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
《序卦》曰: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
崔憬曰:二女同居,其志乖而難生,故曰“乖必有難”也。
釋曰 乖離不和,則積嫌交惡而難作。
艮下坎上蹇。利西南,
虞翻曰:觀上反三也。坤西南卦,五在坤中,坎月,月生西南,故“利西南,往得中”,謂“西南得朋”也。
釋曰 虞注坤卦説西南東北惟據納甲,此則以八卦用事之位主,而兼及納甲之象。以《彖》云“利西南,往得中”,明謂陽往居坤五得中,則西南謂坤,東北謂艮也。西南坤位,而陽往據之成坎,坎月正生西南。西南者,得朋之地,蹇五所以使三之復二成睽,息初震,至二兑也。虞取觀上反三,而以五在坎中釋“往得中”者。六爻定位,凡陽在五者,皆乾二往居坤五,荀氏《彖》注與虞同義。惠氏以“利西南”升二之五,以睽取无妄例之,良是。《易》取類非一,觀上反三蹇,升二之五亦蹇,升以陰升陽,故“利西南”,乾坤合,得朋蹇可濟也。觀乾陽將窮剥,故“不利東北”,終而未及始,喪朋蹇未可濟,宜待也。
不利東北。
虞翻曰:謂三也。艮東北之卦,月消於艮,喪乙滅癸,故“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則“東北喪朋”矣。
釋曰 東北,艮方,月消於艮喪乙滅癸,正當其位。東北者,喪朋之地,蹇所以陽老將嬗坤陰也。
利見大人,
虞翻曰:離“見”,“大人”,謂五。二得位應五,故“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貞吉。
虞翻曰:謂五當位正邦,故“貞吉”也。
釋曰 “貞”,謂五正位以正坤,初正既濟定,故“吉”。
《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
虞翻曰:離“見”,坎“險”,艮“止”。觀乾“知”,朱作“智”。故“知矣哉”。
釋曰 乾知,坤智。乾知大始,神明之德藏於坤中,智也。三體觀乾知險,通坤知阻,故智矣哉。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釋文》:中,如字。
荀爽曰:“西南”,謂坤。乾動往居坤五,故“得中也”。
補 鄭康成曰:“中”,和也。
王肅曰:“中”,適也。並《釋文》。《釋文》:中,又張仲反,肅讀當同。
釋曰 二、五中無待訓,鄭訓“中”“和”者,據王肅訓“中”“適”。肅雖妄,於《易》之通例未必忽改。疑漢師於蹇、解“得中”之文,舊有異讀異義,故鄭辨之,謂此“中”字猶是“中和”之“中”,無異義也。升二之五,故“往得中”。又六爻定位,凡陽在五者皆乾二往居坤五,荀、虞義同。
不利東北,其道窮也。
荀爽曰:“東北”,艮也。艮在坎下,見險而止,故“其道窮也”。
釋曰 觀上反三,陽將窮剥。
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虞翻曰:“大人”,謂五。二往應五,五多功,故“往有功也”。
當位貞吉,以正邦也。
荀爽曰:謂五當尊位,正居是。句。羣陰順從,故能“正邦國”。
補 荀、陸“邦”作“國”。《釋文》。
釋曰 五正則能正初成既濟。初體坤邦,故“正邦”。荀、陸本作“國”,葢承前漢經師舊本,後漢實不復諱高祖,故注中仍有“邦”字。“邦”與“功”、“中”韻,改讀不協。
蹇之時用大矣哉。
虞翻曰:謂坎月生西南而終東北,震象出庚,兑象見丁,朱誤“下”,乾象盈甲,巽象退辛,艮象消丙,坤象窮乙,喪滅於癸,終則復始,以生萬物,故“用大矣”。
釋曰 虞謂蹇有終始萬物之象與坤同,以陽通陰,以陰成陽,終則復始,無蹇不濟,故其用大。
《象》曰:山上有水,蹇。
崔憬曰:山上至險,加之以水,蹇之象也。
補 陸績曰:水在山上,失流通之性,故曰蹇。通水流下,今在山上,不得下流,蹇之象。《正義》。
釋曰 如崔説,則水人之蹇也,即《彖傳》“險在前”之義。如陸説,則山水之蹇也,《象傳》别取義。
君子以反身脩周作“修”,注同。德。
虞翻曰:“君子”,謂觀乾,坤“身”,觀上反三,故“反身”。陽在三進德脩業,故“以反身脩德”。孔子曰:“德之不脩,是吾憂也。”
補 陸績曰:水本應當“在”。山下,今在山上,終應反下,故曰“反身”。處難之時,不可以行,只可反自省察修己德,用乃除難。君子通達道暢之時,並濟天下,處窮之時,則獨善其身也。《正義》。
釋曰 虞以觀上反三言,陸以與蒙两象易言。
初六:往蹇,來譽。
虞翻曰:“譽”,謂二,二多譽也。失位應陰,往歷坎險,故“往蹇”。變而得位,以陽承二,故來而譽矣。
釋曰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得正比賢,濟蹇之道。
《象》曰:往蹇來譽,宜待時也。朱無“時”字。
虞翻曰:艮時,朱誤“大”。謂變之正以待四也。
補 :“待時”,鄭本同,諸家無“時”字,張無“待”字。《釋文》。
釋曰 待四應。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虞翻曰:觀乾“王”,坤“臣”、“躬”,坎“蹇”也。之應涉坤,當“坎”。二五俱坎,當“蹇”。故“王臣蹇蹇”。觀上之三,折坤之體,臣道得正,故“匪躬之故”,《象》曰“終无尤也”。
釋曰 匪躬之故,言公耳忘私。(2)
《象》曰:王臣蹇蹇,終无尤也。
侯果曰:處艮之二,上應於五,五在坎中,險而又險。志在匡弼,匪惜其躬,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輔君盧、周作“臣”。以此,“終无尤也”。
九三:往蹇,來反。
虞翻曰:應正疑當“上”。歷險,故“往蹇”。反身據二,故“來反”也。
釋曰 “往蹇”,託文王蒙難也。“來反”,託文王反國也。“據二”,靖其内以待時。
《象》曰:往蹇來反,内喜之也。
虞翻曰:“内”,朱有“喜”字。謂二陰也。
釋曰 三據六二之陰,故“内喜之”。喻周之臣民及諸侯喜文王來反,人心親戴之至也,此所以率之事暴主而惟命。
六四:往蹇,來連。
虞翻曰:“連”,輦,蹇難也。《釋文》:連,力善反,虞讀同。在兩坎閒,進則无應,故“往蹇”,退初介三,故“來連”也。
補 馬融曰:“連”,亦難也。
鄭康成曰:連,遲久之意。連,如字。並《釋文》。
釋曰 虞讀“連”“輦”,訓“蹇難”。來連雖難,初正終得應,遲久而已,靜以待時可也。
《象》曰: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荀爽曰:蹇難之世,不安其所,欲往之三,不得承陽,故曰“往蹇”也。來還承五,則與至尊相連,故曰“來連”也。處正承陽,故曰“當位實也”。
釋曰 荀以此往動而用事。四動用事據三,乘剛據險,故“蹇”。來還與五相連,靜而自正,則承陽有實,初應而濟矣。此條并合經下注。
九五:大蹇,朋來。
虞翻曰:當位正邦,故“大蹇”。睽兑朋,故“朋來”也。
釋曰 五有中和之德,居尊位,當天下大難之衝,天下得人以濟之,時行則行,往得中,故《象》曰“以中節也”。虞以消息言,謂五正使三下息睽,兑朋,若以本卦言,則羣陰應五,陰從陽,則陽之朋,與豫“朋盍簪”同義。少康得靡而復夏,高宗得傅説而興殷,朋來以濟大蹇者也。文王欲以其朋濟殷之大蹇,而其事至難,彌縫匡救,曲中其節,所以正邦有功,蹇有可濟則必濟之也。
《象》曰: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干寶曰:在險之中而當王位,故曰“大蹇”,此葢以託文王紂所囚也。承上據四應二,朱誤“三”。眾陰並至,此葢以託四臣能以權智相救也,故曰“以中節也”。
釋曰 此條亦經下注。干意周公繫爻,以文王有王德,欲濟天下之蹇而蒙大難,四臣相救,權而得中,是謂“中節”。於此託義,是矣而未盡也。文不自當王,匪躬之故,而天下之憂,大蹇朋來,欲以其朋濟殷之蹇,冀紂之能悛,而殷命可永,生民遂濟也。姚氏曰:“諸侯歸周,臣於周也。謂之朋,不敢臣也。以服事殷,是中節。”得其旨矣。
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虞翻曰:陰在險上,變失位,故“往蹇”。“碩”,謂三,艮“碩”,退來之三,故“來碩”。得位有應,故“吉”也。離“見”,“大人”,謂五,故“利見大人”矣。
釋曰 上動失位,適以僨事,故“蹇”。來而應三,陰從陽合志,則能濟蹇,息陽滋大,故來碩而吉。五濟蹇之主,應三所以輔五,故“利見大人”。
《象》曰:往蹇來碩,志在内也。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侯果曰:處蹇之極,體猶在坎,水无所之,故曰“往蹇”。來而復位,下應於三,三德碩大,故曰“來碩”。三内主,五大人,若志在内,心附朱作“竭”。案:“心附”或當作“以附”。於周作“于”。五,則“利見大人”也。 案:三互體離,離明目,五大人,“利見大人”之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