的共益理念能够影响所有的员工,进而使得这些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关注社会以及环境影响,甚至在社会痛点处发现更大的商业机会,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那岂不是商业最好的样子?或许这是我能做的最有效的参与公益的方式。
带着这样的想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2016年我在长江商学院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中开了一门选修课,叫“公益创新与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当时全年级只有不到40个人选了这门课,但我还是很兴奋。现在回想起当时讲的内容,很多都很初级。即便如此,两天的课程下来,大家都表示思想上有颠覆。有了认同,有了口碑,陆陆续续选择这门课的人也就多了。到2018年的时候,这门课也由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随后在其他项目中陆续开展起来。“无公益,不长江”也成为长江商学院的一张名片。
最开始的课件多以美国的案例为主,但同学们对这些案例的认同感不大,毕竟与它们所处环境离得太远。很多次,同学们告诉我中国有很多正在发生的、令人兴奋的案例,值得研究,值得传播。于是,我和团队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的企业,寻找、调研那些义利兼顾的好企业,并在这一系列的调研中总结出“企业共益实践三部曲”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是对现有企业实践的一个提炼总结,未来的好企业一定是能够兼顾公司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具有共益理念的企业,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去实践,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为其他企业提供一个学习的模板,可以借鉴这个思路去促进和提升自己企业的发展。
本书的第一章会对好企业的评判标准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紧接着在第二章中,我们会详细介绍“企业共益实践三部曲”这个理论框架。在后面的第三章至第十章中,我们会针对不同的行业,包括互联网行业、建筑业、农牧业、餐饮业等,分别介绍两三家典型的企业,探讨它们践行共益理念的过程。这里的每一家企业都有闪光之处,但也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依旧面临挑战,依旧有困惑。我们希望客观的介绍可以给读者带来更真切的感受和更深入的思考。在最后一章中,我们会探讨如何从好企业到好社会。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话题是规模化。做好一家企业,能解决的社会问题依然有限。关于如何能让效果规模化,如何能大范围地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将从集合影响力以及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省来进行探讨。
希望本书能够作为引子,给大家提出一个思路,让大家看到一些优秀的中国企业是如何做到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的。希望它能够启发你的思考,激励你带领自己的企业走向更好、更可持续、更令人尊敬的道路。当然,我们也非常希望听到你的经验分享,这或许会成为我们下一本书中的案例,影响更多的人。
最后,写书的过程让我们深感快乐。这中间有无数人的支持和鼓励。感谢长江商学院从院长到项目部门对我的支持,谢谢他们给我开发这个课题的空间。感谢2016年最早一批选我的选修课的同学,是你们的兴趣、包容和肯定,给予了我继续研究这个话题的决心和动力。感谢众多的长江同学和校友,你们在课堂上的分享、课下的交流,给我带来很多思考和提升。感谢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案例背后的主人公,谢谢你们让我有机会走进你们的企业,深入了解其中的成与败、喜与忧,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你们心底那份担当和坚持。谢谢我的研究团队,李欣、郑博文、闫雯、阿丽雅,没有你们,读者不可能看到那么多重要的细节。能和你们一起创作,我非常开心!最后,感谢我们的家人,此处再多的言语都不足为过。
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