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谈中国经济力量之三:创新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创新的力量

面对宏观新局面的创新发展

时间:2019年1月5日

地点:北京

会议:《金融理财师岗位能力测评与考核要求》国家团体标准编制启动仪式

从宏观形势层面来看,2018年,我们遇到了不期而至的外部冲击和压力,这些外部影响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背景下进一步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一些内部因素在不可回避的矛盾下逐渐凸显。由此,内外部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并带来明显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市场预期方面,使地方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及市场人士产生了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我国整体的经济活动势必要对接全球化,而在此过程中,势必将面临一些竞争和冲突。我国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在被动接招的同时争取有所反制,并进一步做好多边博弈。

在中国进一步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上述因素交织在一起后,宏观政策必须做出动态优化和调整。对此,中央政治局明确表示,要做好“六稳”工作,其中“稳预期”成为当务之急。这其中必然带有短期的应急特征,但在推进“六稳”之后,更要把我们需要处理的短期问题和中长期追求,以及推进现代化战略部署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结合中,我们要看到立足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的可把握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体现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与成长的空间上,还有市场潜力和经济承受压力的韧性,以及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存在的全产业链的回旋余地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我们该做的事——在被动接招的同时主动在可选择的方面做出正确选择。

想要维持和把握我们在潜力释放过程中的确定性,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而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把改革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而在全面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一些外部压力。但对于形成扩大开放的新格局,我们不应有任何怀疑和动摇,并在此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多边博弈和互动,以开放倒逼改革,攻坚克难,在深水区啃一些“硬骨头”。这其中的确定性就是中央层面反复强调的向前发展的最大红利。

从新供给经济学的研究来说,这一认识框架上的表述,就是以制度创新打开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空间。具体落到科技创新,即第一生产力,其乘数作用和放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优化管理,也离不开整个体制机制这个制度安排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上改革创新、制度建设的实质性推进。要特别注意的是,中央所给出的指导精神,是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宏观政策要做好配合,实现改革与调控相结合。宏观政策层面,当下重点强调的是实现积极财政政策和松紧适度的稳健货币政策的匹配。一方面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在“稳健”的表述下,已经形成了非常重要的改变和优化调整。可以看到,中央层面的表述是稳健之下的松紧适度,而不再是中性,并且要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实际上,在松和紧这两个选择之间,“紧”已经无所指,关键问题是如何“松”。李克强总理在对几家银行进行视察和指导时曾特别关注其中的小企业事业部,并特别强调要实现全面降准,随后央行宣布了降准的具体安排。显然,在这样的政策组合之下,就实现了在进一步适当扩张的安全区之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起来扩大内需的新局面。扩大内需必然落实到扩大有效投资,而有效投资的机制已经实现了诸多创新。例如PPP模式,即政府通过出资带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共同进行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和产业新城的建设及运营等。另外,也要进一步扩大国内的消费,而消费应该是由有效投资和经济发展潜力及活力释放等较好的预期支撑起来的,使百姓敢花钱,愿意将自己的当期收入以较大比重用于当期消费,由此维持经济景气及必要的国内总需求水平,从而支持经济的繁荣发展。

经过以上观察后,自然而然地要回到以下认识框架:优化政策调控,坚持制度和机制创新,带动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从而释放潜力,把握好中国可以继续推进现代化的确定性。由此可以进行一个粗略的预测:2019年大概率能够完成经济增长率达到6.5%左右的目标。2019年和2020年,如果能够处理好可选择的事情,通过扩大内需对冲下行压力,经济运行速度将有希望维持在6%以上的水平。而只要达到这样的水平,就符合了实现全面小康的速度要求,加上精准扶贫等社会政策托底,达成2020年兑现全面小康的决策目标将没有太大悬念。当然,此后我们面临的更大考验,是我们能否保持后劲在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支撑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