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体,客体
本体论的普遍成功哺育了一种幻想:直接意向的状态是完全可以被一种充满了唯名论和主观主义沉积物的意识所选择的,而只有通过自我反思,这种意识才成为现实的东西。当然,海德格尔看穿了这种幻想。他凭靠那种在直接意向和间接意向之外、在主体和客体之外、在概念和实体之外而盛行的存在学说绕开了这个选择。存在是至高无上的概念——因为说“存在”的人说出的不是存在本身,而是这个词——也可以说它有居于一切概念之上的特权,因为思想家根据“存在”一词所考虑的要素、抽象地获得概念的同一性标记的要素并没有穷尽。
关于存在的谈论是以胡塞尔的关于范畴直观形象或本质直觉的学说为前提的,尽管至少成熟时期的海德格尔不再提到它。用该学派的术语来说,只有靠胡塞尔的这种观点,海德格尔哲学归于存在的结构才能被“启封”或“展露”。海德格尔强调的存在是观念本身产生的东西的理想。在胡塞尔的学说中,对作为概念包含物的统一性标记的分类逻辑的批判仍然是有力的。但胡塞尔两者都想兼得:他把自己的哲学保持在劳动分工的界限内,并且不管一切所谓的“根本问题”如何,直到他的晚期都不去打扰严密科学的概念;但他又企图把科学比赛的严格规则直接应用于对这些科学有批判意义的东西上。他明确提倡的方法,试图通过确定分类概念知识的方式来给分类概念注入某种东西,即这些概念作为分类概念、作为既定事物的纯布局而不能具有的东西,只有靠把握事物本身才会具有的东西——在胡塞尔那里,就是在一种精神内部的事物和一种与意识的内在性相反的事物之间摇摆的东西。纵观胡塞尔的一生,不能因为他的范畴观的非科学性就指责他犯了非理性主义——他的全部著作是反对非理性主义的——但他的著作却沾染上了科学。
海德格尔注意到了这一点并走出了胡塞尔害怕走的一步。然而在这样做时,他忽视了胡塞尔保留的合理的要素,并且——在这一方面更像柏格森——心照不宣地牺牲了和推论性概念(思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的联系,同时也掩盖了柏格森的弱点,即把两个互不联系的、独立的认知方式相并列。海德格尔动员了范畴观方面的所谓更高贵的尊严,把认识批判的问题当作前本体论的问题并连同它的合法性问题一起清除掉了。对初步的认识论问题的不满意证明彻底清除它是合理的。教义学简单地变成一种更高的真理以便反对对教义学的传统批判,这就是海德格尔好古的根源。希腊的“存在”一词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可以追溯到伊奥尼亚人未能把物质、始基和纯本质区别开来——并没有被算作一种缺陷而被当作起源的优越性。这种模糊性的使命是治愈“存在”概念的概念性创伤、弥补思想与其内容之间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