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井
《序卦》曰:困乎朱作“于”。上本篇有“者”字。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崔憬曰:困極於盧、周作“于”。劓刖,則反下以求安,故言“困乎上必反下”也。
釋曰 “劓刖”,或本改作“臲”,似是。困而不失其所亨,反身修德。上求王明,下勞民勸相,所謂井德之地也。
巽下坎上井。《釋文》:精領反,《字林》子挺反。
鄭玄曰:坎,水也;巽,木,桔槔也;互體離兑,離外堅中虚,瓶也;兑暗澤,泉口也,言桔槔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也。井以汲當“養”。人,水无空竭,猶人君以政教養天下,惠澤无窮也。
補 鄭康成曰:“井”,法也。
《周書》云“黄帝穿井”。《世本》云“化益作井”,宋衷云“化益,伯益也,堯臣”。並《釋文》。
《説文》作“丼”,曰:八家一井,象構形。·,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
周氏曰:井以不變更義。《釋文》。
先儒曰:井以絜清義。《口訣義》。
釋曰 巽木與離兑連體而坎水在上,是桔槔引瓶入泉口汲水而出之象,所謂巽乎水而上水,故井。井之字象井構之形,井田之法放於此,八家成一井,而公田之中有井焉,此先王養民莫大之法,故井法。井之制遠矣,益佐禹平洪水,正庶土,其利始溥於天下,故曰“伯益初作井”。云“構”者,“”,井上木闌也。
改邑不改井,
虞翻曰:泰初之五也。坤“邑”,乾初之五折坤,故“改邑”。初舊井,四應甃之,故“不改井”。
補 《京氏傳》曰:“改邑不改井”,德不可渝也。
釋曰 姚氏以“改邑不改井”皆指五,“泰五失正,初上改坤,是‘改邑’,初之五以剛居中得正成井不變,‘是不改井’,故傳曰‘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案:五剛中,故改所當改,不改所不當改。泰初之五得正成井不可變,“不改井”也。五之初失位,初陽仍在下當正,是舊井修之不改。五自初來,由五中正,故能不失舊體,亦“不改井”之義。“改邑不改井”,所謂居其所而遷,姚説於傳最密合,虞義亦通。大經大法,百世不易,故“不改井”。《周禮》四井邑,邑有分合,大小或不同,而井之經界不變,是其實象。
无喪无得,往來井井。
虞翻曰:“无喪”,泰初之五,坤朱誤“坎”。象毁壞,故“无喪”。五來之初,失位无應,故“无得”。坎通,故“往來井井”。“往”,謂之五,“來”,謂之初也。
補 《京氏傳》曰:“往來井井”,見功也。陸績注曰:井道以澄清見用功。
釋曰 井者,泰將成既濟而猶未也,故无喪而亦无得,初、二正乃有得也。“往來井井”,言修舊法而作新之,往來不窮,歷代典章,先王成憲,布在方策,人存政舉,其效昭昭可覩,此虞義也。京、陸之義,當謂井無盈涸,往來皆得其用,法無新舊,大本皆同,而因時損益,通變宜民。道若循環,與“改邑不改井”相承一義。
汔至亦未繘井,汔,徐許訖反,王肅音其乞反。繘,音橘,徐又居密反,又其律反,又音述。
虞翻曰:巽繩“繘”。“汔”,幾也,謂二也。幾至初,改當“故”。未繘井,未有功也。
補 鄭康成曰:“繘”,綆也。《釋文》。
釋曰 張讀“幾至初改”句,似不辭,“改”當“故”,屬下讀。“幾至”,謂二,“至”,至泉也。初在地道之下,淵泉所出,下與初易則成既濟。今在二,幾至初而未至,猶汲井者未用綆於井,故曰“亦未繘井”。二動,體艮手,手持繘,乃與初易而二應五,五多功,今未繘,故《彖》曰“未有功也”。
羸其瓶,凶。羸,律悲反,徐力追反。
虞翻曰:“羸”,鉤羅也。艮手,巽“繘”,離“瓶”,手繘折其中,故“羸其瓶”。體兑毁缺,瓶缺漏,故“凶”矣。
干寶曰:水,殷德也;木,周德也。夫井,德之地也,所以養民性命,而此下似脱“”字。清絜朱作“潔”。之主者也。自震化行至於朱作“于”。五世,改殷紂比屋之亂俗,而不易成湯昭假之法度也,故曰“改邑不改井”。二代之制,各因時宜,損益雖異,括囊則同,故曰“无喪无得,往來井井”也。當殷之末,井道之窮,故曰“汔至”。周德雖興,未及革正,故曰“亦未繘井”。井泥穢,百姓無聊,比者周作“屋”。之閒,交受塗炭,故曰“羸其瓶,凶”矣。
補 鄭康成曰:“羸”,讀曰“虆”。
蜀才作“累”。並《釋文》。
釋曰 “鉤羅”,拘縲也。二動則成艮,初與二易則成離,二有伏艮,初有離體。在巽,體兑毁折,象手持繘引瓶毁折井中,不善持瓶而拘累於井口,水覆瓶毁,故“凶”。“汔至亦未繘井”,掘井而不及泉猶棄井,“未有功也”。“羸其瓶”,則妄作聰明以亂舊章,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矣。干氏訓“汔至”與荀同,訓“羸”“羸病”之“羸”,謂毁敗其瓶,亦通。其以“未繘井”周未革正,恐非文王所忍言,以論百世興亡可也。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
荀爽曰:“巽乎水”,謂陰下巽也。“而上水”,謂陽上坎也。木入水出,井之象也。
井養而不窮也。養,如字,徐以上反。
虞翻曰:兑口飲水,坎通,往來井井,故“養不窮也”。
釋曰 “井養不窮”,櫽括“无喪无得,往來井井”之義。卦所以名井,取其養不窮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荀爽曰:剛得中,故“改邑”。柔不得中,故“不改井”也。
釋曰 “井養不窮”,有變通趣時之義。云“改邑不改井”者,乃以五剛得中不變故也。“剛中”,法之本,往來不窮,法之用。荀云“柔不得中,故不改井”,明初當正,舊井可修不可改也,與虞同義。
无喪无得。
荀爽曰:陰來居初,有實“无喪”,失中“无得”也。
釋曰 荀專據初言之,不如虞義之允。“有實”,謂承陽,且下有伏陽。
往來井井,
荀爽曰:此本泰卦。陽往居五得坎井,陰來在下亦井,故曰“往來井井”也。
補 今本《彖傳》無“无喪无得”二句。
釋曰 《集解》此二句下引荀注,豈諸家皆無而荀獨有,《釋文》遺之與?然所引仍經下注。如荀義,則傳意謂時雖可濟,法雖具在,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汔至亦未繘,朱、周有“井”字。
荀爽曰:“汔至”者,陰來居初下至,“汔”,竟也。“繘”者,所以出水通井道也。今乃在初,未得應五,朱誤“下”。故朱誤“欲”。“未繘”也。繘者綆,汲之具也。
釋曰 荀讀“繘”字絶句,“井”字屬下,《釋文》亦漏略。荀以泰五當之二,今乃竟盡下至初,未得應五,故“未繘,未有功也”。
未有功也。
虞翻曰:謂二未變應五,故此下周有“曰”字。“未有功也”。
井羸其瓶,是以凶也。周無“井”字。
荀爽曰:“井”,謂二,“瓶”,謂初。初欲應五,今二所拘羸,故“凶”也。
孔穎達曰:計覆一瓶之水,何足言凶?但此周作“取”。喻人德行不恒,不能善始令終,故就人言之,“凶”也。
釋曰 《集解》多載諸家異義,“汔至”二句,葢經從虞讀,傳從荀讀。
《象》曰:木上有水,井。
王弼曰:“木上有水”,上水之象也。水以養而不窮也。
君子以勞民勸相。相,息亮反,王肅如字。
虞翻曰:“君子”,謂泰乾也,坤“民”,初上成坎“勸”,故“勞民勸相”。“相”,助也,謂以陽助坤矣。
補 周弘正曰:勸助民人,使功日濟。《口訣義》。
釋曰 勞來其民,勸之相助,莫著於井田之法。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朱誤“無”,注同。禽。
干寶曰:在井之下,體本土爻,故曰“泥”也。井而泥,則不可食,故曰“不食”,此託紂之穢政不可以養民也。“舊井”,謂殷之未喪師也,亦皆清絜,朱作“潔”。无水禽之穢,又況泥土乎,故“舊井无禽”矣。
釋曰 如干義,則《象》云“下”者,謂初失位在下,故象井泥汙下也。“時舍”,謂當時棄先王之法。姚氏曰:“泰坤土,來之井下,水所溼,故稱‘泥’。‘舊井’,謂泰乾,泰初得位,今已易位,故曰‘舊井’。井泥固不食,无禽則非泥矣,言可食也,喻殷之舊章也。泰五之初,成巽魚,互離鼈蠏,初未之五,未有離巽,故‘舊井无禽’。《魯語》‘登川禽’,注云‘川禽,鼈蜄之屬’。”案:巽初辛丑,丑土,故曰“土爻”。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朱誤“無”,注“无禽”字同。禽,時舍也。
虞翻曰:“食”,用也,初下稱“泥”,巽木果,无噬嗑食象,下而多泥,故“不食”也。乾“舊”,位在陰下,故“舊井无禽,時舍也”。謂時舍於初,非其位也,與乾二同義。
崔憬曰:處井之下,无應於上,則是所用之井不汲,以其多塗;久廢之井不獲,以其時舍,故曰“井泥不食,舊井无禽”。“禽”,古“擒”字,“禽”,猶“獲”也。
釋曰 初自坤來,在坎下,故稱“泥”。古者井旁樹木果,舊井不脩,无木果,故禽不至。“巽为木果”,“巽”疑當“乾”,乾初之五,無木果象。初、二易,成離飛鳥,今未變,故“无禽”。井本可食,不甃,故泥淤而不食。張氏以喻賢人在下,葢辱在泥塗而不用也。“舊井無禽”,舊法不脩也。“時舍”,干義謂時舍棄之,虞氏則謂初當與二易,時暫舍於初,故著“舊井无禽”之象,明當甃之使正也。注文“時舍也”以上,當在經下,李意以干義正,故移并於此。崔訓“禽”“獲”,謂無所得水,恐非。
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釋文》:谷,古木反,又音浴。射,食亦反,徐食夜反,鄭、王肅皆音亦。甕,屋送反,李於鐘反,鄭作“甕”,《説文》作“罋”。敝,婢世反,王肅、徐扶滅反。案:盧本《釋文》出經文“甕”字作“雍”。
虞翻曰:巽“谷”、“鮒”,“鮒”,小鮮也。離“甕”,甕瓶毁缺,朱作“”。羸其瓶凶,故“甕敝漏”也。
補 鄭康成曰:九二坎爻也。坎水,下直巽,此下疑脱“巽魚”三字。生一二字誤,當“九三”。艮爻也。艮山,山下有井,必因谷水,所生魚無大魚,但多鮒魚耳,言微小也。盧氏文弨以此下竝劉淵林語,非鄭注。玩其辭氣,或然。夫感動天地,此魚之至大,射鮒井谷,此魚之至小。故以相況。《文選》左太沖《吳都賦》注。“射”,厭也,“甕”,停水器也。《釋文》。
“射”,荀作“耶”。
王肅曰:“射”,厭也。竝《釋文》。“鮒”,小魚也。《御覽》。
《子夏傳》曰:“鮒”,謂蝦蟇。《釋文》。
釋曰 二汔至未及泉,以陽剛,故别取井谷之象。井水止於下,待人而上,澗谷之水則旁出而就下。“井谷”者,井之泉源通於谷,則非泥而有水可養人矣。然二无應於五而下據初,仍如谷水下注於鮒而已,以汲者不善,甕敝而水漏,是有法而人棄之也。鄭訓“射”“厭”,“厭”,猶多也。中孚“信及豚魚”,言德之所孚者大,此“井谷射鮒”,言先王流風善政之所存者微。荀作“耶”者,“”之變體。吕氏音訓作“”,“”者,“餘”之叚借字,與厭同義。“甕”,《説文》作“”,云“汲缾也”。
《象》曰:井谷射鮒,无與也。
崔憬曰:唯得於鮒,无與於人也。井之道,上汲者也,今與五非應,與初比,則是若谷水不當“下”。注,唯及於魚,故曰“井谷射鮒”也。“甕敝漏”者,取其水下注,不汲之義也。 案:“魚”,陰蟲也,初處井下,體又陰爻,魚之象也。
九三:井渫盧從唐石經作“”。不食,我心惻。《釋文》:渫,息列反,徐又食列反。
荀爽曰:“渫”,去穢濁,清絜朱作“潔”,後同。之意也。三者得正,故曰“井渫”。不得據陰,喻不得用,故曰“不食”。道既不行,故“我心惻”。
補 鄭康成曰:謂已浚渫也,猶臣修正其身以事君也。《文選》王仲宣《登樓賦》注。
向秀曰:“渫”者,浚治去泥濁也。《史記集解》。
黄穎曰:渫,治也。《釋文》。
張璠曰:可惻然傷道未行也。《史記集解》。
釋曰 三得正,故“渫”。初、二未變,无噬嗑象,三不得據陰,未能行道澤民,故“不食”。二變坎心,二折坎心,故“惻”。紂不用文王,无以養天下,危亡將至,故“我心惻”也。
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荀爽曰:謂五可用汲三,則王道明而天下並受其福。
補 京房曰:言我道可汲而用也。《史記集解》。
《史記·屈原列傳》“渫”作“泄”,“用”作“以”,曰:人君無愚知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其所謂賢者不賢也。《易》曰“井泄不食,我心惻。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潛夫論》曰:君子夙夜箴規蹇蹇非懈者,憂君之危亡,哀民之亂離也。故君子推其仁義之心,愛君猶父母,愛民猶子弟,父母將臨顛隕之患,子弟將有陷溺之禍,豈能默乎哉?《易》曰“王明,並受其福”,是以次室倚立而歎嘯,楚女揭幡而激王,忠愛之情,固能已乎?《釋難》。
釋曰 五乾“王”、“福”,離“明”。五正初二,三體艮手持繘,有汲象。成既濟,故“並受其福”。紂有昏德而文王求其明,故就井五體離取象。《孟子》曰:“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與此爻義同。《史記》“渫”作“泄”,省借字,“用”作“以”,義同。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干寶曰:此託殷之公侯時有賢者,獨守成湯之法度而不見任,謂微箕之倫也,故曰“井渫不食,我心惻”,“惻”,傷悼也。民乃外附,故曰“可用汲”。周德來被,故曰“王明”。王得其民,民得其主,盧、周作“王”。故曰“求王明,受福也”。
釋曰 “井渫不食”,行道之人猶惻之,而況於當養天下之任者乎。“可用汲”以下,干説與漢師古義不同,葢非經意,以論百代興亡之故則可。
六四:井甃无咎。
荀爽曰:坎性下降,嫌於從三,能自脩周作“修”。正以甃輔五,故“无咎”也。
補 馬融曰:“甃”,瓦裹下達上也。
干寶曰:以甎壘井曰甃。
《子夏傳》曰:“甃”,脩治也。並《釋文》。《正義》引《子夏傳》作“亦治”也。
釋曰 從三則逆乘陽,體兑毁折,井壁傾圮之象,咎也。四得位,能自脩正,甃初以輔五,使諸爻皆受五福,猶人臣各矢忠貞,脩法度以成君功,初正應四,故“无咎”。甃者累瓦甎以成井四壁,裹下達上,水上出而有功矣。
《象》曰:井甃无咎,脩周作“修”,注同。井也。
虞翻曰:“脩”,治也,以瓦甓壘井稱甃。坤土,初之五成離,離火燒土瓦,治象,故曰“井甃无咎,脩井也”。
釋曰 離火燒土瓦,脩治之象。張氏曰:“初舊井,四應初甃之則初正。”
九五:井洌朱、盧作“冽”,注同。寒泉食。《釋文》:洌,音列,王肅音例。
虞翻曰:泉自下出稱“井”。周七月,夏之五月,陰氣在下,二已變,坎十一月“寒泉”。初、二已變,體噬嗑食,故“洌寒泉食”矣。
補 《參同契》曰:井底寒泉。
《説文》:洌,水清也。
釋曰 “寒泉”,虞取二變坎象,實即初下伏陽。井五月卦,陽伏陰下井底寒泉,五月井水寒也。井已至五,二與初易,二應五,水出在上,故“食”,喻養民有道也。“洌”,《釋文》、石經字皆從水,《釋文》不出異文,則諸家字同。虞訓當與下崔注同,李略未引耳。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崔憬曰:“洌”,清絜也。居中得正而比於上,則是井渫水清,既寒且絜,汲上可食於人者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釋文》:收,徐詩救反,又如字。
虞翻曰:“幕”,葢也,“收”,謂以轆轤收繘也。坎車,應巽繩、“繘”,故“井收勿幕”。“有孚”,謂五坎,坎“孚”,故“元吉”也。
補 馬融曰:“收”,汲也。
陸績曰:“收”,井幹也。
荀氏“收”作“甃”。
干氏“勿”作“网”。並《釋文》。
釋曰 轆轤車類,上體坎而在井上,故取轆轤象。三體巽繩應上,是已汲而以轆轤收繘上水,故“井收”。上在五上,疑揜陽幕,成既濟,陰陽應,故“勿幕”,言井養不窮也。五坎“孚”,初、二易,六爻正,井功成,五之孚也。乾元正,故“元吉”。陸訓“井幹”,即“”也,荀作“甃”,井已治而供人用,故“勿幕”。“勿”,干作“网”,即“罔”字,无也,義同。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虞翻曰:謂初、二已變,成既濟定,故“大成也”。○朱作空格。
干寶曰:處井上位,在瓶之水也,故曰“井收”。“幕”,覆也。井以養生,政以養德,无覆水泉而不惠民,无蕰朱、周作“藴”。典禮而不興教,故曰“井收勿盧作“冈”,周作“网”。幕”。“勿幕”則教信於民,民服教則大化成也。
釋曰 干注當作“网幕”,此文或李依經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