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别让游戏毁了孩子一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与老人合作带孩子2

“妈!我说过多少遍了!不能让孩子玩游戏!玩游戏对孩子眼睛不好!你怎么又惯着他了?!赫赫!爸爸是不是刚跟你强调过了!不能玩游戏!玩物丧志!你怎么一点也不自觉?!”在单位做领导的赫赫爸爸刚回到家,正好撞见奶奶正看着赫赫玩手机游戏,脾气立马就上来了,噼里啪啦把两人都数落一通。赫赫冲奶奶噘一下嘴,仿佛在怨恨奶奶没注意好时间,提醒自己及时收手,导致被爸爸撞见挨骂。

奶奶心里更是满腹委屈,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好不容易盼着他找了个好工作,结了婚、生了娃,还背井离乡来帮忙看孙子,却时不时地还要挨儿子数落,一点面子都不给。有时候真是恨不得一咬牙回老家享受清净日子,但孙子还在上幼儿园,夫妻俩上班又远,没办法接送孩子,请个保姆又不放心宝贝孙子受委屈。正在努力消化这些纠结的情绪时,瞟见老伴儿正偷偷在阳台上抽烟,于是气不打一处来:“老头子!我让你准备的菜你切好了没有?你不好好干活又在那儿抽烟!医生说了多少遍,你的身体不能再抽烟了!你还要不要命了!”

赫赫妈妈没多久就回来了,看见一脸阴沉的婆婆和哭丧着脸的儿子,便知道老公又冲他们发火了。再看看公公也是一脸不高兴,便知道婆婆又把气撒在公公身上了。平均每个月都有这么两三次,老公要因为儿子偷偷玩游戏或者看电视的事情跟婆婆发火,常常还顺带着教育儿子一通。有时候她也插嘴劝一两句,但收效甚微,赶上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被一起数落。

像赫赫一样,上幼儿园就开始玩单机甚至网络游戏的孩子并不在少数,2016年有研究者调查发现,44%的幼儿园孩子玩网游,少部分人开始加入线上联盟;89.1%的幼儿园孩子在周末玩电子媒介,平均时长48.32分钟;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开始加入QQ群,占比达11.6%;18.6%在网上发表内容,主要是图片,因为他们喜欢用手机来拍照;用手机上微信的达到21.2%。可见,随着电子化产品普及速度加快,很多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观察甚至接触电子化产品,要完全限制他们使用是很不现实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就像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也叫作“亚当与夏娃效应”)所描述的,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会造成逆反现象。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弄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却越容易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手段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爸爸越是不让玩,越是限制奶奶带孩子的方式,反而越是促使儿子和奶奶结成了“联盟”,共同去争取他们的自主权,也就形成当面不玩,背后玩更多的结果。

与“尊老爱幼”的传统理念不同,爸爸为什么习惯用指责的方式去跟爷爷奶奶沟通呢?一方面,爸爸在单位做领导,习惯了居高临下的感觉,回家之后,并没有做好角色转换,仍用工作的方式在与家人相处。另一方面,则是从爷爷奶奶的沟通模式上学习而来的。仔细观察赫赫家就会发现,奶奶比较强势和挑剔,很习惯用指责的方式跟爷爷说话,爷爷很少有自己做主的机会。这样搭在一起,赫赫的爸爸作为家中独子,从小就从奶奶那儿学会了命令别人。赫赫从小耳濡目染,也学会常常对大人指手画脚。

这些相互指责的模式虽然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不悦和痛苦,但同时也是一种极为亲密的联结方式,当我们因为别人的行为而生气或愤怒时,其实是给了对方一个巨大的权力: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心情。恰恰说明对方在自己心中的重要位置,这也是很多夫妻每天吵架却不离婚,而冷战容易导致离婚的原因之一。

另外,如果受指责的一方并没有采取行动给予指责方惩罚,也会维持和助长这样的沟通模式。假如爸爸第一次指责奶奶时,奶奶能够真实地反馈自己受伤的状态,而不是把气转移到爷爷头上,或是奶奶直接对爸爸表现出极大不满,甚至回了老家不再帮忙看孩子,想必爸爸也会反思自己的方式了。

再者,爸爸指责奶奶和孩子的时候,虽然表面上非常自信与骄傲,但指责别人的人,内心深处其实也会产生无力感,常常需要承受失望的情绪。总是提要求,别人却总是没办法达到自己的期待,从根本上讲,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惩罚。就像指责别人的手势一样:一根指头指向别人,更多的手指都指向了自己。

家长应该怎么做?

家长首先要意识到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是很难奏效的,也要看到孩子玩游戏有其正面的价值,它是众多娱乐放松方式的一种,是孩子与小伙伴互动的媒介,是孩子学习新知识的载体,其益智作用值得肯定。所以,不要把游戏当成“禁果”,而要把它当成需限时限量品尝的“美食”,这个设定也符合孩子对游戏的认识。家庭要统一什么时候可以玩,可以玩哪些,每次可以玩多长时间这样的规则设置。恰当的时候,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玩,与孩子一起体验游戏的乐趣。

父母要有意识地区分工作角色和生活角色,不要把在工作中与同事或下属的沟通模式直接用到家庭当中,以免给家人带来反感。每次下班到家门前,可以用自我提醒与暗示的方式,告诉自己:“我现在不是××单位的××职务,而是孩子的爸爸、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儿子。”

惯用指责模式与老人或是配偶沟通的家长,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方法,首先要觉察到自己对别人的期待,比如,赫赫爸爸希望奶奶能够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照顾好儿子,儿子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然后主动采取行动,为自己的期待负责。比如,多承担一些管教和陪伴孩子的责任,尝试去理解父母或孩子不配合自己的原因,相信每个人之所以采取这样或那样的行动,都有其道理,比如奶奶也许只是不忍心拒绝孙子的请求,赫赫也许只是需要与朋友保持联系,或通过游戏中的竞争获得成就感。知己知彼,才能明确不同个体的共同目标,从而达成良好的合作,让老人、父母、孩子都能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

Tips:

适合3~6岁的孩子玩的电子游戏

这个阶段,儿童的核心发展过程是认同,认同自我不同于身边的物体和他人,认同自我的性别和性别角色,认同父母灌输的道德规则和文化渲染的社会习俗等。这个时期的认同是儿童逐步形成自己的人际世界,并在这个人际世界找到适合自己的普遍认识。

所以适合的电子游戏有如下一些。

•有情节、有故事、有逻辑、有道德判断和善恶好坏的电子游戏,父母需要在游戏中多启发孩子学会站在游戏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看待整个游戏中的世界观。

•可以锻炼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的电子游戏,进一步锻炼幼儿的精细运动技能,特别是需要手眼、手耳配合的游戏。

Tips:

适合3~6岁孩子的亲子活动

这个时期的儿童,其社会性的发展开始超出家庭范围,他们逐步开始和同伴玩耍,并从中获得一些新的经验和知识,但家庭内的互动仍然是他们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和情感支持来源。所以适合该年龄段孩子的亲子活动有如下一些。

•每日的“睡前故事”,父母通过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来向孩子传递知识、情感,初步传递一些道德观念。

•分享阅读,父母通过和孩子共同阅读一些故事或绘本,并互相分享各自的感受和认识,来培养孩子认识和感知世界的能力。